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临摹字帖有哪三种方法?

首页

临摹字帖有哪三种方法?

临摹字帖有哪三种方法?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7-23 13:18:25
  •   
    所谓“临”,即将碑帖置于近旁,观其大小、点画、结构、笔意、形势,认真学习而写之。所谓“摹”,有三法:一是将透明纸覆在碑帖之上,笔随影走,按其曲折婉转用笔描习之,此谓“满摹法”二是双钩廓填法三是单钩中锋法。摹帖须精研细摹,点画无误,掌握特点,摸索技巧,追求笔意神釆。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牖景而摹之,又谓之向榻焉。临之与摹二者迥殊,不可乱也。”临摹在得师承,求其形似神似,形神兼备。
      故姜夔《续书谱》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还在于“不纯师”,创出独立风格。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态,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也,又尝有句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彼抄帖画帖者何曾梦见。” 初学者先要摹书。
      初学写字的人,心中无准绳。还是找一个范本摹写容易上手。摹时,首先要注意的是笔法,也就是范本上的点画的形态,以便领悟其运笔方法,依样画葫芦,务必达到形似。孙过庭说:“察之贵精,拟之贵似。”这也是摹书的要诀。观察范本不精细,摹写得当然不像。如果在摹写过程中不注意观察范本的运笔之法,那就收效不大。
       又譬如摹写颜真卿。颜真卿的书法起止圆浑,起笔都是藏锋,收笔都是回锋,而且在藏回的地方,一定要顿笔。了解了这些要领,摹颜书才能形似。 譬如摹写柳公权。柳书“勒”画的起笔处方而有棱角,要知道这里不必用藏锋而用切笔就可,这一点与颜书不一样。 又譬如摹写赵孟頫。
      赵书起笔与收笔处接近于颜真卿的方法,也是藏头护尾,但是赵的顿笔要写得较轻。 初学者还要注意在摹写过程中,至笔画转折的地方,方棱的要翻笔,圆浑的要绞笔。照这种方法摹书,不但能得到古人书法字体的位置,而且连笔意也得到了。其次,要注意结体。在摹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范本中点画的穿插位置,做到手摹其形,心究其理。
      这样心手并用,长此以往,摹帖中各字的结构,深印于脑海,即使把范本拿开,自己也能凭记忆摹写出,分毫不差。《续书谱》上说的“摹书易忘”,指的是不经意依样画葫芦。如能在摹写时手到心又到,怎么能容易忘却呢?书法作品都是形与神并重的,在摹写时,注意一点一画的位置,得到的是形体上的“像”。
      临写时,注意范本上每个字的性情气势,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像”。然而,精神是寓含在形体之中的,有无精神的形体,而没有无形体的精神。不得形体,怎么得到精神?初学者一定要先从摹仿入手,摹的次数越多,心里越明白,手下之笔越熟练到位。心精手熟之后,可以进一步到临写范本的阶段了。
       初学书法的人,尤其要注重勤摹。因为摹书能带人循规蹈矩,久而久之,就由勉强进入自然,进而从心所欲,笔毫使转得当。再由摹书进入到临书阶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果不经过摹书这一阶段,你的手很可能变得像脱僵的野马,像无的之箭。虽然你可能也粗粗地模仿人家学习书法多年,但很难掌握书法中的窍门,这是智者所不取的。
       摹书的用纸选择。古代纸质粗厚,古人遂发明了一种方法,即用黄蜡熨涂到纸上,使纸透明,以便于摹写。这种方法叫硬黄法。还有一种方法,即纸盖住范本映着明亮的窗户来钩摹,这种方法叫响榻法。近代以来,薄而透明的纸张很多,只要纸不漏墨都可使用。有一种纸叫“油川连纸”,透明不漏墨,又不过于光滑,是摹书的上好用纸。
       摹书必须一挥而就,不可重描。摹书贵在求似,但必须一挥而就。挥就后的字可能与范本有出入,但千万不可重描补救。点画一经过重描,神采全无,纵使看起来形似了,也不足取。开始摹写时,与范本出入之处肯定比较多,摹写时间长了,又渐渐掌握了运笔方法,就能逐渐与范本面目相差无几。
