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马其顿战术体系以外

首页

马其顿战术体系以外

马其顿战术体系以外,中国是否有与之对应的体系,以宋军和西方作为比较对象在公元前的亚历山大运用父亲开创的马其顿方阵以及侧翼使用重骑兵战术击败了无数敌人,我们呢?有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04 14:17:20
      宋朝(960-1279)是在结束唐末五代割据纷争基础上重建的统一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其军制奠定于北宋初年,南宋相 承,但又有差异。北宋开国后,赵匡胤为矫治前代将帅拥兵自重、割据分裂之弊,即进行军制改革。采取兵权集中于皇帝,臣僚分揽军政,中央萃集精兵,更番戍守边城要地.抑制将权,以文治武,内外 相制,守内虚外等改革措施,对强化中央集权,开创宋代基业,起了积极作用。
      但其后继者奉此为基本国策,遵从不变,则又导致了冗 兵坐食,战力积弱,国势日衰,致使两末百万兵将,在与辽、西夏、金的抗衡中屡遭失败,最终为起于漠北的元朝所灭。   宋朝武装力量体制和军队编制   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
       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戊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要地。有步军印马军两个兵种,水军和炮军附属于步军。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10军,军辖 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 。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 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 兵马使)。
      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 战,常以此计算兵力。为防止武 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 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 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 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最多之时, 陕西、河北、河东谙路总数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 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 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 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
      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 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1禁军:   宋朝建立时,除了部分禁军驻在河北地区外,极大部分禁军都驻在首都东京开封及附近地区。
         禁军是北宋的中央军、正规军,也称“上军”。宋初分属殿前司和侍卫司,合称“二司”。不久,演变为殿前司与马军司、步军司“三衙”,有时也称“三司”,这一过程完成于真宗影德二年(1005年)后。禁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而“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者”,归属于殿前司。
      除个别班直外,都是挑选身材高大、武艺精强者担任,甚至诸班直将士娶妻,宋太祖也要亲自引见,要求“诸班之妻,尽取女子之长者,欲其子孙魁杰,世为禁卫而不绝也。”(没有想宋朝就有优生学了)   禁军名称:   属骑军的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金枪班、东西班(包括弩手直、龙旗直、招箭班和茶酒班)、钧容直(军乐队)、外殿直,以及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直等班直   属步军的有“御龙直,御龙骨朵子直、御龙弓箭直和御龙弩直。
      ”从诸班直番号名称也多少能得知其性质,是皇帝的亲卫军、仪仗队,兼有侍侯皇帝的性质(皇帝出行时随便从,亲征时也随同出征。)   殿前司诸班直的人数,大约在一、二千人左右。(好庞大的队伍哟!)诸班直的将校有都指挥使、四直都虞侯、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其下,骑军有都知、副都知、押班;步军有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等。
         殿前司除诸班直外,骑军还有捧日等、步军也有天武等多种番号的禁军。而侍卫马军司有龙卫等,步军司有神卫等,各有数十种军号的禁军;而且各地的厢军(地方军队)也都隶属马、步二司。   禁军分为上军、中军、下军,“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宋太宗改的四支禁军番号)四军为上军,习称为“上四军”,是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主要驻防于京城,只有很少量驻于临近州县。
         禁军的编制: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七月下旬,进行一次“阅诸军转员,凡三日而毕”。当日主要禁军的编制是,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上四军,各分为左右厢,每厢各设三军,每军五指挥;殿前司的神勇、宣武、骁骑,各分为上军和下军,每军十指挥;宁朔和骁胜军,各有十指挥;虎翼左军和右军,各有五军,每军十指挥;马军司的云骑和武骑军,各有十指挥;步军司的虎翼军也分为左军和右军,也各有五军,每军也是十指挥。
      共计四百二十指挥,共中马军一百二十指挥,步军三百指挥。(好多人哟,怪不得看了三天都没看完)   “指挥”也称“营”,是军队的基层单位,虽然第一指挥(营)通制是步军五在人,马军四百人,实际常少于此数,有时只有三百或二百五十人。按前一数字计算,以上诸军约近二十万人。
      其中约有二十一指挥的马军驻营地在开封府的属县和外州,约有六千至八千多人,其余十五万至十九万多驻营地在京城及城门外近郊,约占当时全国禁军总数四十三万多人的三分之一以上至二分之一之间,大体上反映了北宋前期末叶驻京禁军的基本情况,也接近于宋初将禁军一半驻京、一半驻外地的比例。
