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临淄齐国故城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首页

临淄齐国故城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4-02 22:22:12
    临淄齐国故城 
    临淄是我国历史上周代齐国的国都,以后长期为“海内名都”。曾为京、为城的临淄故城,历尽沧桑,延续的时间1300多年。故城内外,地上地下、文物浩繁,历史陈迹遍布,誉为宏大的“地下博物馆”。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两城相连接。大城南北4.5公里,东西3.5公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面积15.5平方公里。
    故城的城墙残垣尚存,夯筑痕迹依稀可辨,城门十三座。城内道路纵横,多与城门相通。现已探明主要交通干道十条,小城内三条,大城内七条。道旁居住、作坊遗址遍布。东周墓殉马坑、齐故城排水道口、孔子闻韶处、桓公台等十几处文物景点已向游人开放,被山东省列为“齐文化旅游区”并列入全国旅游专线。 

    霞***

    2007-04-02 22:22:12

其他答案

    2007-04-02 22:38:10
  •   临淄城遗迹
    临淄,是我国历史上周代齐国的国都,以后也长期为“海内名郡”。曾为京为城的城的临淄城,虽然历尽沧桑,几经回折,延续的时间很长,但总的说,仍是保存较好的古代中国的一座重要城市。故城内外,地上地下,浩繁的文物古迹,既充分反映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又为我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
      它是著名的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 临淄城包括临淄齐国故城和临淄旧县城两部分。 临淄齐国故城,自公元前9世纪50年代美氏第七代国君献公由薄姑(今博兴境内)迁都于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为止,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长达630余年之久。
      1961年国务院将“临淄齐国故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几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考察认为:“自从献公迁都临淄之后,又经过历代的缔造经营,至迟至春秋晚期,已经成为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城。”侯教授所说的宏伟大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其东北部伸过大城的西南隅,两城巧相连接。大城的南北近9华里,东西7华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南北4华里余,东西3华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总面积达60余平方华里,正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 故城的城墙残垣尚存,夯筑痕迹依稀可辨。据文物部门探测,故城城墙有的呈直线,有的沿河岸婉蜒曲折,有城墙拐角24处。小城墙宽一般在二十至三十米,最宽处达五十五米至六十七米。大城墙基均在二十米以上,最宽处达四十三米。大小城周长约计四十二华里。
      在城垣遗迹中,保留较好的一段是大城西墙南端与小城北墙交接的地方,位于小城北门以西一百米处。城墙残高约五米,全部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一九八二年国家建有拐角型墙壁式砖房保护。据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记载,齐城有十三门,即:雍门、申门、杨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
      因未记确切方位,后人说法不一,比较肯定的是:申门、雍门为西门,广门为大城的东门。现已探明十一座城门遗址。 从城垣遗址东去不远,在庄稼盈畴的锦绣原野上突立着两座上山,土山上树木杂生郁郁葱葱。这就是城内有名的桓公台和晏婴冢。 晏婴冢高二十余米,方圆四百一十米。
      墓前有明代万历年间立的“齐相晏平仲之墓”的石碑。晏婴,字仲,溢平,故后人称其晏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世称晏子,春秋时著名政治家。他担任齐国的卿相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个国君,是齐国的“三朝元老。”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畅,但足智多谋,做官廉洁,为国为民办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人们所熟知的“晏子使楚”和“二桃杀三上”就表现了他很高的韬略和智谋。晏婴之所以名垂青史还在于他“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他当了宰相后,仍“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这在当时不能不算是节俭、廉洁的楷模。“景公三赐而不受”更表现了晏婴的美德。如齐景公看到晏婴“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要为他修造僻静宽敞的新宅院。
      晏婴回绝说,我先人久居此处,若我因不满足而舍旧宅更新居,未免过于奢侈。另外晏婴上朝总是“乘敞车,驾驾马”,齐景公知道后,使派人送去新车骏马,但连送三趟晏婴都未接受。景公很不高兴,问他为什么不收。晏婴说,您让我统辖百官,我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齐国百姓的负担。
