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历史

首页

历史

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0-14 13:33:38
    黄帝建造了宫室,制作衣服,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4***

    2007-10-14 13:33:38

其他答案

    2007-10-14 13:31:02
  •   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从黄帝时代起,就告别了蛮荒混沌的岁月,拉开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先祖轩辕黄帝率领先民们,磨 
    砺智慧,统一华夏,安定四方,立中华创业自强之精神,领世界文明古国之风骚。从此以后,先祖生息的场所,就成为中华民族的 
    摇篮,黄陵县桥山这块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便成为全民族共同向往的精神圣地。
      因此,历朝历代,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 姓;也不论党派政别、国内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在黄帝陵前无一例外地同祭一个始祖,追寻一个根系,魂牵一个神州;也不论是 庄严肃穆的公祭,还是敦厚淳朴的民祭,以及叶落归根的游子之祭,无不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
      正因为如此,无 论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个国度里,只要凭借炎黄子孙这一熟悉的称谓,就能够跨越无限时空,穿过无数障碍,消融一切隔膜,找到 自己的同胞和兄弟,寻到一种亘古不变的民族聚合力。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中华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汉 族则是在黄帝部族为主的古华夏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他少数民族也是由黄帝的后裔, 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边陲地带辗转迁徙繁衍而成。因此,轩辕黄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 祖。 其一,就血缘关系来考察。轩辕黄帝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那时候,我国黄河中 下游地区以及山东、苏北一带已形成了众多的氏族和氏族部落,其主要是活动于以华山中 心的西部地区的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以及居住在山东、苏北的九黎族部族。
      其中黄帝部 族后裔夏后氏和有虞氏等12个部落,以及炎帝后裔,联合组成夏,称为“夏”。“夏”与 “华”古字相同,“夏”即“华”,“华”即“夏”,“华”“夏”联称还是夏。所以中 华民族就是由黄帝部族后裔为胚胎的华夏族繁衍而来的。故世代繁衍生息于黄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都与黄帝有血缘联系。
       其二,就 地缘关系来考察。根据考证,黄帝部族主要分布于渭水以北的陕北高原、渭北高原,炎帝部族主要分布于陕西岐山、宝鸡一带。 黄帝炎帝部族都有东徙的历史。黄帝部族主要沿北洛水南下,东渡黄河,依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发展,直至山西南部和河北涿鹿。
       炎帝部族东进轨迹则较黄帝部族偏南,其顺渭水、黄河而东,至河南、山东一带,势力范围与九黎族落形成犬牙交错,并肩抵足 之势。后来,经过黄帝与蚩尤、黄帝与炎帝几次战争,黄河中下游,包括山东、苏北地区,共同统一于黄帝部族,形成以中原为 中心,以黄帝部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大融合。
      又经过几千年的民展,华夏族的族居地逐渐扩展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其他他 区。至公元202年,华夏族在关中地区建立西汉王朝,成为汉族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当时亚洲、非洲人就称中国人为汉族,因 而出现了汉族这个称谓。这时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正式形成。
       汉族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定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少 数民族,也是黄帝后裔发展而成的。如被称为“五胡”的鲜卑族、羌族、匈奴族,以及犬戎、北狄皆黄帝之后。因此,“是中华 民族之全体,皆均黄帝子孙”,而轩辕黄帝则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共同始祖。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炎帝也是我国远古时期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与黄帝为同胞兄弟,因居于姜水,故姓姜。其部族活动于 陕西渭水之滨的武功、岐山一带,为周人的祖先。炎帝部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农业文明做出了许多巨大贡献。但是随 着其部族势力的日益壮大,也逐渐滋生了许多邪端异行,恃强仗势,欺凌弱小,大行无道,民怨迭起。
      具有刚直勇武、嫉恶如仇 秉性的轩辕黄帝,为维护各部族利益和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反复规劝炎帝,希望其改弦更张,弃恶从善。但炎帝一概置若罔闻, 依然我行我素。于是黄帝便准备以武力相劝戒。他教民习武,操练干戈,积极备战。战争进行的相当激烈、残酷,“尸横遍野, 血流漂橹”,双方伤亡惨重。
