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怎么理解

首页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怎么理解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5-21 04:35:42
  •   是贾岛的 寻隐者不遇[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译诗、诗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的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的问答:“云深不知处。
      ”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
      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药”呢?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隐者”隐于“此山中”,则“寻隐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般都热衷于“争利于市,争名于朝”,“我”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却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究竟为了什么?当他伫立“松下”四望满山白云,无法寻见“隐者”之时,又是什么心情?这一切,都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精选》)。

    那***

    2018-05-21 04:35: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