         禁军的领导机构,殿前司的最高长官都点检和副都点检在建国后不久被废,而以原副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为正副长官。侍卫亲军司长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也逐步停而不设,其下属机构马军司和步军司遂成为独立机构,各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为正副长官。
      禁军的其下各级分别设有正、副指挥命名及都虞侯。(好多指挥使呀!!真晕……)   指挥(营)为禁军的基层单位,调动与参加征讨都是以指挥(营)为单位进行。长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指挥(营)下为都,每都通常为一百人,马军每都设军使、副兵马使,步军每都设都头、副都头,为“都”的统兵官。
      此外,有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军官,有时还设军头,在十将之上。“都”为基本作战单位,一都之内战士配置情况:(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尹洙介绍:)“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共弓、弩手更不学枪刀,虽各带剑一口,即元不系教习。
      (尹洙所述虽是仁宗前期的情况,时去真宗末年不远,北宋前期的禁军情况应大体相似。)因此我们应该推测,宋初禁军利于远战而不利于近搏。   2厢军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隶属侍卫司(实际上只是管辖厢军的“名籍”)。
      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京城的东西八作司、牛羊司、御辇院、军器库、后苑造作所、后苑工匠、南北作坊、绫锦院、弓弩院、东西水磨务、东西窑务、御厨、御膳厨、法酒库、油库、醋库、布库等,以及开封府的步驿、马递铺(骑马递送文件)等。
         (题外话:所以说,从宋初开始,广大的民户基本上摆脱了徭役(夫役、力役)的困扰,得以致力于耕作或其他劳动,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厢军的来源,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以供役使,称为“配军”;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称为“落厢”;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
      厢军总人数在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以上,不同番号的厢军,承担不同的劳役。只有少数番号的厢军,尤其是厢军中的马军,主要作为地方军,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从事劳役的主要是厢军中的步军。   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尤其是是边境州、府的厢军,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役兵,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事群体,比之普通民众,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得到守城官员的重视,率以抗敌。
      沿边地区的厢军,至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不只是如上述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其精锐的部分有时还可替代原先驻防的禁军,故而厢军也是禁军主要的来源之一:或是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或是建立新番号的禁军。   由于厢军与禁军的俸钱悬殊,大约相当于承担同样任务禁军的一半左右,禁军还有其他优厚的待遇(如:禁军在置营地有营房以供兵士家属居住等),因此厢军升格为禁军,也就成为了一种“奖励”   厢军的编制,大体上与禁军相同,但只不过军和指挥(营)两级,指挥(营)为基层单位。
      有些地方一些番号的厢军人数较少,则以“都”为基层单位,如渡船都、梢工都、杂作都等。厢军的高级将领是马步军都指挥使,除厢军中军官应格升迁者外,还有由禁军高级将领,由于升迁、老、疾或过失至厢都指挥使、遥领团练使。副职为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军一级的马军及步军正副将领的军衔同上。
      指挥(营)一级的马、步军指挥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都”一级的指挥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其下各有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   --------------------------------------------------------------------------------   宋神宗时,为增强国防力量,曾推行王安石改革军制的新法,主要有省兵法、将兵法、保甲法和保马法。
      省兵法,即简编并营,裁汰老弱、冗兵。将兵法,即改变更戊制造成的兵将分离,使武将对所 部有统御川随和指挥作战之权。于全国诸路(四川除外)设置100 多个将,每将统兵数干,以禁军若干指挥为主,与蕃兵、乡兵等混合 编组而成;统兵官称正将、副将,置将统领的禁军称系将禁军;各地不隶于将的称不系将禁军,地位次之。
      驻守京城的禁军又称在京禁军。不系将禁军与在京禁军均保留原有编制;系将禁军在京禁将、部:队3级编记,一队50人。后又在将之上设军,以统制、统领 为正副长官。保甲法,是对乡兵制度的改革,即在全国按户2丁取 1充当保甲,5户为1小保,25户为1大保,定期习学武艺,夜间轮 流巡警。
      其中,凡是经严格训练的乡兵,成为禁军的辅助力量,少数还被升为禁军。保甲法,即在推行保甲法的基础上,改牧监养马为 保甲养马,以扩大军马来源,增强军队战斗力。   南宋军队变化较大。初期,北方禁军主力大部溃散,重新编组 的中央军;称屯驻大兵,南方各地的系将和不系将禁军虽保留原番号和建制,但已不是主力,而降为与厢军相类的杂役兵。
      南方厢军沿北宋旧制,专供杂役.不事征战。乡兵名目繁多,在与金、元抗伤 中发挥过一定作用。善兵因陕西的陷落,事实上已不存在。屯驻大兵的番号几经更易,初为御营军、东京留守司军、陕西军3支大军, 后统改为行营护军,分前、后、左、右、中5支大军。绍兴十一年 (1141)又改为御前诸军,以示直属皇帝,并受枢密院管辖,不隶三 衙。