      老君臣奢侈腐化上行下效,歪风则难禁止。还有一次景公到晏婴家饮酒,见其妻老而丑陋,打算把年轻貌美的爱女送与晏婴为妻,曼婴谢绝说,我与妻生活多年,但不忘她年轻时的美貌,人要在壮年时想到老年,在年轻貌美时想到老时变得丑陋。我决不喜新厌旧舍弃年老的妻子。
      晏婴的这些言行,对劝说齐国国君起了一定的作用,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 “荒台故址吊桓公”,登上桓公台人们便会自然地想到春秋时的五霸之首齐桓公。齐桓公知人善任,不计前仇,拜管仲为相,还启用了一大批名人贤士,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奋发图强,致国势大振而称霸诸侯。
      桓公台是过去齐国故城内宫殿建筑的中心,也是当时全城的制高点。据说,齐桓公就在这一高台上会见各国诸侯或者遇到围城战役的时候指挥兵马。现台高十四来,地下夯土基呈长方形,南北长八十六米,东西宽七十米。台项有两层,东、西、北三面陡峭,南坡稍缓。秦汉时称“环台”,唐长庆间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
      关于桓公台之称传说颇多。有的说此台是齐桓公的“拜将台”、“点将台”;还有的说是齐桓公为六名宠妾修建的“梳洗楼”、“梳妆台”等等。众说不一,但多属牵强附会均不可考。一九八一年市政府拨款对桓公台进行了维修,台前立石质标志一座,由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书“桓公台建筑遗址。
      ” 顺桓公台西边的大路北去约三华里便是享有盛誉的城墙排水道口。据钻探得知,故城内主要有三大排水系统,四处城墙排水道口,设计周密、安排科学,排水道与城壕、河流沟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网。一九七九年发掘的这处排水道口,东西长四十二米,南北宽七米,深三米,用天然巨石砌垒而成。
      水口分上下三层,每层五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水经孔内间隙上下跌荡而出,人却不能通过。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为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上所仅见。 沿排水道口前的公路南去不远,据说就是著名的“稷下学宫”故址。至于“稷下”的来历有的说,因齐都南隅有稷山,临淄在其北侧而得名;也有的说齐都临淄西门原有稷门,学宫营造其外,故称稷下。
      “稷下学宫”的建筑现已荡然无存,其地理位置说法不一。大城西墙外的邵家村,一九四六年修建学校时,曾于河(系水)中挖出石碑一块,上书“像下”二字,今碑已无下落。据目睹者回忆,该碑为双线阴刻。另外在那家村北排水道口以南曾发现过战国时的瓦当等建筑遗迹,是否即为“稷下学宫”之处,存疑候考。
      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研究蔚成风气。当年各国许多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不远千里到“稷下学宫”来讲学,进行自由辩论,人们称这些人为“稷下先生”。他们各自所集的门徒称为“稷下学士”。他们的思想学说被后人称为“稷下学派”。历史上“百家争鸣”之说源于此时。
      穆下学派的历史较长,据有关资料介绍,在齐威王的父亲桓公午,就是那个不听扁鹊劝告,致使病人膏育的田午,他在位的时候就有“养士”的习惯,开始设立学宫。到了齐宣王的时候,齐国强盛,“临淄甚富而实”,稷下学派随之兴盛,规模很大,“达千有余人”,见于史册的主要有宋钅开 、尹文、慎到、彭蒙、田马并、环渊、邹衍、驺?]、淳于髡、貌说、田道和鲁仲连、接子等七十六人,这就是通常说的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
      另外,先后到稷下学宫讲学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还有儒家的正统继承人孟轲和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荀况等。汉代被誉为圣人的叔孙通,由布衣而至卿相的公孙弘,号称“汉代孔子”的董仲舒都是属于稷下学派的,可见稷下学宫影响之深远。齐国建立稷下学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在传说“稷下学宫”的故址,就是新建的“齐都镇稷下中学。” 登上桓公台向东北望去,隐约看到一处古朴典雅的古式建筑,那便是举世罕见的殉马坑。殉马坑东、西、北三面相连,北面长七十五米,东西两面各长七十余米,南面二十米,总长二百一十五米,宽约为五米。
      全部殉马当在六百匹上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空前所见。经初步鉴定殉马全系战马,是被处死后,人工排列而成。马分两行,井然有序;马头向外,昂首侧卧作奔走状。排列在最前的五匹,颈系有铜铃,个个呈临战威姿。马,是商周时期国家的重要战备资源,也是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财富。
      因为当时军队的主体是车兵。战斗开始,甲兵纵横,驰骋冲击,以决胜负,步兵跟从车后,只起辅助作用。所以马匹的多寡,是国家强弱的标志之一。当时战车由四马驾挽,两服两骖,每辆配备甲士三名,称为一乘。春秋时期“千乘之国’即为大国,六百匹马可装备一百五十乘,相当或超过一般小诸侯国的实力。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证认为其墓主人为景公杵臼。齐虽为大国,君主死后殉葬如此众多的壮马,也不能不使人惊讶。 出殉马坑展厅南去不远便到了“孔子闻韶处。”这里有一个村庄叫韶院村。《临淄县志》载:“相传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
      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现该碑嵌于韶院村大街一侧墙壁上,并加刻韶乐简介与古代乐舞图。公元前517年,鲁国上卿季平子与后阝昭伯因为斗鸡发生了争执,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师攻打季平子。