      最后,炎帝部落终于抵挡不住日益兴旺强大和正义在握的黄帝部族的进攻,败退涿 鹿城东的阪泉 (今在河北省涿 鹿)。其时,黄帝率领以熊、罴、豹、 虎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挥舞着用雕、 鹰、?、鸢等飞禽的羽毛装饰的旗 帜英勇追杀。经过多次艰苦战斗,终于打败了炎帝,统一了其部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一度战端迭起、民无宁日的中原地区 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黄、炎之战,是我国上古时期姬、姜两个异姓部落的一次激烈冲突,也是我国原始社会由母系 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历史反映。新石器早期的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到新石器中晚期,已经过渡为父系氏族社会,尔后 经过数百年之久,再进入奴隶社会。因此,从黄陵时代直至夏代前期,我国下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原始公有制逐 渐向私有制转变,部落之间为了土地、牲畜等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冲突与战争不断出现,于是,一些近亲部落逐渐结成一种稳 定性的部落联盟,组成联盟议事会,选出军事首领,这表明当时氏族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已具有军事性质。
      黄帝战胜炎帝成为中 央之帝,这正是氏族公社向奴隶制国家演变的萌芽表现。战争之后,黄帝部落依然生活在北方,炎帝部落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 长江流域苗蛮逐渐融合。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的炎黄阪泉战火初熄,居于黄河下游亦即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部落便向黄帝部族居住的黄河 中下游进犯。
      其部首领蚩尤,智勇双全,精明强干。他通晓天道,精通律历,其部族人也本领高强,勇猛过人。他们曾“烁金为 兵,割革为甲”,进行过长期的军事训练与备战。正是凭借强大的兵力,蚩尤率其部族兼并了许多部落而所向无敌。面对强敌咄 咄逼人之势,黄帝及其部族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企图以仁义去感化蚩尤,以化干戈为玉帛,免得生灵涂炭。
      但蚩尤觊觎黄帝 的中央天帝宝座已久,毫无所动,志在不移,反而愈益骄横,驱逐榆罔与炎帝,以示挑衅。在与蚩尤谈判的同时,黄帝仍未放弃 战争的准备。他制造武器,训练士兵,设置军器,创作军乐,赶制甲胄,部族上下同仇敌忾。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黄帝部族基 本具备了迎战蚩尤的条件,于是便率领以熊、罴、豹 、虎等为图腾的部族,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
      由于九黎部族骁勇善战,常 常戴角披皮,以角抵人,冲锋陷阵,势若猛兽,所以黄帝部族损失惨重,“流血万里”,久战不胜,但黄帝凭借个人智慧,并且 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扭转战局,化险为夷,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擒杀了蚩尤,征服了蚩尤部落,使我国黄河流域的众多部 落统一到黄帝麾下。
      黄帝与蚩尤之战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集团战胜文明程度较低的九黎族的一场原始战争。关于这一战争的许 多传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帝部族与黄河下游的九黎族经过战争互相融合的历史。这在中华民族史上,是华夏族 形成的重要一步。这一历史过程已为考古材料所证实。
      在中原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交流的现象,就是华夏部族与九 黎部族融合的历史沉积。经过阪泉之战,黄帝威震天下,声名远扬,黄帝部族因此信誉鹊起,日益强大。于是黄帝大会诸侯于釜 山(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与会首领多达“万国”,黄帝被诸侯尊为天子,各部族均称臣纳贡,咸来宾从。
      接着黄帝又游历四方, 所到之处,外族人民为黄帝的仁义之德深深感动,纷纷向黄帝族朝贡称臣,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它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以华 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相通融合的局面,构建起中华民族的基本框架。 胡曹、于则发明鞋帽: 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
      但是出于抵御风寒,以及奔走于荆 莽丛林中狩猎捕鱼而防肤护肌之需,必须有衣冠。而且,此时人类早已告别了群众婚陋史,进入了配偶婚姻,更加注重避讳文饰, 男女大防,衣冠同时具备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而生产的发展,人类智慧的不断开发,为衣冠的制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支 持;嫘祖养蚕缫丝,则为衣冠的创制做了物质上的准备。
      史书记载:“黄帝作旃冕,胡曹作冕,伯余作衣裳,于则于扉屦。”根 据历史记载,考察服饰的起源和演进历史,我们认为这些记载是确实可信的。另外,衣裳服饰的最初发明还是人类长期蓄积、偶 尔得之的产物,其直接受启迪于某种偶尔意外的发现。传说隆冬季节,黄帝派胡曹、于则两人率众进山狩猎。
      那时天气特别寒冷, 猎人们腰缠兽皮,赤脚露顶左波于高山密林之中。当他们满载而归时,气温聚降,胡曹部众竟有20多人耳朵被冻掉,于则带领的 30多人,半数以上双脚冻烂,无法行走。两位头领在愁苦之际,胡曹随手拾起一块石子,向树上的一个空鸟巢掷去,击落鸟窝, 正巧落于一个人头上。