      至中期,先后在长江和川陕交界设置10支彻前诸军,其统兵官为都统制和副都统制。三衙长官职权降低,与10都统制大致平级, 各统率1支大军,负责守卫首都临安(今杭州)和建康府(今南京),事实上也是屯驻大兵。这13支屯驻大兵,均按军、将、部、队序列编成,其统兵官分别为统制、统领,正将、剔将、准备将,部将,队将等。
      屯驻大兵的军士一般分效用和军兵两级,效用柯军兵内又分若干 等级,以示身分和待遇的差别。此外,各屯驻大兵有一定比例的“不入队人”,包括火头、辎重兵等非战斗人员。   南宋中、后期,为加强对屯驻大兵的控制,进一步扩大由文臣 出任的制置使、宣抚使等官的统兵职能,使之逐渐取代、剥夺各都 统制的统兵和指挥权,并在13支大军外陆续创设各种番号的新军发展为主力,而原有的屯兵逐渐消弱。
         --------------------------------------------------------------------------------   宋代禁军和厢军都有是募兵制,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好像没听说过拄着拐杖的兵爷爷)。
      通常兵士都在驻地安家,凡是调往前线作战或其他临时性调动,都不能携带家属同行。驻在外地的禁军,在宋太祖时要定期调至京城进行阅视,拣退老弱,以保持禁军的战斗力。   移屯外地的第三种方式,称为就粮禁军,可带家属前往,“就粮者,本京师兵而便廪食于外,故听其家往”;驻于外地的禁军,也可以“就粮”于粮食丰产地区,通常是原驻营地区丰收或粮食问题解决后回原驻营地(走哪儿吃哪儿,怎么这么别扭?)。
      河东路并非粮食丰富的地区,却因邻接辽夏两国,大部分州都有粮禁军,实同于驻泊禁军,因可携带家属,有利于稳定军情。   不论是驻泊、屯驻、就粮禁军,驻在同一地区的禁军,通常并不属于同一个系统,而是分属于各司;即使属于同一司,也分属于不同的番号军。
      而且又分别归属于地方政府长官知州(知府)、当地军事机构部署(总管)司及铃辖,由都监、监押具体负责,以达到互相制约的作用。就粮禁军通常归部署(总管)、铃辖司管辖,偶因特殊情况,归属知州,也另设铃辖。   宋代实行的“更戍法”是不改变驻营地,将禁军定期调往其他地方戍守,使其“往来道路,足以习劳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劳佚”。
      其最终目的是使得“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至骄情”,以彻底消徐唐末五代军事将领以武力称雄一方,乃至威胁到进行安危的隐患,但同时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更戍法的年限各地都是一次三年,只有广南西路为二年,而陕西城寨巡检及将领的属下为半年,这可能与屯戍军参加战事较多有关。
      但更戍常超越期限,有时只是更换屯戍地,致有十年不能回原驻营地的。   禁军分上、中、下三等,禁军月俸在三百钱及以下者,不少是役兵。所以说厢军全是役兵,这是不确切的。正确的情况应该是:厢军中大部分为役兵,但有一少部分还是作战部分;而禁军中大部分为作战部队,但也有少数为役兵。
      (好像绕口令!)   --------------------------------------------------------------------------------   宋朝军事领导体制   宋朝军队的建立、调动和指挥大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其下军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二》)。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 管军政、军令,制定战略决策等事。正副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一般由文官担任,依次宰相,却与 宰相对持文武二柄。
      南宋中期,规定宰相兼抠密位为定制。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为中央军事指挥机关。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武帅,分统全国禁军和厢军,其地位低于枢密院长官。
      率(帅)臣是禁军出师征战或戊时临时委任的统军大帅,官名为都部署(后改名都总管)、钤辖、都监等,统领当地分屑三衙禁军,事毕则罢*后又子路或州、府设经略安抚 使、经略快、安抚使等职为率臣,兼管较大地区军民内政,由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军事行动一般须奉命于皇帝、宰相和枢密院。
      枢 密院、三衙、率臣,职权分割,上下相维,使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此外,尚书省还没有兵部,主要掌管仪仗、武举、兵器、马政、地图等军 务事宜,兼学厢军、乡兵、土军、蔷兵、边境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封与承袭等。   --------------------------------------------------------------------------------   宋朝的“金牌”制度   人们都知道抗金名将岳飞,是被用十二道金牌把他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今杭州)打入大牢,然后处死的。
      明朝人李东阳有一道《金字牌》诗,愤怒地控诉了南宋投降派杀害岳飞的罪行。有几句说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这个“金字牌”制度是怎么回事呢?   在宋朝时,金字牌原是一种通信凭证。北宋初年,邮驿通信的凭信原国驿券,是一纸证明,当时又叫做“头子”,凭此券在驿路上通行无阻。
      但到宋太宗时,发生了一起诈乘驿马的作乱事件。有一个中级官吏的儿子,冒充驿官,索乘驿马,并以私买的马缨假充凭信,蒙混走过许多驿站县城,掳掠官吏财物多起,后来被地方官识破,才设计捕获。宋太宗为此十分震惊,决定把驿券改为银牌作为驿路凭证。这种银牌阔二寸半,长六寸,有隶字书,刻有飞凤和麒麟图样,两边有年月。
      后来又发展为金字牌、青字牌和红字牌三种。   金字牌规定为急脚递使用,这是从宋神宗时候开始的。宋朝人沈括说:这种金字牌急脚递,相当于古时的“羽檄”,即类似后世作为紧急文书的“鸡毛信”。据史书记载,金字牌的出现与战争的紧急状态有关。宋神宗时与西夏激战,西夏发兵80 万围攻兰州。
      为了使军情神速传递,宋政府下令用金字牌直通皇帝,不按平时的手续走普通的递铺。金字牌是一尺多长的木制通信檄牌,用朱漆为底刻上金书,书为八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表示万分紧急,不要在递铺耽误。这种金牌送文,要求日行400至500里。当时人形容金字牌“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梦溪笔谈》卷十一),所以能迅速到达目的地。
