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首页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请给出例句,一定得有翻译.
越多越好!~谢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7-12-02 18:37:08
  •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t***

    2007-12-02 18:37:08

  • 2007-12-02 15:30:47
  •   而”,在文言文中有以下用法:
     
    一、	“而”通常作连词使用,又有几种情况。
    1.	顺连,表示并列、承接、递进等关系。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这个“而”表示并列,相当于“和”)  //  翻译: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妻(《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而”表示承接)  //  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别人漂亮),就又去问他的妻子。 今乎颛臾,固而近于费(《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个“而”表示递进) // 翻译:现在的颛臾,(城防)坚固而且紧邻费城。
       2.逆连,表示转折关系。例如: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列子《汤问•愚公移山》)(这个“而”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 //  翻译:子孙代代相传是不会穷尽的,但是山是不会再增高的了。 3.表示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
      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翻译: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行事。 4.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例如: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  翻译:(秦国)不施行仁政,因而攻守的实力就发生变化了。
       二、“而”,作助词使用,表示状语对中心语的修饰,相当于“地”。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  翻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三、“而”,也作语气词使用,通常用在句尾。例如: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    //   翻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者危险啊! 四、“而”作代词使用,是“尔”的通假,相当于“你”。
      例如: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翻译:老妇人常对我说:“那地方,你母亲就站在那里。”  。

    手***

    2007-12-02 15:30:47

  • 2007-12-02 14:09:07
  •   而,通“尔”。
    你,你的。==必预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你的爸爸)
    连词,
    1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温故而知新。(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知道新的知识)
    2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余闻而愈悲(我听到这就感到悲伤)
    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是在蓝色里面取出来的,但是它的颜色比蓝色更加蓝)
    4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5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邹忌身高八尺有多,而且长得很帅气)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玉藏在山中所以草木长得很茂盛。。。。。。。) 7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笑着来阻止他说:你真是太不聪慧了啦!) 8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割鸿而东者为楚(占取鸿的东面的就为楚) 助词 9表感叹,相当于“啊”==已而 10表时间的副词词尾,=既而儿醒,大啼(等到小孩醒来,他大哭) 11表疑问语气,==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怎么)。

    轻***

    2007-12-02 14:09:07

  • 2007-12-01 21:19:59
  • 大多表示转折,没有实际意义
    

    公***

    2007-12-01 21:19:59

  • 2007-12-01 21:18:08
  •   以下是好几个版本 都差不多 例子很多 你看下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bristlesonthejaws〗 
    而,颊毛也。
      ——《说文》 而 ér 【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also;intothebargain;if;incase;however〗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 【代】 你;你的〖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
      ——《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这样,此〖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助】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
      ——《淮南子·人间》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 ér 【语气】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howcould;howisit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 而 ér 【动】 如,好象〖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that〗以后;后来;然后 鸣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nowandthen;attimes;everysooften〗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alone;tosaynothingof〗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yearsofage〗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only…)but〗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than〗……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isall〗——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 néng 通“能”。 【名】 才能〖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
      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动】 能够〖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
      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
      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一、ér ㈠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㈡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 ㈢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㈣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㈤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㈥通“能”。 ⒈能够。
      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也亦若此矣!” 。

    地***

    2007-12-01 21:18:0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