      由于鸟窝是用鸟羽和细软材料织成的,质地柔软,极富保暖性,此人顿感暖意融融。其他人纷纷效仿,顷 刻鸟巢盖顶,无一例外。这就形成原始的帽子雏形。于则部光脚站在雪地里,大家双脚麻木,不能继续前进,于则心情烦躁,不 断以足蹬一朽树,以排遣心头郁闷。
      不意双脚陷进树身的软木中,非常暖和。于是他灵机一动,令大家动手,将软木砍倒,截成 短截,将其掏空,塞上软草,绑在脚上,既保暖又松软,这就形成原始的鞋子雏形。以后,随着实践的发展,鞋子和帽子不断得 到改进完善,演变出许多类型和款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古代儒家认为,黄帝制作的衣冠,标志着人与动 物的区别,认为有衣冠的人类当有仁义道德,故有“衣冠文明”之说,而穿衣戴冠无仁义者则被斥为“衣冠禽兽”。所以说,衣 冠的发明标志着人类从此跨入文明时代之说是有道理的。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史书曾有黄帝“命西陵氏劝蚕稼”的记载。
      西陵氏即黄帝夫人嫘祖。关于她发明养蚕、缫丝的故事见诸 史籍较多,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嫘祖是一位聪慧勤劳的山野少女,后遇轩辕遂结良缘,辅佐黄帝,治理天下。一次黄帝命嫘祖为 负责制帽的胡曹和做鞋的于则提供原料。嫘祖率妇女剥树皮,剔麻线,集裘皮,虽艰苦备尝,但所集原料杯水车薪,远不足用。
       嫘祖劳累过度,又心急中焚,竟心力交瘁,抱病卧床。她悉肠百结,不思饮食。尽管周围女子为其精心备饭,然嫘祖毫无胃口, 日渐消瘦。于是众女子上山采集鲜果,以供嫘祖食用。偶尔她们采集到一筐洁白晶莹,状若蚕豆的果子,但嚼之不碎,弃之不忍, 便置于沸水,希冀煮熟食用。
      偶用木棒搅动,细丝成缕,缠满细棒,越拉越长,以至不尽,众皆惊奇,告之嫘祖。嫘祖上山观察, 才在桑树林中,见到白丝球乃蚕吃桑叶,吐丝作茧自缚而成。于是她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细心观察蚕的成长过程,掌握了养蚕成 茧技术,开创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第一缕天然纤维之先河,并不遗余力地推行养蚕植桑技术,教民缫丝织锦,从此,中华民族 开始了养蚕织锦的历史。
      今黄陵县城南,传说就是当年嫘祖养蚕处。后人在此曾修建了“嫘祖庙”以纪念这位养蚕的发明者。由 于年代久远,庙宇已不存在。所幸的是这次整修黄帝陵,已将恢复“嫘祖养蚕织帛处”列入总体规划之中。 养蚕的发明,为我们 先祖造衣冠提供了条件,衣冠的创造与发展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丝织业的发展,我国被称为“丝绸之国”,丝帛 曾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和古代王权的代表,并作为和平友好的信使开启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使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世界, 与世界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化干戈为玉帛”也成为和平、友好、团结、合作的美喻。
      因此,以蚕桑、丝织为核心而发展 成“嫘祖文化”不仅包含了物质文明的重要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嫘祖也因其卓越贡献被人们誉为“先蚕娘娘”而受到特殊的尊奉。早在后周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曾以太牢这一最高礼仪祭祀嫘 祖,唐代对嫘祖更是推崇备至,几乎与黄帝相提并论,从而使嫘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
       仓颉造字: 上古时代,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主要采取结绳记事方法,既不方便,又非常晦涩,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 序和社会发展。有鉴于此,黄帝便命史官仓颉造字。一个大雪初霁之晨,仓颉上山打猎,看到从白雪皑皑的山谷中,飞出两只小 鸡,在山野觅食。
      踪迹远去,只留下两行抓印。又有两只山鹿窜出山林,远遁而去,留下清晰的 蹄印。仓颉思付良久,顿然大悟:两种动物其形不一,爪迹迥异,各绘其形,以示其状,不就可 以创造出代表万物的文字吗?于是他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熟视人物器皿,摹形状物, 创造出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文字的初创,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文 字发明之前,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主要贮存于掌握知识和经验的人的头脑中,依靠言传身教来传 播。随着掌握知识者的死亡,知识也就失传了。而文字则使人类具备了独立于人体之外的知识 贮存系统和难以泯灭的物质载体,从而极大地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关于仓颉造字之说,过 去曾有诸多质疑。传统说法认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初创时间应在殷商时代。但1985年, 西安西郊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15块兽骨上的楔刻形文字,其形体结构与殷商甲骨文很相似, 但时间可能比殷商甲骨文早1700年。
      又据1993年3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山东大学考古实习 队,在山东邹平县苑城发现的龙山文化陶书上的5行11个字,其年代比殷商甲骨文早800年之久。 由此推断,文字初创时期至少应在距今4500年以上。因此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并非无稽之谈 。
      