      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即以这种急行通信的方式,用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退兵,阻止他再向金军进攻,断送了抗金斗争的大好形势。   除金字牌外,南宋还有青字牌和红字牌。青字牌为雌黄底青字,亦为木制,规定日行350里,亦为急递的一种通信凭证。
      红字牌为黑漆红字,限日行300里。南宋末年,由于邮驿管理的日益混乱,通信檄牌频频变更,这种制度也就逐渐淘汰了   --------------------------------------------------------------------------------   宋军兵器以弓弩为主,弓弩兵在宋军中占六成以上。
         由于弓弩是主要兵器,所以宋朝时衡量一个人的武艺,都是以臂力作为第一标准的,即看能挽开多少斗的弓,当时士卒挽弓的最高记录是270宋斤(一宋斤约合 1。2市斤),这是春秋时代士卒挽弓力的几倍。而一些勇将则更加惊人,岳飞和韩世宗都可挽300宋斤的弓,不过战时根本用不到这么重的弓,倒是应该兼顾准确性,这一点宋军非常不重视。
         下面主要谈谈宋军的弩,弓是步骑通用的,而弩只能步兵使用,因为弩一般要用脚力张开弩,故射程也远,但弩的射击频率较低,从敌骑兵进入射程到短兵相接,只能发弩三、四次。所以宋军有时会设张弩人,进弩人,发弩人,来减短发箭间歇。   宋军的弩种类很多,突出的有两种,一为床子弩,二为神臂弓。
      床子弩是一种重武器,是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往往要几十人拉弓才可拉开,射程可达500米,确实当时的远程武器,檀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达览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阵亡的,使契丹士气大挫。   神臂弓其实也是一种弩,装有机关,但可由一人发射,射程也可达370多米,且可贯穿重甲,令金军胆寒。
      恩格斯说,14、15世纪英国步兵使用的大弓可射200码远,是当时“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它的射程贯穿力和床子弩和神臂弓比起来还差的远。   临敌时,宋军一般都是刀枪居前,弓弩在后,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当敌接近至300米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
      敌接近至200米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   宋朝为制造弓弩,设有专门的机构,官营的兵器工场规模颇大。北宋前期,弓弩院,,造箭院各有有工匠一千多人,平均一人一日可造弓一张,或造箭三十枝。
      但在腐败的官僚管理下,弓弩质量较差,神宗曾随意抽取三张弓检查,没有一张弓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宋朝的兵器工厂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而金朝的兵器工厂制造的兵器上都刻有监造官的姓名,如有质量问题,即可捉拿查办,所以质量较有保证。   另外,谈谈骑兵,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
      汉武帝为对抗匈奴,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改变了步兵为主的步兵体制,才得以主动出击,大漠逐鹿。唐太宗则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正是精锐的骑兵使唐帝国威震四方。
      然而自从中唐以来,汉人失去了西北的产马地,军队又逐渐转为以步兵为主,宋代既是如此。   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
      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西夏、金、元的军队都是以骑射见长,平均一人有两匹马,精锐部队可达人均三匹。北方民族的骑兵非常灵活,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战即使失败,“败不至乱”,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退出战斗,重整队列,再次冲锋。
      当时即使是宋军兵力占优的一些大战,双方仍要激战几十回合,才能分出胜。而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泻千里。   面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这种主张不占主导地位,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以步制骑。因为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宋朝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
      “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但是没有骑兵,就只能永远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其实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改变的。   南宋时,岳飞是非常重视骑兵的。
      岳家军主要通过战场上缴获大量战马,组成了相当强大的骑兵,在堰城大战中,由岳云率领的岳家骑兵曾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主力骑兵搏战。看来岳家骑兵的素质已不见得比女真骑兵差。可是除岳飞之外,宋军其他大将仍然局限于以步制骑的战略,没有以骑制骑的战例。   辽、西夏、金等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至几十万的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挖壕堑。
      而宋军却不懂的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是将骑兵分散在各个战场和部队中,作为步兵的附庸,使数量本以很少的骑兵更显劣势。此状况宛如二战初期的英法联军分散使用坦克,结果一败涂地。   总之,马匹缺乏,再加上作战时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军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战斗还要看指挥官和战场形式。

