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首页

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21 10:17:13
      颜回为什么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孔子的所有弟子中,他最喜欢的自然是颜回。颜回何以成为他的得意弟子?从《论语》里关于颜回的记载,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分析。
      首先,颜回是个聪明而勤奋的学生。聪明人一般都会受到老师喜欢,自古皆然。孔子曾经赞扬子贡,说他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聪明人。
      但孔子问子贡他和颜回谁更强十,子贡自称不如,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而自己不过闻一以知二。孔子听了也说,我赞成你说比不上他。侧面反映了颜回的聪明。颜回的聪明不仅是天资问题,而且因为他非常勤奋。在颜回英年早逝之后,孔子谈论他时,还惋惜的说,可惜他死太早了,我只看到他不断的进步,没有见过他停滞不前。
      在和季康子等人谈论时,孔子也屡屡说起颜回的好学。   但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眼中,往往也是非常危险的人。青出于蓝尚且不论,恃才傲物的人古今都有,比如三国之杨修,玩弄知识是非常危险的。但颜回并不骄傲。他尊敬老师,恪守学问之道。在尊敬老师方面,孔子都感到惊异。
      孔子曾经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提出过什么不同的意见,像个愚笨的人。但观察他私下和别人谈论,才发现他对我的见解发挥得很好。这种尊重老师,不轻易从知识上当面辩驳老师的做法,大概在颜回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颜回之所以尊重老师,是他佩服老师的学问。
      他曾经感慨道:   老师的思想和学问,我抬头仰望它,愈望愈觉得高,我研究它,愈钻愈觉得深。看见它好像在前,一忽儿却又好像在后面去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的前面。
      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感到没有路可上去。这无疑是对孔子学问、教学的最高赞美了,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自然赢得了孔子的由衷喜爱。所以孔子说,颜回对我的话是无所不喜欢。并且有点遗憾的说,颜回非助我者也。但一个老师,能够找到在学问上“狂热”追随自己的人,无疑是一件幸事。
         在恪守学问之道上,《论语》记载了这么几件事。首先,颜回谈论自己的志向时,明确表示,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种谦虚的态度,使他远离了聪明带来的危险。孔子在和鲁哀公谈论学生中谁好时,赞扬颜回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
      那时颜回已经死了。孔子还把颜回和其他弟子比较,说他的思想能够长期不离开仁德,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时间想到仁德。颜回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经典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点头道:“弟子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话切实去做。
      ”   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喜欢,其中可能含有孔子爱怜的成分。颜回一生学问虽高,但并无政治成就。孔子说颜回贤德,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其中显示出的不仅仅是颜回的贤德,而且有他的穷困。孔子因此愤愤不平的说,颜回的道德和学问都差不多了吧,可他却那么贫穷!颜回也曾经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问为邦),表现了他有意在政治领域一展才华的抱负。
      谁知天不予人,竟让他英年早逝!孔子回忆起来,自然充满了悲痛和爱怜之意。   但是这些都不是孔子喜欢颜回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孔子真正喜欢颜回,是因为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样,颜回也是比照老师而行事的。   对孔子而言,他的思想与行动是一致的。
      而在弟子中,大概只有颜回才能做到。比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固穷的做法,只有颜回能够与他相比。在政治理想上,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这简直是孔子看到了跟随自己一身的影子!所以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学习多年却不以做官为意,这种人太少了)时,简直就是在说自己和颜回!颜回大概也知道自己和老师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知音关系。孔子出游列国时被囚禁在匡地,颜回落后了,后来赶到时,孔子不无欣慰与忧虑的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既安慰孔子又尊敬道,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在颜回死后,孔子表达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
      《论语》记载道:“颜渊(即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在安葬颜回时,孔子又以一个知音的角色出现了。颜回的父亲和孔子的弟子都想以较富贵的礼节安葬颜回。但孔子不同意,因为按照礼节,他和颜回都恪守的礼节,这是不可以的。
      最终孔子的弟子依然以厚礼埋葬了颜回。孔子心知这违背了礼节,于是说,颜回把我看成父亲,我却不得把颜回看成儿子,这不是我的本意啊。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是薄葬的。说明孔子并不以不厚葬为无礼。而弟子的行为恰好违背了他的意思。假如颜回还活着,一定会反对这种行为。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和颜回从德行上给我们做出了师生的最好榜样。如今,我们惟有心向往之…… 。