    z***

    2007-10-14 13:31:02

  • 2007-10-14 13:29:59
  •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
      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关于黄帝的历史资料十分稀少。 诞生之地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
      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但也有个别人认为在其它地方。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
      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的部分民间机构的认可。 传说三、黄帝生于山东省曲阜市,如果黄帝本人存在的话,这一说法无论在学理上还是遗址上,毫无疑问都是目前为止证据最充分的一个。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宋真宗赵恒尊黄帝为赵姓始祖,诏令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并于曲阜寿丘起建景灵宫、太极观进行祭祀。
      景灵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有殿、堂、亭、庑等1320间,占地1800亩,是今天曲阜孔庙的三倍还多,是当时礼制最高的庙宇,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后景灵宫毁于元末战乱。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称为中国金字塔的少昊陵。
      而目前,号称“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的曲阜市正在重建景灵宫,重建黄帝城,为黄帝正名,曾邀请陕西黄陵政府来祭奠黄帝,并向社会宣布一代文化宗师孔子的故里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故里。另外由国务院批准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坐落于曲阜和邹城之间,就是以黄帝出生地为中心标志,其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融合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于一体,也就是所谓的“东文(孔孟)、西武(水浒)、北岳(泰山)、南湖(微山湖)”,号称“孔孟桑梓之乡,文化礼仪之邦”,是感召华夏文明的圣地。
      。。 黄帝的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 神话传说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黄帝族崛起,先是与炎帝决战于涿鹿(阪泉),并将其流放南方,接着与炎帝的部属蚩尤战于涿鹿(阪泉),擒杀蚩尤而诛之,后又平定邢天和夸父等部落的反抗,又经过随后数次战争,终于重新统一天下,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
      后来将炎帝从南方召回辅政,炎黄两个部落开始融合。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其他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一说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 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二说在曲阜寿丘(今山东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
      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
      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18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
      这18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
      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
      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
      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
      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
      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
      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
      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
      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
      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间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
      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历史意义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
      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宗教中的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
      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的盛世局面。
      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a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
      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
      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
      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
      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
      ”《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
      ”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
      ”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天。”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
      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河南、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河南通志》云:“黄帝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黄帝铸鼎于此,故立庙焉。
      ”AK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三百年的传说。宰我从荣伊听到, 问孔子, 孔子也不信, 他回答是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说300年。
      (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其实黄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 道教所述黄帝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二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
      ”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黄帝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
      黄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联台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签·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功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他还“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东到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南至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问正一之道”,又“练石于缙云台”,“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
      黄帝飞升后,为“太一君”,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为中国历史传说之“五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
      《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禺疆),执权而治冬。
      ”这和苗族古歌说他们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对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黄帝最初和风伯等都是神农氏诸侯, 担任雷的巫帅。    目前: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
      《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陵寝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据说与黄帝有关的遗迹,黄皇陵也有多处,但今陕西省陵县的黄帝陵和黄帝庙已逐渐成为人们拜祭黄帝的中心。《史记》上说"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掩映在参天古柏之中,肃穆幽深。“桥山龙驭”四字碑立于陵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史记·封禅书》上说,黄帝从首山采了铜,在荆山湖边铸了一口大鼎,这时有天龙下界,垂下胡须迎请黄帝上天。
      黄帝跨上龙背后,许多大臣和宫女也爬了上去,没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掉了,而且还把黄帝的一只弓也晃落下来。这样,此处被称作鼎湖,上了天的黄帝被叫作鼎湖龙,落下的弓叫乌号。有诗云“当年龙髯攀无计,此日桥山景更清”说的就是这回事。 虽然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从古至今所有华夏子孙都把他当作华夏文明的始祖来对待。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地。 传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 陵冢在桥山之巅 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
      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 此下马”字样。古代凡 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
      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 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 轩辕庙里的柏树之王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
      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 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 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
      相伟是轩辕黄帝手,距今约有五拮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 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株,称为“柏树之王”。 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 6字。
      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保坊黄帝陵十分重视,多次进行整修,并扩展道路,增建文物陈列室及服务设施。每年来此参观游览,上山拜谒黄帝陵的人越来越多。
       妃室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公***