    中***

    2007-05-04 14:17:20

其他答案

    2007-05-16 23:03:25
  •   中外军事思想理念不同,导致中外在军阵以及其他获取战争胜利的方法不同。
    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典范。
    据说小日本曾有人说‘孙子兵法是懒惰、胆小的人创造和使用的’,他指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认为不通过‘奋战’,老想着‘不战’而获胜的人是‘懒惰、胆小’的人……
    这就是中外军事思想的差异!
    中国的军事思想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在古代的军阵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古代军阵更讲究变化,通过变化来削弱、分割、包抄敌军,从而‘省事’的获胜。
      如秦军(包括战国时期),两军开战时弓弩先行,车兵冲击,骑兵包抄;如明将戚继光用‘鸳鸯阵’‘狼筅’对付倭寇,讲究的是几名士兵相互配合,先让倭寇不能近身,在伺机杀敌。 而像马其顿方阵那样的战法,在中国是没有的,在中国那样的作战方法只能被视为‘愚蠢’!相比之下,中国的军阵更注重‘机动’和‘远距离杀敌’。
       在传说中,只有金兵的‘连环甲马’与马其顿方阵有类似之处,但也没有像马其顿人那样排列的那么紧密,而且‘连环甲马’须训练多年(主要练‘转向’),也就是说还是注重‘机动’能力! 宋军在作战时,虽较注重阵法,但其阵法诸多变化的主要思想仍是‘通过机动,分割或包围敌军’,并无利用阵形硬冲之意。
      从敌人军中分割部分敌人,再用自己的优势兵力去歼灭,是中国古代阵法的要领。 相比之下,马其顿人的方阵太‘直接’了,完全是硬碰硬!和中国开战,要是在碰上‘坚壁清野’‘奇兵突袭’……恐怕连‘阵’都没结,军队已经损失殆尽了。

    l***

    2007-05-16 23:03:25

  • 2007-05-10 16:02:06
  • 宋朝是文官指挥作战,他们不懂装懂,内哄第一.

    l***

    2007-05-10 16:02:06

  • 2007-05-09 12:43:38
  • 不知道用三国的诸葛先生对付这种阵,会如何。

    天***

    2007-05-09 12:43:38

  • 2007-04-30 17:23:37
  •     在平原上马其顿有点机会赢。其余的咱必胜。
        实在不行,请乔峰的降龙十八掌给他一下咱也就赢了。别过分的用六脉神剑呀!