      季平子便约同鲁国的另外两个大家族孟氏和叔孙氏,三家共同攻击鲁昭公,结果,昭公失败,逃奔齐国。因鲁国发生了内乱,也就在这个时候,孔子也投奔了齐国。这期间孔子听到了韶乐。《韶》,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很有名的乐曲,现在的韶院村,就是当时齐国都城内的歌舞、戏剧活动的集中地带。
      齐国当时是个强国,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据嘉靖《青州府志》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当时国家设有专门的乐队组织,并且编制十分庞大。找国的成语:“滥竿充数”就是说的齐宣王、齐愍王时的故事。据说孔子听到的韶乐曲子是古时期的虞舜所作,在春秋时期能演奏此曲的国家已经很少了。
      齐国演奏韶乐有百多人的队伍,以古管乐器排萧承担主旋律,听来委婉动人,致使大名鼎鼎的孔子也“三月不知肉味”,并且连连称赞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   在临淄古城漫步,还可看到冶铁遗址6处、治铜遗址2处、铸钱场1处、制骨场4处。从这些遗址中不断发出了巨型铁渣和铜渣、炉渣以及大量齐刀币、钱范等。
      面对这些古迹,人们仿佛看到,2000多年前无数劳动人民凭着简单的粗苯工具在忙碌、在创造,是他们创造了知识的渊海,是他们创造了历史的宏伟画卷。 望着这些历历在目的文物、古迹,不知不觉就能进入临淄旧县城。 临淄旧县城据清咸丰《青州府志》载:“临淄县城在古临淄城西南,跨其南部故址,不及古城之半,元末,达鲁花赤李仲明筑,周六里,高三丈……。
      ”城垣略呈长方形,唯东南一角稍亏。外环有宽二大余的城壕(护城河),城墙均以三合上粘合夯筑而成。明成化二年即公元1466年,蒋凤再筑,并于四门建敌楼,上嵌石刻篆书楹匾东曰“朝阳”,上嵌“淄流斜抱”;西曰“通画”,上置“愚岭遥盘”;南曰“迎恩”,上镶“牛峰翠霭”;北日:“望京”,上著“渑池衿带”。
      正德、万历、崇帧年间,不断重修加固成为元、明、清以来的县署治地。   临淄尽管从西汉末年开始衰落,但一直没县,相沿不废。因此临淄旧城街道之上,店铺齐全,人来车往,颇为繁闹。有一条东西大街直通东门和西门,路面宽六七米,是这所县城的主要街道。旧县衙就座落在东西大街路北。
      据民国9年《临淄县志》载:“县衙原在城西北隅,元至元十五年建,明洪武四年知县欧阳铭移建城中。正德六年,毁于流贼。知县马罹复修。”县衙的主建筑是大堂,前出厦,青砖灰瓦,稍出飞檐,硬山顶,前面为木雕木鬲扇,布局协调,建筑风格庄重朴实。大堂两翼各建有曹吏房。
      堂前建有戒石亭。东边建有土地祠,西边是监狱。狱墙为砖石结构高约5米,略向里倾。旁边盖有马厩。县衙大门上建有樵楼。大门外在边建申明、旗善二亭,右边建惠民药局。大堂后有追思亭。再往里去是知县住宅。   知县宅左边是县丞宅,右边是主簿宅、典史宅等。
      崇祯末年县衙毁于兵乱,清顺治十八年,知县于芳又重建大堂,后经康熙、光绪年间不断重修,基本保持原建筑风格。解放前后旧县衙一直为临淄县县治地,1974年县治移往辛店后改建为淄博色织布厂。 城里四隅有百余亩空地。居民区矗立着几处古建筑群,辉煌壮丽,使这座古城更加古朴典雅。
      出县衙顺东西大街东去约300米,便是城隍庙街,顺街北去便是城隍庙遗址。城隍,是迷信传说中主管某个城市的神。城隍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迁建于此。此庙原在县城西隅,洪武二年建。据说万历年间临淄一连几年旱情严重,居民求雨不得,乡绅上书说据测东北方有水,求将城隍庙迁往城东北隅。
      事也凑巧,是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恰在庙成时,普降喜雨。因此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全城官民结队随“城隍爷出巡’减为当时每年的盛典,关于“城隍爷出巡”的传说很多,且多属迷信、臆说。然“城隍爷出巡”却年复一年延续下来,直至“七·七”事变前用庙办学为止。
      城隍庙占地近十亩,庙院前面三个门,中间大门三间供人出入,两边各一小门,内有泥塑马各一匹,雕塑精细,形态生动,用栅栏圈着。再往里去是二门,门上挂一大算盘,下面写着“不由人算。”四字。进二门院内东西两廊房各十间,廊房内塑有各种形象的小鬼,以小鬼形象体现各种刑罚。
      如锯解、磨研、刀山、火海等等,阴森怕人,展示善恶报应。正大殿九间,用木柱作架,周围砌墙建成。殿内中间正面有泥塑城隍爷像,塑像两侧各有一石碑,一个外“肃”字,一个刻“静”字均为阳字(凸起),殿内一角另有木制城隍爷像一尊,以备农历五月二十八日由八人抬着木橡串街“出巡”用。
      民国25年,县教育局因办学校把大殿及廊房内所有塑像拆除,将临淄县县立中学迁此。民国27年秋后,抗日游击部队领导人李人凤等为不给日本侵略者留下有用设施,将城隍庙烧毁。解放后将庙基辟为苗圃,后改为临淄区果园。 距县衙不远路南是几经迁徙,最后在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由知县李长春重建的文庙(孔庙、儒学)后经清顺治间知县毛永龄、康熙间知县高 、乾隆间知县汤钅宏、民国八年知县舒孝先重修,遂成一布局完整、巍峨雄伟的建筑。
      文庙前有条东西街叫文庙街。街两头各有木制红牌坊一座,叫下马坊,上写“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牌坊底部用巨石护脚,外用铁箍加固。坊上面分别题日“崇正学”、“育真才”。文庙大门称“棂星门”,两旁各有一小门,门额题“德配天地”、“且贯古今”。进门是泮池。
      向北为大成门,大成门东侧是名宦祠,祠内把临淄历代名宦鲍叔牙、管仲、晏婴、隆有常、司件可、周致、袁懋功、赵申季、曹摅九位。大成门西侧是乡贤们和忠义孝悌词。其乡贤祠祀夷逸、王烛、左思、房玄龄等八位临淄乡贤。忠义孝悌祠中祀逢丑父、华周等43位忠孝义上。
      进大成门,东西列两庑。中间是甬路,甬路北端登石台阶至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座北朝南,巍峨壮观,楣极悬有题“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协时中”、“德齐帱载”、“圣德天纵”、“斯文在兹”的匾额。殿内正面塑有孔子及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偶像。