      到这时候,学书者可改用临摹相间的方法。方法是先于范本上摹写一字,下留空格,再临写一次。经过多次实践,临写字也能像范本上的字了,就可进入完全临写的阶段。如果觉得完全临写时有些走样,还可用亦临亦摹之法。开始摹书时可以用双勾摹写的方法、间互练习的方法。
      总之,摹与临相辅相成,各不妨碍。 描红不如摹帖。儿童学习书法,描红是常见的方法。描红即取红字范本,依样描写。这种方法跟摹书的功用一致,但市面上所售的描红本,质量不高,儿童学之,易误入歧途,终不如直接摹写佳帖。 初学者往往把握不住点画的正确位置,写出的字不成样子。
      为避免此弊,可选用九宫格纸,每页有九大格,名为“大九宫”。每大格中又分为九小格,名为“小九宫”。同时采用明角或者玻璃,另外画出小九宫,盖在范本中所要临写的字上。这样,按照格子移动临写,点画位置就能与原帖相仿佛。九宫格不但便于临书之用,还便于练习书法结构。
       九宫格实际上是把一个汉字从中心定位,把点画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做圆满的安排,把字写方、写圆。虽然大家都说汉字是方块字,但是从书法上说,要把结构写圆满。 用九宫格临书时间长了,手渐渐精熟,就可改用“框临法”。框临即以画纸为格,格内不另外画小九宫格,每格一个字,在框的正中,使各个字均匀分布于各个格内,左右齐平,上下一贯。
      至于临写行草书,因为各个字之间连绵不断,可直接用行格,不必再用九宫格及框临法了。所谓“行临法”,即在纸上只画直行线,不画横线,每行字数多少不拘,只须在临写时字居行的中央,各行首尾相齐。熟练了以后,再采用“篇临法”,即把纸上的“行线”也去掉,而用眼睛目测来定位,做到每行宽窄相等,上下齐平。
       临书的要点是临书要胸有成竹,不可匆忙落笔。临书时,未写之前,先熟读范本,体会其中的性情和气势,了解字的笔意结构,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挥毫落纸,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字就像是自己创作出来的。不能看一笔,写一笔,再看一笔,那样会导致笔画拼凑,神采全无。
       仔细鉴别范本上的字。古代留存下来的金石文字不少看上去都模糊残损,传承下来的法帖有许多经过多次摹刻己经失去了真味。学书的人,需要对此加以辨别,不能不加分析,照样画葫芦。举个例子来说,秦代的《石鼓文》己经残损不少,大书法家吴昌硕用了一生的经历去临写《石鼓文》,不但没有把字写坏,反而得了《石鼓文》的笔法、结构、精神和气韵,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创新,这才是临书的典范。
       临摹要有合理的次序和步骤。初学书法的人,在临摹上还要有一定的次序,由浅入深比较好。如果逢帖就临,遇碑就摹,则会贪多嚼不烂,事倍功半,长期下去,是很少有进步的。要从精于一开始学习,坚持下去。 那些书画大师们,都有终生临习古代名碑名帖的习惯。
      临摹要有次序。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功夫,无论我们取法何种碑帖,都应从此入手。初学者心不精,手不熟,自然要勤临摹,就是到了心精手熟之时,也不要故步自封。还应该广泛吸取,遇到真心喜欢的帖碑,随时临摹,不可轻易放过。取法越博,下笔变化就越多。临摹愈勤奋,则技艺愈精熟。
      古人说艺无止境,书法学习也是这样。 从书体角度讲,临摹应从楷书开始。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书体中,楷书比较实用,应用广泛。楷书结构严整,点画分明,题写匾牌,抄写文书,样样适用。二是楷书的点画方圆兼备,八法皆备。先学习正楷,才能熟练运笔。运笔方法熟练后,使转随意,方圆任用,这时候再来学习篆隶和行草, 自然能驾轻就熟,无往不利。
      三是正楷的结构中正、匀称,字中有连贯,有参差,有飞动,五要素都兼备,跟篆书、隶书、行书、草书这些书体偏重某方面不大一样。学习书法的人,如果精于楷体,减去书体中匀称的分量,增加参差飞动的比例,字体就近于行草了。减少飞动参差的比例,增加中正匀称的份量,字体又近于隶书和篆书了。
       先学习篆书、隶书的说法不可取。有人主张学习书法宜从篆隶入手,原因一是篆隶产生在正楷体的前面,先学篆隶是从源头开始。原因二是正楷易学,篆隶难攻,先学篆隶是为了先难后易。此种论点似是而非,最易误人子弟。我们认为,篆书固然是楷书之袓,然而两者运笔是各不相同的。
      秦代之前,尚无毛笔,当时的籀篆都是用竹笺醮漆书写成的。所以点画不造作,自然圆浑,没有锋棱,结构也以中正匀称为主。隶书的点画还基本上和篆书差不多。隶书虽然增加了横挑和出锋,在结构上却没有摆脱中正匀称的格局。今天我们使用的毛笔,以写正楷最为方便,如果用长锋健尖之笔,作圆浑整齐的书法,有些格格不入。