    睡***

    2007-04-30 17:23:37

  • 2007-04-28 20:28:45
  •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点尴尬的王朝,被几个国家围着,时不时还要求和。宋朝军队没听说有什么著名的战术体系,我只知道岳飞叫士兵们拿着大刀砍马腿,打败了兀术的骑兵。也没见过宋军打过什么平原决战,他们骑兵可能很少,守城要多一些。我觉得他们的战术体系绝对比不上唐,看(贞观长歌)就知道。
      我觉得可以克制马其顿战术体系的最好方法是成吉思汗的战术。蒙古军队的复合弓威力应该比英国长弓小不了多少(加上蒙古人善射箭),克雷西战役中的英国长弓兵几乎把法国重骑兵灭了个光。
       假设两队在平原展开,蒙古骑兵扇形排开,蒙古骑兵的机动性绝对是重步兵和重骑兵能比的。马其顿人只能一边耗着体力,一边挨着箭雨,最后的他们不会再有什么体力,迎接他们的只有弯刀。马其顿人这时只是一只伸出头的乌龟。
    

    h***

    2007-04-28 20:28:45

  • 2007-04-25 15:03:25
  • 马其顿的战术我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拿宋军和他们比那我们赢定了.宋军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光火器这一项就可以决定胜负了.我们有火蒺藜,突火枪,轰天雷,火罐等火药武器,只要在合适的地形上(山谷)使用应该可以击败任何冷兵器时代的军队.
    中间步兵两侧骑兵的战术也不是没遇到过,当年岳飞就打败过金国的铁浮屠和拐子马.

    泰***

    2007-04-25 15:03:25

  • 2007-04-18 16:42:51
  •   纵观历史,无论东西方,其用兵策略和排兵布阵,无不同其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相联系。
    1、马其顿重装步兵方阵的兴起,或者其后罗马方阵的发展,可以从其所面对的主要威胁来找到原因。当希腊城邦开始,欧洲基本上一直处于松散的小国,即使罗马帝国,起统治力在其所占领的省也很微弱。
      一旦面对从中国败退而来的匈奴、突厥,或者蒙古,及其后的奥斯曼等游牧民族,面对这些民族优异的机动兵力,面对这些民族凶残屠城,既然无法迅速战胜这些机动兵力,那么自保理所应当成为第一要务。那么自保的最好手段是什么--刺猬战术。因此催生了类似的重型方阵,及穿戴几十斤盔甲的重长矛步兵。
      而这种方阵及长矛,也确实多次击败那些机动民族。 2、西方的骑士思想,使其在战争中毫无悬念的选择了野战这种最光荣的模式,因此象中国历朝军队那种依托城池,死缠烂打,坚决避免野战的方式,是很少在欧洲战争史上出现的。直至拿破仑、英帝国及南北战争时期,西方军队依然以整齐的方阵,鲜艳的军服来体现着骑士决斗的性格。
       3、但是绝非说中国古代军队,虽然以步兵为主,未曾做过用大兵团步兵战胜机动骑兵的尝试。宋朝就曾经尝试过类似马其顿式的步兵方阵,但是发现弊端甚大,主要表现在攻攻不上去,撤也跑不快,一旦粮草被机动骑兵所袭击,那么面临的不是饿死就是崩溃。因此绝非说马其顿方阵有多么强大,只是他们面对的对手太彬彬有礼了,先不忙着打仗,首先挖空心思烧别人家粮仓的中国式统帅,在西方肯定出现不了,在他们眼里,这种人太下作了。
      呵呵 4、但是为什么在欧洲先民眼中如魔鬼重生,摧枯拉朽般的几个游牧民族,总是在农耕的中国古代讨不到好呢,还总是被打的背井离乡呢。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军事家爱找到了对付他们的办法。办法一--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各朝代强盛之时,无一例外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唐朝的李绩,明朝的徐达,无一例外以骑兵来对付骑兵。而一贯羸弱的宋朝,岳家军也是以强大的骑兵著称,来与金军对抗。方法二--发挥科技优势。中国的科技优势简直成为游牧民族的噩梦。自从诸葛亮的连环弩发明以来,中国古代步兵在不得不野战的时候,就已经以前面长矛防御,后面弓弩齐发,可以想像游牧民族面对一次能发射10支箭的步兵集团时,那简直就是用机关枪扫射式的大屠杀。
      
      到了明代,面对北元妄图复辟的骑兵,明朝已经开始使用神机营的火枪和大炮了。方法三--灿烂的军事艺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一大批毫无绅士风度的优秀军事将领,三十六计那些东西,在欧洲绝对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呵呵,可是中国军队的精华。 所以,不要作古代欧洲军队和古代中国军队谁厉害的假设,以欧洲的规则野战,中国古代军队未必能胜;可是若没有限制,大概罗马军团饿死的时候还没有看到中国军队什么样子呢 。

    北***

    2007-04-18 16:42:51

  • 2007-04-17 21:11:08
  • 时代不一样是不能比的啊,宋军那时候有火炮,而马其顿方阵那时是什么?还是长矛,移动速度慢,是想当马其顿方阵前面百米是宋军的几十排火炮,等到了,宋军面前时还能剩几个鸟.