      闵损等12位先贤的塑像列殿内东西两侧。院内的两庑中陈列着153名贤儒的牌位。整个院内古柏参天,大殿台阶下巨碑东西排列,其中列有康熙御制的“至圣先师赞”和“四配赞”。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堂后是藏经阁和崇圣祠。后来临淄县的教育行政机关学署就设在文庙中。
      在明伦堂东侧有教谕署和训导署二宅。民国二十七年即公元1938年秋后李人凤等为抗日将官房烧毁。 文庙东头有一楼式建筑,是“魁星阁”又名“魁星楼”。魁星,是我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此楼相传清乾隆年间建,初为座北朝南的独间庙堂,后扩建为楼阁武庙宇。
      阁下为门洞可以通行,阁为木制,呈六棱,每面皆有木格窗扇,刻有各种图案。阁内有木制魁星象,其头部象鬼,毗牙裂嘴,眼珠凸出,发竖耳垂,身穿长袍,一手执笔,一手捧斗,一脚站地,一脚向后翘起。在当时文庙和魁星楼很受临淄文人的重视。民国27年李人凤为防日军占领,将木阁毁坏。
       在南门大街中段矗立着一座横跨街两边的花牌坊。此牌坊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造型宏伟,四条盘龙石柱直径近一米,两高两低,支撑整个石坊。在柱底部均以刻有云朵的巨石护持。整个造型古朴大方,石刻精细,雕龙如生。全牌坊雕刻着十三条龙,杂以恰到好处的云朵。
      上方正中刻有“圣旨”二字,两侧各有一石匾。乾隆皇帝御笔题字,一侧曰:“保赤钟祥”、一侧曰:“七叶衍祥”。此牌坊为御赐齐佳士坊。相传清乾隆皇帝为了嘉奖年高有德。勤于王事的老臣,下旨各省调查呈报七品以上在职老臣。当时临淄县南门村齐佳士任甘肃省直隶州——泰州的知州,时年已逾八旬,身体健壮仍居官谋政,即由甘肃省总督奏朝廷。
      乾隆帝召集所有老臣赐宴招待。名曰:“千叟宴”。齐佳上奉旨进京,乾隆帝敕建牌坊一座以资表彰。1966年七月以破“四旧”为由,将此牌坊拆除。 著名的古建筑“西大寺”(三元阁)建于北魏初期,建筑规模较大,北起石佛像,南至五塔群(塔洼)约三华里。
      全寺主建筑建在高阁之上有大殿三座,各三间,砖石结构,称为三元殿,即“天元”、“地元”、“人元”。所以此阁也称“三元阁”。阁下有门洞可以通行。所 以远远望去似建在云雾之中。在高阁东侧路北建庙门坐北朝南,内建僧房与高阁浑为一体。寺院宽敝,筑有钟楼,内有一人多高的一顶铁钟,每当破晓之时,在方圆三四里的去处,能听到浑厚响亮的钟声,有“暮鼓晨钟”之说,流传已久的“西寺楼头听晓钟”诗句,就是当时古刹钟声的写照。
      高阁西侧场地上建有戏楼,每年庙会香火极盛。寺南端所立石塔群实为和尚的墓地,每个塔的下端有石龛,里边有石佛,也用于存放去世和尚的骨灰。其中有两个较大的塔,一个是“千佛塔”,一个是“六合塔”。“千佛塔”塔身刻有一千个佛像,个个栩栩如生。塔顶上有“舍利子”夜能放光。
      传说此“舍利子”成珠状是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所成。“六和塔”也叫“洗脸盆”。此塔塔顶上建有“露盘”,用于接露水,故称“洗脸盆”。现在区文物管理所有一块六棱石就是六和塔上的。 其他古建筑如“文昌阁”、“娘娘庙”、“关帝庙”;通体均是质地坚硬的青石方柱构成的“谢氏节孝坊”、“王氏节孝坊”、“韩氏牌坊”等古迹散建于城内。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表示临淄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更为这一古老的城池增光添彩。 临淄旧城现在是齐都镇政府所在地,城周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自古有粮仓之称。登城南望重峦迭嶂、绵亘不断;城西紧依系水;城东毗临淄河,山水交融把这座古城景色装点得分外明媚秀丽。
      古代赞美临淄的诗句:“南对牛山千古秀,东临淄水万年清,”久传不衰。近几年来旧城周围兴建和扩建了花进厂、印染厂、农机厂、车辆厂、食品加工厂、冷藏厂等多家工厂,城堡式博物馆、文管所、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促进了临淄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城内柏油路面开阔、市容整洁,市场繁荣,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临淄城山灵水秀,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美好未来迈进。 。

    1***

    2007-04-02 22:38:10

  • 2007-04-02 22:21:45
  •   临淄齐国故城 
      中国西周至战国齐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古系水。总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长子丁公于齐,建都营丘(一说营丘即临淄),后六世胡公迁都于薄姑(今山东博兴)。
      献公元年(公元前 859)迁都临淄,至公元前 221年齐亡。秦代为齐郡治所。西汉前期和东汉为诸侯国齐国都城。临淄作为齐国都城达600 多年,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1926年日本人曾作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多次进行调查,1958年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对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1964~1966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对遗址进行全面的钻探和试掘,1971和1976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再次进行发掘。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  齐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为郭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最长处4。5公里,东西最宽处近4公里,周长14公里余。东墙因临河修筑,多曲折。城墙用夹板夯筑,从东周至汉代经多次增筑和修补,基宽20~30米,最宽达43米。