    2007-10-14 13:29:59

  • 2007-10-14 13:27:14
  •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但也有个别人认为在其它地方。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
      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
      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的部分民间机构的认可。 传说三、黄帝生于山东省曲阜市,如果黄帝本人存在的话,这一说法无论在学理上还是遗址上,毫无疑问都是目前为止证据最充分的一个。
      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宋真宗赵恒尊黄帝为赵姓始祖,诏令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并于曲阜寿丘起建景灵宫、太极观进行祭祀。景灵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有殿、堂、亭、庑等1320间,占地1800亩,是今天曲阜孔庙的三倍还多,是当时礼制最高的庙宇,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后景灵宫毁于元末战乱。
      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称为中国金字塔的少昊陵。而目前,号称“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的曲阜市正在重建景灵宫,重建黄帝城,为黄帝正名,曾邀请陕西黄陵政府来祭奠黄帝,并向社会宣布一代文化宗师孔子的故里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故里。另外由国务院批准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坐落于曲阜和邹城之间,就是以黄帝出生地为中心标志,其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融合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于一体,也就是所谓的“东文(孔孟)、西武(水浒)、北岳(泰山)、南湖(微山湖)”,号称“孔孟桑梓之乡,文化礼仪之邦”,是感召华夏文明的圣地。
      。。 黄帝的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 神话传说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黄帝族崛起,先是与炎帝决战于涿鹿(阪泉),并将其流放南方,接着与炎帝的部属蚩尤战于涿鹿(阪泉),擒杀蚩尤而诛之,后又平定邢天和夸父等部落的反抗,又经过随后数次战争,终于重新统一天下,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
      后来将炎帝从南方召回辅政,炎黄两个部落开始融合。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其他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一说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 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二说在曲阜寿丘(今山东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
      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
      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18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
      这18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
      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
      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
      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
      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
      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
      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
      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
      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
      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间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
      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历史意义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
      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宗教中的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
      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的盛世局面。
      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a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
      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
      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
      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
      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
      ”《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
      ”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
      ”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天。”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
      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河南、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河南通志》云:“黄帝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黄帝铸鼎于此,故立庙焉。
      ”AK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三百年的传说。宰我从荣伊听到, 问孔子, 孔子也不信, 他回答是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说300年。
      (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其实黄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 道教所述黄帝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二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
      ”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黄帝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
      黄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联台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签·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功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他还“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东到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南至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问正一之道”,又“练石于缙云台”,“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
      黄帝飞升后,为“太一君”,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为中国历史传说之“五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
      《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禺疆),执权而治冬。
      ”这和苗族古歌说他们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对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黄帝最初和风伯等都是神农氏诸侯, 担任雷的巫帅。    目前: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
      《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陵寝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据说与黄帝有关的遗迹,黄皇陵也有多处,但今陕西省陵县的黄帝陵和黄帝庙已逐渐成为人们拜祭黄帝的中心。《史记》上说"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掩映在参天古柏之中,肃穆幽深。“桥山龙驭”四字碑立于陵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史记·封禅书》上说,黄帝从首山采了铜,在荆山湖边铸了一口大鼎,这时有天龙下界,垂下胡须迎请黄帝上天。
      黄帝跨上龙背后,许多大臣和宫女也爬了上去,没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掉了,而且还把黄帝的一只弓也晃落下来。这样,此处被称作鼎湖,上了天的黄帝被叫作鼎湖龙,落下的弓叫乌号。有诗云“当年龙髯攀无计,此日桥山景更清”说的就是这回事。 虽然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从古至今所有华夏子孙都把他当作华夏文明的始祖来对待。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地。 传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 陵冢在桥山之巅 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
      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 此下马”字样。古代凡 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
      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 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 轩辕庙里的柏树之王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
      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 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 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
      相伟是轩辕黄帝手,距今约有五拮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 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株,称为“柏树之王”。 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 6字。
      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保坊黄帝陵十分重视,多次进行整修,并扩展道路,增建文物陈列室及服务设施。每年来此参观游览,上山拜谒黄帝陵的人越来越多。
       妃室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黄帝与妃室传说 相传有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
      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当时黄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群女中有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
      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