    小***

    2018-02-21 10:17:13

其他答案

    2018-02-21 19:17:13
  • 颜回

    h***

    2018-02-21 19:17:13

  • 2018-02-21 19:17:13
  • 颜回

    没***

    2018-02-21 19:17:13

  • 2018-02-21 19:17:13
  • 颜回

    h***

    2018-02-21 19:17:13

  • 2018-02-21 19:17:13
  • 颜渊、仲由。

    擦***

    2018-02-21 19:17:13

  • 2018-02-21 15:17:13
  • 颜回

    兰***

    2018-02-21 15:17:13

  • 2018-02-21 12:17:13
  • 颜回

    虎***

    2018-02-21 12:17:13

  • 2018-02-21 11:17:13
  •   子贡,虽然没明说,可是想想,老孔天天旅游,没这个有钱的学生还真不好办,哈哈。说笑了,不过他们的关系确实不错。
    子贡与孔子 
    温厉
    子贡者,端木赐是也,少夫子三十一岁。
    夫子以言语称道弟子者有二人,其一是我们首先讲到的宰予,其一则为子贡。
      子贡与宰予皆为聪明人,所不同者则在于,子贡不单聪明,且系一堂堂正正之正人君子(绝无贬义)。 子贡如何聪明? 我等今日描述儒者有径谓之穷酸者。前此所讲之颜渊即以“穷”著称,子路虽企慕富贵但师从于夫子亦未摆脱“穷”之命运,所得于夫子之训示者则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子贡则绝非“穷”者,今有所谓儒商者,真假莫辨,子贡可称儒商之鼻祖——如假包换。不过,这一点倒颇得夫子之微词:“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货殖”,即商人之行径也。据《史记》,“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竟至于“家累千金”。观夫子“赐不受命”语,则子贡始亦为一“穷”者,富贵亦其经营所得也。
       实则富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义而富且贵”、“为富不仁”。子贡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曾向夫子请教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夫子对此态度有所嘉许,亦望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诗》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也。
      从后来的言行看,子贡也确实是按照夫子的教诲去努力的。 这是子贡经商的聪明,其从政之聪明何如?毫不逊色。 据《史记》,子贡“常相鲁卫”,何德何能而使子贡居于此?史迁详尽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详见附录):田常欲于齐伐鲁,夫子惧家乡遭荼毒,责成众弟子阻挠其事,子路率先请命,为夫子所止,其后子石、子张请命,皆为夫子否决,惟独子贡请缨为夫子所允。
      子贡不辱使命,辗转于齐、鲁、吴、越、晋之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比于后世之张仪、苏秦,亦毫不逊色。由此也可见夫子之知人善任也。 其“聪明”则如此,何谓“堂堂正正”? 前所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以当之,虽不若夫子之境界高,亦实属难能可贵。
      似此掷地有声之话语者子贡多有之,如“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此与夫子教诲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道同,虽然,夫子恐其言之太轻易也,黜之曰“非尔所及也”。如此堪称格言者尚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此亦为光明磊落、不事掩饰之“堂堂正正”也。
       此为子贡所自警者,子贡之“堂堂正正”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爱憎分明,据《史记》,子贡“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此虽有苛责于人之嫌,夫子亦曾就此讥刺子贡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可真是个贤人呀,我就没那个闲功夫——然比之唯唯诺诺之乡愿者,亦自有其可取处。
      此亦秉性使然。子贡所恶于人者何——“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剽窃他人之知而自以为智,不懂逊让而自以为勇,好攻讦他人而自以为直——此数者亦着实可恶。虽然,儒者之学乃“为己”之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故夫子曰“吾则不暇”。
      然夫子亦不能免于有所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实乃有些人着实可恶也,奈何? 此系子贡之“不能匿人之过”,或有微词,然“喜扬人之美”,则的然为子贡之好处,于吾人为犹难。子贡曾坦然承认自己之不如颜回,这一态度颇得夫子嘉许:“吾与汝弗如也”,这也是夫子所称许的子贡之“达”。
      于颜子如此,于夫子则子贡更是拳拳服膺,观其求教夫子之事多能付诸践履可知也。子贡后来所取得的社会名声、社会地位甚至在夫子之上,时人或有疑子贡贤于孔子者,子贡一一辩驳: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子贡此诸语有似于颜子之叹羡:“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此绝非谦辞,吾亦当言:“弗如也,吾与汝弗如夫子之贤也。”子贡尝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所得于夫子者,恰恰是夫子之“文章”,如此而成就一个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至如所不可得而闻之“性与天道”,虽不离乎“文章”,亦不拘于此,子贡究竟领会多少,着实难言。
      
       是为子贡。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子贡与夫子师弟子之情可谓深矣。据《史记》,夫子死时,子贡当在身边。子贡来见夫子时,夫子已经重病在身,于门前见子贡至,叹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师徒之情溢于言表。此后七日而夫子卒,众弟子皆服三年心丧,唯子贡庐墓六年乃去 。

    2018-02-21 11:17:13

  • 2018-02-21 09:17:13
  • 七十二贤人。

    湖***

    2018-02-21 09:17:1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