      地面保存最高处达 5米以上。早期夯层较薄,多小杵夯,晚期夯层厚,多平夯。已探出城门 6座,东西面各1座,南北面各2座,门道宽一般10米左右。城内已探出 7条主干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路宽 6米以上,其中两条南北主干道路宽达20米。
      这些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城内划分为若干街区。小城为宫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东北部嵌入大城,南北长 2。5公里,东西宽 1。5公里,周长7公里余。城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0余米。有5座城门,东、西、北面各1座,南面2 座。东、北门通向大城,门道外口两侧城墙皆向外凸出。
      探出的 3条主干道路分别与南门、西门和北门连接,路宽 8~17米。沿城墙内侧还有宽 6米左右的“环涂”。城内有排水明渠。大城西部有一条南北干渠,南与小城东北角城壕相接,北部分为 2支,一支出北墙注入北护城河,一支向西北出西墙注入系水。东北部也有水渠分别注入北护城河和淄河。
      小城有曲尺形水渠,经宫殿区穿西城墙注入系水。在城墙处均有自然石叠砌的排水道口,已发掘的西墙排水道口东西长16。7米,宽约7~8米,高约 3米。有3层流水孔,每层5孔,各层孔互相错列。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左右。排水道口及东西进出水道的两壁均用石块垒砌,底铺石块。
         重要遗迹  宫殿区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筑为一高14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的夯土台基,俗称桓公台,顶部分为 3层。台东北发掘了1处宫室建筑遗址。建筑分为2层,上层属西汉时期,下层为东周时期。小城东北部有一较小夯筑台基,俗称金銮殿,四周以自然石甃砌,与桓公台遥相呼应,周围地势低洼,当是台榭别馆遗迹。
      小城西门外有泉,古有中池,是齐国的苑囿。现存高台基址“歇马台”可能是《左传》中提到的“遄台”遗迹。西北约10公里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纹铺地砖、陶排水管等遗迹,当是齐的别馆离宫遗迹。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战国、汉代冶铁遗址,东北部和北部有东周与汉代制骨遗址,中部阚家庄东南有汉代冶铜、铸钱遗址,中部偏南刘家寨周围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小城南部有炼铁、冶铜和铸钱遗址。   墓葬  大城内发现两处墓地,一处在城东北部河崖头、东古城一带,已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有的大墓墓口面积40米见方,有南北墓道。在其中 1座甲字型大墓的东、西、北三面发现有殉马坑,据已发掘部分推算,共殉马 600余匹。
      这一带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不少精美的青铜器,均属西周和春秋时期,当是姜齐的公墓地。另一处在大城南部刘家寨、邰院一带,这里的墓葬都是积石、积蛤壳的中型墓。城南一带有多处东周墓地。在南城外约0。5公里的郎家庄发掘一座战国早期人殉墓,椁室周围埋有17个女性殉葬人,年龄最小的15岁,皆有墓坑和棺椁,陪葬者均有丰富的随葬品。
      临淄故城南10公里左右的牛山一带,今犹存高大的封土堆10余座,有称“四王冢”、“二王冢”,当为田齐时的王陵。   遗物  城内出土了大批陶器、瓦、瓦当和钱范等。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类器较多,陶鬲有绳纹鬲和素面鬲两大类,绳纹鬲又有周式鬲和齐式鬲两种,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东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内容多属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当多素面,少数饰树木双兽、双目和树木卷草纹,偶见“天齐”瓦当和卷云纹、兽面纹瓦当。战国时期多半瓦当,汉代多圆瓦当。钱范有战国“齐法化”陶范和西汉“半两”、“五铢”石范。遗物反映的文化特征与燕、赵比较接近。
         保护工作  1964~1966年,省文物部门对齐故城进行了普探和试掘,划出重点保护范围和一般保护范围,树立了标志,组织起群众性的保护网。1975年建立临淄区文物保管所,1981年建立临淄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1~1983年,对“桓公台”、小城北墙遗迹、“晏婴冢”、大城西墙排水道口、殉马坑以及城外的“三士冢”遗迹和墓葬进行重点维护,树立了标志说明。
      1984年建立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 。

    j***

    2007-04-02 22:21:45

  • 2007-04-02 22:20:54
  •                    学习洛阳经验 力争临淄申遗成功 