      除非书写者训练有素,精通运笔,否则是很难达到那种效果的。 前面说到学习书法的人应从临摹楷书入手。但是,学书法的人只学正楷,不学其他书体行吗?我们认为不可。 有一种人,学习书法的目的仅在于应用,故学习楷书,再简单地攻一下行书,就可以应付日常之用了。
      但是,如果不光是为了日常应用,而想深究书法中的妙理,把书法作为艺术来学,那么,正草隶篆各体都要兼习。如果不这样,书法中的变化和用笔结构等道理很难贯通,书法的艺术内涵也很难得到。 但是人的才力有限,想要各体兼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好是专精一种书体而又兼通其他书体,从精于一开始,然后泛滥百家,就不难达到神妙的境界了。
       如果不兼学各体是不好的。不学习先秦古文书法,就达不到奇古和圆浑融通的境界不学习篆书,书体很难端庄凝重、优美匀整不学习隶书,书体很难达到朴茂厚重的境界不学习行草,书法就难飘逸潇洒而飞动。一个有志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人,一定不要故步自封,要兼收并蓄,博涉多优。
       学楷书的取法次序。楷书体势,各代不同,各家也不同,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楷书萌芽于汉魏,经过两晋的发展,在六朝时代幵花,于隋唐时代结果。唐代以后,揩书面目变化不大,故学习正楷应取法唐代以前。唐代以后的揩书,只可供观摩,不可供效法。汉魏时代的楷书,形体未成熟,初学者不要从这里入手。
      晋人楷书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小字,而无大字,初学临摹,也不很合适。 这么说,可供初学者临摹的正楷书法应在六朝和隋唐之间。六朝的碑版,用笔或者是纯方,或者是纯圆,笔法比较明朗而唐代楷书方圆并用,笔法融合无痕,不容易把握。六朝楷书结体奇古,初学较难唐人的正楷结构平正,较适宜初学。
      综上所述,历来主张尊魏卑唐与主张尊唐卑魏的两种说法,都各有偏颇之处。 折衷以上两种说法,平心而论,六朝的楷书和唐代的楷书中用笔方圆兼备的、结体较为平正的,都可以用来作初学的范本。如《始平公造像记》《郑文公碑》《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张猛龙碑》《张玄墓志》《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学习临摹都有利无弊,初学者都可以拿它们作范本。
      先摹后临,从专精一种开始,在结构和运笔上取得逼真效果根基牢固后,再临摹其他。学习其他书体时,要补自己现有情况之不足,如果觉得自己写的字有凋疏感,就换一种结构茂密的临写觉得自己的字过于拘谨,就换一种风格恣肆的临写觉得自己的字有些轻飘,就换一种风格凝重的碑帖临写。
      临摹碑帖越多,则笔下字体变化也多,下笔也自然显得高妙。正楷的基础打牢后,再上溯篆隶,兼习行草。像这样遍临各代书作,广泛吸取诸家精华,努力耕耘,不出十年,你就会从一个初学者变为卓然自立的书法家。 从字的大小角度讲,临摹应从中等字开始。字径在一寸以上、二寸以下的,最为合适。
      先学习小字容易患紧缩而不开张的毛病先学习大字,易患松散而不严谨的毛病,时间长了,积习难改。所以,精通小字的人不善于写大字,精通大字的人不善于写小字。只有从临摹中等字入手,结构疏密适中,宽严合度,收缩一下可成小字,扩展一下可成大字。 以上谈论临摹的顺序,一般依此顺序,进步要快些。
      但并不是说楷书未精,行草书便不可学中等字未熟练,就不可学习大小字方笔未精通,便不可学习圆笔。从人的性情方面来讲,一个人的活动方式长期不变,是容易疲倦并生厌倦情绪的,从而导致一件事情半途而废。所以学习书法也应力避这种厌倦情绪的产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时变换范本,以调剂情绪,增加兴趣。
      况且书法中各体有相通之处,并有互补的地方。学习书法如能以一种为主,另外以相近的碑帖作辅助,进步就更快。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上述讲的临摹次序,学者也不必过于拘泥,大体不差就行。

    张***

    2016-07-23 13:18: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