    我***

    2007-04-17 21:11:08

  • 2007-04-17 15:53:36
  • 可以以火攻的方式先将其步兵进攻步伐打乱,继而选择山地地形与之骑兵决战(诱敌深入)!弓弩手是射杀敌骑兵的主要力量,也是开始火攻的主角!
    如上判断,马其顿的这种战法并非坚不可摧,而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而言其战术已经落后.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单拿战术来说我认为宋军的优势是明显的!

    猎***

    2007-04-17 15:53:36

  • 2007-04-17 15:03:02
  • 首先,马其顿人太早了,不好比,最起码,马其顿人的骑兵不是主力,他是依靠步兵为主的作战形式,而且没有良好的后勤补给只靠抢掠不利于长驱直入我国.单从战术层面来讲宋朝的战术编队还是比较灵活的,军队以筑垒地域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还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应该没有问题.但话也不是那么绝对,当然方阵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太古板,受地形影响太大,方阵的胜利是马其顿兵的英雄主义和亚历山大个人魅力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战术的胜利,至今还没有一种作战方式是无敌的,连蒙古都不能保持长久,就是一个例证.

    2007-04-17 15:03:02

  • 2007-04-15 21:48:18
  •   我的回答:马其顿战术体系的重点要点在于:中心重装步兵进攻时的强力攻击力和退却时坚挺防御性能。整个方阵的战术变化少,但是一旦抵近作战目标,其威力发挥极大,作战耐久性较高!这与马其顿军队当时所处社会人口兵员较少,同时要求发挥最大攻击效能保持兵士持久作战能力要求的现实相吻合。
      缺点也同样明显:第一,机动效能低下;第二,只能在开阔地带、平原、起伏平缓地域发挥大的效力;第三,对于山丘、丛林、城市攻坚极不适合;第四,重装步兵、重装骑兵对于后方辎重给养依赖度较高等等。亚历山大依赖马其顿方阵击败的敌人,大多是该地区同样依靠列阵、抵近攻击、侧翼重装骑兵冲击。
      少量轻骑兵骚扰——这一同样战术对阵的对手,亚历山大获胜的原因主要是辎重给养兵员数量占据优势,同时以战养战,每次获胜便裹挟大量败军为其所用,故而越战越强颇具声势。 中国宋朝军队战术体系在继承传统中国数千年军事文明精髓的同时,就其阵法也颇具威力。
      然而就宋军和亚历山大军队同处一地比较的话,后者必败!原因在于宋朝军队无论战术变化,各种阵法演变,各种兵种配合,以及兵源数量辎重补给能力远强于亚历山大军队。宋军在野战、攻坚战、袭扰战各方面优于亚历山大军队。 比较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就借消灭南宋又横扫西方的蒙古军队为例子,相比较容易判断些。
      蒙古军队在统一蒙古各部,灭金灭西夏灭中国西北各国、灭土蕃、灭大理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大包围后才逐一攻破南宋各个城池。最终灭宋,耗时旷日持久也!恰恰说明,南宋军队在野战、攻坚各方面也是相当有水准的。但蒙古军队对西方各族各国军队犹如摧枯拉朽!不难看出亚历山大军队和宋军孰优孰劣了!原因何在?蒙古军队战术体系是快速机动运动作战,强调大范围的包抄侧后!主要以数量庞大的轻骑兵为战役战术主力,打击对手后方给养辎重出发城市,这种包抄甚至是数十公里或者上百公里的进行着!而并不急于正面消耗。
      往往等到对手由于后方战略纵深损毁后退或者近于溃退时才集中兵力给与歼灭。而以重装步兵少量重装骑兵为主的西方马其顿体系战术的最大缺点就是速度低下!当时蒙古军队的推进速度用今天的角度来看,那是历史上冷兵器时代最快速的最有效率的!这也是蒙古军队所向披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的蒙古军队同样裹挟着大量的以长江以北地区的中国汉族军士,在有些部队中除蒙古军官以外都是汉、契丹、女真各族部属。
      否则就当时蒙古族自身人口、经济能力、作战物资补给何以做到连年不断的大规模西征。
       最后说明:战略战术优劣,不论历史还是当今,都是要建立在相当雄厚的综合实力基础之上!回想当年雄据欧亚非三洲的“弯刀跃马”的阿拉伯帝国,再看今日四分五裂,被一个小小的以色列打的溃不成军中东诸国,请问那个更强悍些?回答仓促,难免鄙陋见笑了。