    s***

    2007-10-14 13:27:14

  • 2007-10-14 13:26:31
  •   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从黄帝时代起,就告别了蛮荒混沌的岁月,拉开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先祖轩辕黄帝率领先民们,磨 
    砺智慧,统一华夏,安定四方,立中华创业自强之精神,领世界文明古国之风骚。从此以后,先祖生息的场所,就成为中华民族的 
    摇篮,黄陵县桥山这块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便成为全民族共同向往的精神圣地。
      因此,历朝历代,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 姓;也不论党派政别、国内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在黄帝陵前无一例外地同祭一个始祖,追寻一个根系,魂牵一个神州;也不论是 庄严肃穆的公祭,还是敦厚淳朴的民祭,以及叶落归根的游子之祭,无不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
      正因为如此,无 论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个国度里,只要凭借炎黄子孙这一熟悉的称谓,就能够跨越无限时空,穿过无数障碍,消融一切隔膜,找到 自己的同胞和兄弟,寻到一种亘古不变的民族聚合力。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中华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汉 族则是在黄帝部族为主的古华夏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他少数民族也是由黄帝的后裔, 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边陲地带辗转迁徙繁衍而成。因此,轩辕黄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 祖。 其一,就血缘关系来考察。轩辕黄帝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那时候,我国黄河中 下游地区以及山东、苏北一带已形成了众多的氏族和氏族部落,其主要是活动于以华山中 心的西部地区的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以及居住在山东、苏北的九黎族部族。
      其中黄帝部 族后裔夏后氏和有虞氏等12个部落,以及炎帝后裔,联合组成夏,称为“夏”。“夏”与 “华”古字相同,“夏”即“华”,“华”即“夏”,“华”“夏”联称还是夏。所以中 华民族就是由黄帝部族后裔为胚胎的华夏族繁衍而来的。故世代繁衍生息于黄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都与黄帝有血缘联系。
       其二,就 地缘关系来考察。根据考证,黄帝部族主要分布于渭水以北的陕北高原、渭北高原,炎帝部族主要分布于陕西岐山、宝鸡一带。 黄帝炎帝部族都有东徙的历史。黄帝部族主要沿北洛水南下,东渡黄河,依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发展,直至山西南部和河北涿鹿。
       炎帝部族东进轨迹则较黄帝部族偏南,其顺渭水、黄河而东,至河南、山东一带,势力范围与九黎族落形成犬牙交错,并肩抵足 之势。后来,经过黄帝与蚩尤、黄帝与炎帝几次战争,黄河中下游,包括山东、苏北地区,共同统一于黄帝部族,形成以中原为 中心,以黄帝部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大融合。
      又经过几千年的民展,华夏族的族居地逐渐扩展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其他他 区。至公元202年,华夏族在关中地区建立西汉王朝,成为汉族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当时亚洲、非洲人就称中国人为汉族,因 而出现了汉族这个称谓。这时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正式形成。
       汉族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定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少 数民族,也是黄帝后裔发展而成的。如被称为“五胡”的鲜卑族、羌族、匈奴族,以及犬戎、北狄皆黄帝之后。因此,“是中华 民族之全体,皆均黄帝子孙”,而轩辕黄帝则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共同始祖。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炎帝也是我国远古时期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与黄帝为同胞兄弟,因居于姜水,故姓姜。其部族活动于 陕西渭水之滨的武功、岐山一带,为周人的祖先。炎帝部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农业文明做出了许多巨大贡献。但是随 着其部族势力的日益壮大,也逐渐滋生了许多邪端异行,恃强仗势,欺凌弱小,大行无道,民怨迭起。
      具有刚直勇武、嫉恶如仇 秉性的轩辕黄帝,为维护各部族利益和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反复规劝炎帝,希望其改弦更张,弃恶从善。但炎帝一概置若罔闻, 依然我行我素。于是黄帝便准备以武力相劝戒。他教民习武,操练干戈,积极备战。战争进行的相当激烈、残酷,“尸横遍野, 血流漂橹”,双方伤亡惨重。
