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在现在的哪个省(区)?

首页

“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在现在的哪个省(区)?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27 18:08:33
      甘肃 
    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历称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如泣如诉,名《阳关三叠》更为千古绝唱,流芳百世。 
      诗中提到的阳关,就在敦煌的南湖。由市区乘车驶向美丽富饶的南湖时,沿途四周景色瞬息万变。极目天涯,云山浩渺,大漠苍茫,轻风薄雾,缭绕飘指。
      那巍峨挺拔的阳关烽燧犹如瀚海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呈现出一派峥嵘奇殊、光怪陆离的大漠风光。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阳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抗南昌匈奴,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过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南湖置龙勒县,阳关为都尉治所。晋魏时,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的诗句。可见他们入阳关的次数不少。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狼吞虎咽,逼着人们东撤,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着。山下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经考古队挖掘,沙滩上有大片版筑遗址,房基排列整齐而清晰,面积约上万平方米。附近还有一段高不过0。6米的断断续续的城堡墙基,这就是阳关遗址。
      当地人称之为古董滩。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砖块,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铁砖磨制的。
      因为它曾是阳关城墙上的砖块,便称之为阳关砖。用它做的砚台便叫“阳关砚”。用阳关砚磨墨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如果你运气好,只要能找到古董滩,就会拣到金、银、玛瑙、五铢钱、陶器、箭头、铁刀片……当地人说:“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
      ”   沙滩上的古董为啥这样多呢?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送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钱币绸缎,应有尽有。送亲队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当时这里是绿树掩映的城镇、村庄、田园。
      因为出了阳关便是无际沙漠,路途艰难,送亲队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一天晚上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
      ;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敦煌市博物馆对阳关遗址进行了保护,并发掘了不少珍贵文物。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然而,今天的阳关、南湖,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
      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

    天***

    2019-03-27 18:08:33

其他答案

    2019-03-27 17:53:35
  •    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
      《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碧拼笫送跷恼馐捉茏鳎晌角Ч啪洌淝鞒阄鞔?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
      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

    袁***

    2019-03-27 17:53:35

  • 2019-03-27 17:36:16
  •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它是汉武帝时设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在军事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归国,就是从天山南麓西入阳关回到长安的。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朝为抗南昌匈奴,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西汉以来,各个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过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南湖置龙勒县,阳关为都尉治所。魏晋时在阳关置县,唐代设寿昌县。
      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逼着人们东撤,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剩有墩墩山上被称为"阳关耳目"的一座烽墩。残高4。7米,底长宽8-7。5米,顶长宽8-6。
      8米,攀登烽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墩台南侧是一片四、五公里见方的凹地,人称"古董滩",到处可见碎瓦残片,是当年历史的见证。 古董滩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是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砖块,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铁砖磨制的。
      因为它曾是阳关城墙上的砖块,便称之为阳关砖,用它做的砚台便叫"阳关砚",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如果你运气好,还可能会拣到金、银、玛瑙、五铢钱、陶器、箭头、铁刀片……当地人说:"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 古董滩上的古董为啥这样多呢?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
      皇帝下嫁公主,自然要送好多嫁妆。金银珠宝,钱币绸缎,应有尽有。送亲队带着嫁妆,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当时这里是绿树掩映的城镇、村庄、田园。因为出了阳关便是无际沙漠,路途艰难,送亲队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出关的准备。不料,晚上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
      这风沙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到了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等到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就露出了地面。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

    李***

    2019-03-27 17:36:1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