    4月14日,在区委万存周副书记的率领下,由区委办公室、区文化局、文物局组成的考察小组,邀请市文物局刘忠进局长一同赴洛阳考察学习了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洛阳龙门石窟的基本情况及申遗所做的主要工作 龙门石窟是世界现存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长达1000多米,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朝,先后开凿400多年,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块,佛塔60余座,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同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艺术的代表,同时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时尚,保留了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大量的实物史料。 洛阳酝酿提出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始于1994年,1996年列入市委市府工作目标,1999年初正式决定申报,同年6月20日完成申报文本,7月1日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7月20日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拆迁、绿化、环境整治工作,2000年3月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估验收,2000年11月30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列入《名录》后,洛阳市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连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全市旅游接待国内1400多万人次、境外游客12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多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99年不足1%跃到14。3%,仅龙门石窟门票收入就达3500多万元。
      同时,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始,洛阳城市文化品位、市民的环境意识、综合素质及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申报过程中,他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一)高标准制作申报文本。洛阳市文物局牵头组成龙门石窟申报文本编制小组,组织拍摄照片近万张,绘制图纸8000余份,撰写说明文字17万字,进一步补充完善了石窟保护档案资料。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加大依法保护工作力度。专门制定了《龙门石窟保护规划》、《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使保护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三)大规模进行环境治理整顿。组织27个责任单位,拆除了近5万平方米的违章和不协调建筑,其中包括投资近2000万元的人造景观——中华龙宫。
      拆除水泥电杆302根、供电及通讯线路53600米、移动通讯塔1座、大型广告牌6个、砖瓦厂3个、沿河码头5座;关闭并拆除龙门石窟南门外及龙门桥东桥西个体工商户120家,清除店外经营600余户;关闭石英沙厂7家、采石场538家,关闭污染企业91家,取缔石灰窑92个;关闭公墓5座,拆除公墓内空穴2000余个、附属建筑物1000平方米;开挖供电电缆缆沟12000米、有线电视线路2200米,清理河道30万平方米,改造泵房7个;清理河滩内跑马场1个、厕所11余座;治理不协调建筑90余处,复耕土地300余亩。
      同时,对龙门石窟周围进行硬化、绿化、美化。抓了河堤护砌、河床清淤、蓄水等十项重点工程。(四)实施了龙门石窟北口拆迁改造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步考察评估结束后,又相继实施了龙门石窟北口拆迁改造、龙门中街改造和广场建设等工程,完成了14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和办公用房的拆迁、1。
      4万平方米停车场建设、6万余方黄土回填、11万平方米绿化、4000多平方米彩色道板砖铺设任务。 二、洛阳申遗的基本经验 (一)各级领导重视,确保政令畅通,是做好申遗工作的关键。他们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保证了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河南省专门成立了以省长任名誉组长、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洛阳市委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市委副书记为政委的龙门石窟环境治理指挥部,把组织、指导、检查、协调、考评等职能集中于指挥部,赋予指挥部绝对权力,保证了各责任单位和部门做到令行禁止,行动统一。
      为保证申报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政府列出专项资金用于申报、拆迁和环境整治,从正式启动开始,两年的时间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二)搞好宣传动员,加强舆论监督,是做好申报工作的前提条件。他们在全市印发了《龙门石窟环境整治宣传提纲》、环境整治公告、通告等,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把环境治理项目公布于众,把申报工作置于全市人民的监督之下,并采用跟踪报道、新闻特写等形式聚焦龙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做到报纸天天有消息,电视天天有图像,广播天天有声音,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创造了全民申遗的良好氛围。
      自“申遗”以来,他们在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先后播发专题消息500余篇。(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做好申报工作的精神支柱。洛阳市的许多单位和个人以大局为重,舍小家顾大家,表现出高尚的主人公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有一个村整体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有的单位不计得失,主动拆迁或改造设施,有的村民不惜损失几万元,自觉拆除不协调的建筑、设施,特别是指挥部的同志,以工地为家,坚守治理第一线,申报文本起草小组的同志,加班加点,不辞劳苦,仅三个月的时间就编印出了正式申报文本,并成为以后各地申遗的范本。