      最后,炎帝部落终于抵挡不住日益兴旺强大和正义在握的黄帝部族的进攻,败退涿 鹿城东的阪泉 (今在河北省涿 鹿)。其时,黄帝率领以熊、罴、豹、 虎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挥舞着用雕、 鹰、?、鸢等飞禽的羽毛装饰的旗 帜英勇追杀。经过多次艰苦战斗,终于打败了炎帝,统一了其部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一度战端迭起、民无宁日的中原地区 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黄、炎之战,是我国上古时期姬、姜两个异姓部落的一次激烈冲突,也是我国原始社会由母系 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历史反映。新石器早期的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到新石器中晚期,已经过渡为父系氏族社会,尔后 经过数百年之久,再进入奴隶社会。因此,从黄陵时代直至夏代前期,我国下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原始公有制逐 渐向私有制转变,部落之间为了土地、牲畜等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冲突与战争不断出现,于是,一些近亲部落逐渐结成一种稳 定性的部落联盟,组成联盟议事会,选出军事首领,这表明当时氏族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已具有军事性质。
      黄帝战胜炎帝成为中 央之帝,这正是氏族公社向奴隶制国家演变的萌芽表现。战争之后,黄帝部落依然生活在北方,炎帝部落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 长江流域苗蛮逐渐融合。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的炎黄阪泉战火初熄,居于黄河下游亦即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部落便向黄帝部族居住的黄河 中下游进犯。
      其部首领蚩尤,智勇双全,精明强干。他通晓天道,精通律历,其部族人也本领高强,勇猛过人。他们曾“烁金为 兵,割革为甲”,进行过长期的军事训练与备战。正是凭借强大的兵力,蚩尤率其部族兼并了许多部落而所向无敌。面对强敌咄 咄逼人之势,黄帝及其部族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企图以仁义去感化蚩尤,以化干戈为玉帛,免得生灵涂炭。
      但蚩尤觊觎黄帝 的中央天帝宝座已久,毫无所动,志在不移,反而愈益骄横,驱逐榆罔与炎帝,以示挑衅。在与蚩尤谈判的同时,黄帝仍未放弃 战争的准备。他制造武器,训练士兵,设置军器,创作军乐,赶制甲胄,部族上下同仇敌忾。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黄帝部族基 本具备了迎战蚩尤的条件,于是便率领以熊、罴、豹 、虎等为图腾的部族,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
      由于九黎部族骁勇善战,常 常戴角披皮,以角抵人,冲锋陷阵,势若猛兽,所以黄帝部族损失惨重,“流血万里”,久战不胜,但黄帝凭借个人智慧,并且 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扭转战局,化险为夷,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擒杀了蚩尤,征服了蚩尤部落,使我国黄河流域的众多部 落统一到黄帝麾下。
      黄帝与蚩尤之战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集团战胜文明程度较低的九黎族的一场原始战争。关于这一战争的许 多传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帝部族与黄河下游的九黎族经过战争互相融合的历史。这在中华民族史上,是华夏族 形成的重要一步。这一历史过程已为考古材料所证实。
      在中原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交流的现象,就是华夏部族与九 黎部族融合的历史沉积。经过阪泉之战,黄帝威震天下,声名远扬,黄帝部族因此信誉鹊起,日益强大。于是黄帝大会诸侯于釜 山(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与会首领多达“万国”,黄帝被诸侯尊为天子,各部族均称臣纳贡,咸来宾从。
      接着黄帝又游历四方, 所到之处,外族人民为黄帝的仁义之德深深感动,纷纷向黄帝族朝贡称臣,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它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以华 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相通融合的局面,构建起中华民族的基本框架。 胡曹、于则发明鞋帽: 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
      但是出于抵御风寒,以及奔走于荆 莽丛林中狩猎捕鱼而防肤护肌之需,必须有衣冠。而且,此时人类早已告别了群众婚陋史,进入了配偶婚姻,更加注重避讳文饰, 男女大防,衣冠同时具备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而生产的发展,人类智慧的不断开发,为衣冠的制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支 持;嫘祖养蚕缫丝,则为衣冠的创制做了物质上的准备。
      史书记载:“黄帝作旃冕,胡曹作冕,伯余作衣裳,于则于扉屦。”根 据历史记载,考察服饰的起源和演进历史,我们认为这些记载是确实可信的。另外,衣裳服饰的最初发明还是人类长期蓄积、偶 尔得之的产物,其直接受启迪于某种偶尔意外的发现。传说隆冬季节,黄帝派胡曹、于则两人率众进山狩猎。
      那时天气特别寒冷, 猎人们腰缠兽皮,赤脚露顶左波于高山密林之中。当他们满载而归时,气温聚降,胡曹部众竟有20多人耳朵被冻掉,于则带领的 30多人,半数以上双脚冻烂,无法行走。两位头领在愁苦之际,胡曹随手拾起一块石子,向树上的一个空鸟巢掷去,击落鸟窝, 正巧落于一个人头上。
      由于鸟窝是用鸟羽和细软材料织成的,质地柔软,极富保暖性,此人顿感暖意融融。其他人纷纷效仿,顷 刻鸟巢盖顶,无一例外。这就形成原始的帽子雏形。于则部光脚站在雪地里,大家双脚麻木,不能继续前进,于则心情烦躁,不 断以足蹬一朽树,以排遣心头郁闷。
