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佛山杂技赛龙舟的来历、表演形式、特点?

首页

佛山杂技赛龙舟的来历、表演形式、特点?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7-12 19:43:20
      赛龙舟 
    发表单位: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发表时间: 2007-3-13
      佛山民间赛龙舟,最早文献记载了至今四百多年的情景。因佛山水道河段大多符合龙舟竞渡‘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的要求,更因其百越族把自己看成龙的化身,与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相结合,用典型的生产、交通工具衍生成祭祀娱乐方式。
      顺德县志记述明万历顺德籍良臣梁元柱“赏观竞渡”。发现于杏坛北水的石刻“压尽群龙”记述了康熙已卯年间的龙舟赛事。清初《广东新语》对龙舟竞渡也有记载。《顺德县志•舆地略》记“顺德端午斗龙船,村村皆然”。南海《九江儒林乡志》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
      民间流传,万历年间因“陶附马好龙”,在南海西郊集珠三角最快的盐步老龙,泮塘突眼龙,白沙红龙,雅瑶东涌,古料大头龙等龙船比赛,演绎了诚实和谐、夺标谦让的故事。后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御赐雉鸡尾并赐封此五龙船为“五京奎”。如今,赛龙舟仍流行于佛山民间。
      三水区还建造了“观龙楼”,禅城南庄镇、张槎镇亦发展着颇具特色的龙舟活动。   传统龙舟多以坤甸木制成,木质坚韧,易划动,去水快。船身造型头尖,腰细,尾窄,修长。船头装有樟木精雕龙头,目睛炯炯,龙牙毕现,似衔珠微笑。下颊置白、黑或红龙须。且有木雕上翘龙尾,鳞甲闪现。
      船身饰以彩旗,帅牌,罗伞。形式上可分为游龙、艳龙、赛龙三类。现传统龙船制作渐趋失传,禅城南庄等地兴起以农艇代之的大规模农艇比赛。   民间传统赛龙舟,形成独特的操作技法和精神面貌。己成为地方文化符号,各乡镇的“龙船饭”演变成年度海内外乡亲的联谊盛会。
      因此赛龙舟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祭祀祈福,以及衍生的诗词、对联、歌谣、传说均蕴含丰富民俗文化内涵。 。

    冰***

    2007-07-12 19:43:20

类似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