    惩***

    2007-04-15 21:48:18

  • 2007-04-05 01:09:35
  •   说实话,虽然宋在中国历史上孱弱多难,但其军队打败马其顿方阵简直就是小儿科。原因:
       马其顿方阵诞生更早,在当时属于先进的作战方式。稍后作战方式在罗马得到进步时,罗马以更加灵活机动的小型方阵(不是马其顿方阵)击溃了马其顿方阵。从那时起,落后的马其顿方阵便消失了。
       宋的战术战法产生更晚,发展也更先进。主要是以农耕民族的阵地战应对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到南宋时期还要面对代表冷兵器时代最高境界的蒙古弓骑兵(攻击性机动性组织性及战术达到新的高度)。事实证明,蒙古军队对南宋的征服是其所有征服中耗时最长也最为艰难的。
      除了由于宋的阵地战布局更注重多兵种协同和指挥方式更成熟外,宋还创新首先使用了火器(主要为火炮),这些都不是落后时代的马其顿方阵所能比拟的。 其实推广一下,以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宋在当时虽然不象秦汉唐 那样有远远超越其他国家的实力,但它的军队肯定要比秦汉唐时代的军队进步多了。
       哎,没办法,落后就要挨打嘛。但愿大家不要象宋清那样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了。希望未来的中国真的强大而不是自以为强大!。

    结***

    2007-04-05 01:09:35

  • 2007-04-04 12:03:30
  • 宋军简直在中国历史上不能被提起,与亚历山大抗衡的惟有秦军与元军铁骑。亚历山大军队的特点是依靠阵型作战,人数不要太多,否则机动性能不好,大概3万人最佳。

    江***

    2007-04-04 12:03:30

  • 2007-04-03 16:54:32
  • 宋军是什么军队啊.你以为是宋朝啊.
    

    j***

    2007-04-03 16:54:32

  • 2007-03-31 23:55:01
  • 马其顿方阵以重装步兵为单位组成的密集方阵,机动能力很差。而且掉头不方便。要打他就用骑兵的机动性用两翼包夹他,亚历山大后来用方阵都要在左右两翼布置上强大的骑兵部队保护方阵的侧翼。宋军对西北,东北方面的战斗败多胜少。很少有大规模野战 基本以城市攻防战为主。

    g***

    2007-03-31 23:55:01

  • 2007-03-28 17:22:21
  • 集团军嘛哦还有大纵深大集群战略
    

    任***

    2007-03-28 17:22:21

  • 2007-03-20 16:36:36
  • 恩……,非要拿宋朝的来比的话,宋朝多数时候处于守的姿态,一般打仗宋军的弓弩手居多(据说占60%),一般是着重甲的长枪手列排前。
    在战争中,特别是宋代,皇帝经常将自己拍脑袋来安排军队打仗时的部署,一般都是布阵,所谓布阵就是按照教科书来安排部队的位置,常见的有方阵、圆阵等等,所谓八阵。
    顺便说一句,宋代的军队很不善于打进攻战,拿手好戏就是守城……
    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前阵的重步兵坚守,后方的远程兵种给予敌人杀伤来达到消耗敌人,并取得优势的办法。
    

    p***

    2007-03-20 16:36:36

  • 2007-03-18 21:08:48
  • 马其顿人的方阵威力大,但移动速度慢,侧翼薄弱。辎重庞大,一旦溃败将损失巨大,在中国则有雁行阵,方阵,长蛇阵,玄襄阵等,而雁行阵与长蛇阵结合刚好克制其方阵,另外罗马攻城弱只有银月阵,而中国,呵呵

    叶***

    2007-03-18 21:08:48

  • 2007-03-18 20:58:46
  • 战国末期,秦军弓弩手靠前外围清扫,长矛兵推进就是一种战术.
    秦马两军交过手,我们赢了.

    i***

    2007-03-18 20:58:46

  • 2007-03-18 20:31:53
  • 有,当时相当以战国末期,我们的弓箭手可以收拾他们

    n***

    2007-03-18 20:31: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