      不意双脚陷进树身的软木中,非常暖和。于是他灵机一动,令大家动手,将软木砍倒,截成 短截,将其掏空,塞上软草,绑在脚上,既保暖又松软,这就形成原始的鞋子雏形。以后,随着实践的发展,鞋子和帽子不断得 到改进完善,演变出许多类型和款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古代儒家认为,黄帝制作的衣冠,标志着人与动 物的区别,认为有衣冠的人类当有仁义道德,故有“衣冠文明”之说,而穿衣戴冠无仁义者则被斥为“衣冠禽兽”。所以说,衣 冠的发明标志着人类从此跨入文明时代之说是有道理的。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史书曾有黄帝“命西陵氏劝蚕稼”的记载。
      西陵氏即黄帝夫人嫘祖。关于她发明养蚕、缫丝的故事见诸 史籍较多,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嫘祖是一位聪慧勤劳的山野少女,后遇轩辕遂结良缘,辅佐黄帝,治理天下。一次黄帝命嫘祖为 负责制帽的胡曹和做鞋的于则提供原料。嫘祖率妇女剥树皮,剔麻线,集裘皮,虽艰苦备尝,但所集原料杯水车薪,远不足用。
       嫘祖劳累过度,又心急中焚,竟心力交瘁,抱病卧床。她悉肠百结,不思饮食。尽管周围女子为其精心备饭,然嫘祖毫无胃口, 日渐消瘦。于是众女子上山采集鲜果,以供嫘祖食用。偶尔她们采集到一筐洁白晶莹,状若蚕豆的果子,但嚼之不碎,弃之不忍, 便置于沸水,希冀煮熟食用。
      偶用木棒搅动,细丝成缕,缠满细棒,越拉越长,以至不尽,众皆惊奇,告之嫘祖。嫘祖上山观察, 才在桑树林中,见到白丝球乃蚕吃桑叶,吐丝作茧自缚而成。于是她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细心观察蚕的成长过程,掌握了养蚕成 茧技术,开创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第一缕天然纤维之先河,并不遗余力地推行养蚕植桑技术,教民缫丝织锦,从此,中华民族 开始了养蚕织锦的历史。
      今黄陵县城南,传说就是当年嫘祖养蚕处。后人在此曾修建了“嫘祖庙”以纪念这位养蚕的发明者。由 于年代久远,庙宇已不存在。所幸的是这次整修黄帝陵,已将恢复“嫘祖养蚕织帛处”列入总体规划之中。 养蚕的发明,为我们 先祖造衣冠提供了条件,衣冠的创造与发展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丝织业的发展,我国被称为“丝绸之国”,丝帛 曾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和古代王权的代表,并作为和平友好的信使开启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使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世界, 与世界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化干戈为玉帛”也成为和平、友好、团结、合作的美喻。
      因此,以蚕桑、丝织为核心而发展 成“嫘祖文化”不仅包含了物质文明的重要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嫘祖也因其卓越贡献被人们誉为“先蚕娘娘”而受到特殊的尊奉。早在后周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曾以太牢这一最高礼仪祭祀嫘 祖,唐代对嫘祖更是推崇备至,几乎与黄帝相提并论,从而使嫘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
       仓颉造字: 上古时代,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主要采取结绳记事方法,既不方便,又非常晦涩,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 序和社会发展。有鉴于此,黄帝便命史官仓颉造字。一个大雪初霁之晨,仓颉上山打猎,看到从白雪皑皑的山谷中,飞出两只小 鸡,在山野觅食。
      踪迹远去,只留下两行抓印。又有两只山鹿窜出山林,远遁而去,留下清晰的 蹄印。仓颉思付良久,顿然大悟:两种动物其形不一,爪迹迥异,各绘其形,以示其状,不就可 以创造出代表万物的文字吗?于是他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熟视人物器皿,摹形状物, 创造出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文字的初创,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文 字发明之前,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主要贮存于掌握知识和经验的人的头脑中,依靠言传身教来传 播。随着掌握知识者的死亡,知识也就失传了。而文字则使人类具备了独立于人体之外的知识 贮存系统和难以泯灭的物质载体,从而极大地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关于仓颉造字之说,过 去曾有诸多质疑。传统说法认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初创时间应在殷商时代。但1985年, 西安西郊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15块兽骨上的楔刻形文字,其形体结构与殷商甲骨文很相似, 但时间可能比殷商甲骨文早1700年。
      又据1993年3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山东大学考古实习 队,在山东邹平县苑城发现的龙山文化陶书上的5行11个字,其年代比殷商甲骨文早800年之久。 由此推断,文字初创时期至少应在距今4500年以上。因此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并非无稽之谈 参考资料: 。
      

    l***

    2007-10-14 13:26: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