      (四)明确责任,强化管理,是做好申报工作的基础。市委市政府把申报工作纳入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并作为对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指挥部代表市委、市政府与各责任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和军令状,各责任单位会同所属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管理到位,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精心组织,通力协作,是做好申报工作的重要保障。他们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大力支持和有关单位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推动了申报进程。各新闻媒体舆论先行,提高了全社会支持申报工作的自觉性,增强了历史责任感;财政部门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保证了治理经费的落实;武警官兵及地方单位积极提供机械、车辆参与治理大会战;其他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不同角度为申遗出力。
      据不全统计,龙门石窟环境整治涉及全市58个部门单位,参加人员30万人次,出动大型机械2000余台次。 三、我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优势和困难 临淄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区。从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封齐建国至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所灭,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周代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在春秋战国都城遗址中,临淄的历史遗迹保存之完好、史料之丰富,均居我国目前发现的所有春秋战国都城遗址之首位,与西安的秦汉唐遗迹文化、北京的元明清古建筑园林文化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构成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临淄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文物大区,被誉为宏大的“地下博物馆”,有3处国家级、5处省级、13处市级、36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156座大型古墓和300余处古文化遗址。综合分析我区文化遗存和申报要求,我区完全有条件将“临淄齐国故城遗址”、“田齐王陵”两处大型古文化遗址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面临着不可低估的困难。一是申遗“门槛”提高。世界遗产认定制度特别照顾遗产分布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鼓励和支持还没有世界遗产的缔约国申报,甚至可以为此对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出适当的变通。我国目前已有31处世界遗产,工作规则明确要求一次只能提出一处申请。
      随着世界遗产总数的不断增加,国际社会审视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要求越来越高,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国内申报竞争激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进入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地区已达近百处,竞争非常激烈。我区文物古迹资源虽然丰富,但大多在地下,地上遗存相对较少,缺少像长城、秦始皇陵等的重量级景观,我们的申遗工作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是对遗产的保护亟待加强。从全区情况来看,文物保护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建设性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古墓盗掘现象依然严重,造成了对遗址文物的严重破坏。遗址上多个自然村、多处建筑物及空中电线等与申遗工作不协调,环境整治的难度非常大。
       四、对我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建议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区委、区政府加强文物保护、提高人的素质、扩大齐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推进经济强区和文化强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迅速铺开全民参与文物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一)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
      积极争取将申遗工作列入省、市的工作重点,成立由省、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申遗领导小组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负责申遗工作的组织领导、资金协调、重大问题决策等。工作委员会下设四个工作班子:设立由宣传部牵头的宣传工作小组,广泛宣传申遗的基础知识、工作动态,制作以齐文化为主题的高品位的影视文艺作品,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齐文化的影响;设立由财政局牵头的资金筹措小组,通过财政划拨、招商引资、社会捐助等方式,每年至少筹措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申遗基础工程建设和环境治理;设立由文物局、公安局牵头的文物保护小组,负责搞好申遗主体的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设立由建设局、环境保护局牵头的环境治理小组,搞好与申遗有关的环境保护、违章建筑物的拆迁、道路扩建等工作。
      适时成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大工程和环境治理指挥部,由区委书记担任政委,区长担任总指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分管区长任副总指挥,相关部门抽调得力人员联合办公,确保完成各项重点任务。 (二)切实搞好申遗主体的文物保护工作。结合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相关专家的具体指导下,组织考古勘探队伍对我区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特别是对申遗主体——“临淄齐国故城遗址”、“田齐王陵”进行全面的调查勘探,进一步明晰遗址的文化内涵、范围及其遗存,给申遗工作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依据。
      委托具有文物工程规划设计资格的单位编制“临淄齐国故城遗址”、“田齐王陵”、“桐林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对已列入规划的文物保护工程及建设项目要尽快组织实施,以丰富申遗主体内容。如:齐景公殉马墓博物馆扩建项目、田齐王陵森林公园项目、桓公台宫殿遗址及齐故城大小城遗址保护工程、具有齐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群建设工程等。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争取市政府尽快出台《齐国故城遗址及齐王陵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进一步强化文物局的管理职能和执法力度,赋予区文物局在基本建设审批程序中的首批权,根据工作需要配备文物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由公职人员组成的文物执法大队和文物勘探发掘队。
      (三)下大气力搞好申遗主体周边环境治理。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专线道路,坚决拆除在重要遗址上的违章建筑物和构筑物;搞好周边环境绿化和文化氛围建设,迅速启动淄河治理二期工程,并逐步北延至齐都镇河崖头村,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交通部门要积极协调政策,搞好申遗主体周围的道路拓宽、管护工作;交通、城市管理部门要在309国道、济青高速、人民路、中轩路、一诺路等区内主要交通干道安装公益性广告牌,在交通路标、高速路下路口等显要位置明示齐文化旅游景点路线。
      (四)高标准做好申遗前期准备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及要求,取得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的指导,起草、上报相关申遗文本,作好列入申遗预备清单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高品位完成申遗基础工作,邀请国内知名的遗产保护、文物、环境、城建、园林、规划、风景名胜等方面专家对我区申遗工作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进程安排。
      (五)近期急需做好的几项工作。一是召开“全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动员暨文物保护工作会”,在全区进行广泛动员,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出台《临淄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临淄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方案》,区政府与相关单位签订《文物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届时,邀请国家、省、市文化、文物部门领导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参加会议。二是参加于今年6月份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示我区的文化文物资源,加强与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的广泛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为今后的申遗工作架桥铺路。
      建议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走进齐国故都-临淄》专题片,全面介绍我区的文化渊源、文物古迹等情况。三是高标准搞好古墓绿化工作。高标准搞好今年安排的25座古墓绿化。四是加快齐景公殉马博物馆扩建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尽快开工建设。 (作者为临淄区文物局局长、副局长) 。
      

    爱***

    2007-04-02 22:20: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