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首页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个问题 我不愿去网上搜了
给具体数据 如cpi上涨多少
答案越多越好  哪个答案多分给哪个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6-30 12:55:40
       
       说一个模型,简单说,就是货币量不变,产品少了,那么产品会涨价,产品多了,产品会跌价。 
       假设产品多了,货币量多的程度超过产品,那么产品会相对货币升值,也就是涨价。 
       这个模型这么说,假如有100个人,每人有100块钱流通,产品只有100斤大米,那么应该来说,每斤大米应该是100元,这是一般情况,现在若是每人的钱变成200块,大米还是100斤,那么大米就应该涨到200块一斤。
          假设每人的钱变成200,但是大米变成150斤,那么大米增加的幅度小于人手里货币增加幅度,大米还是要涨价。    我说到这里,很多人就明白一点了。那么我再说一点:假设100个人里面有50个人买了房子,花了50块,然后贷款贷了100块,相当于市面上流通货币变成:50*50+50*100+50*100=12500>100*100,那么大米价格,是否应该从100块,变成125块?    很多人,已经看出来问题所在了,这多出来的2500块是怎么来的,显然,是银行放出来的,是发行出来的,那么这发行出来的货币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未来消费的一种透支。
          那50个贷款买了房子的人,很多人都需要还贷款,为了还贷款,以前每个人可以花50块钱,现在只能花20,有30要用来还贷款。 那有人会讲啊,这么看的话,市面的货币还不如原来多啊,好像只有8500《10000,但是对于短期来说,这个消费的缩减效应并不明显,所以短期来说,大米的价格,也就是物价,肯定要涨的,这个短期,一般来说持续2-5年左右,这是肯定的。
          对于这2-5年内的那50个买了房子的人来说,消费降低了,另外50个卖了房子给他们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不贷款买房,由于钱多了,所以房价必然进一步上涨,银行印钞票的速度必然加快。流通货币更加增多。    物价进一步上升。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模型,真正讨论起来,要比这复杂得多。
      一句话,为了现在而透支未来的消费,必然导致物价上涨。至少是短期内的上涨。    而在国际层面,由于国家原材料和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尤其原油,从98年底最低时的10。3美元一桶,涨到现在90美元左右一桶,涨了8倍,并且创历史最高,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原油产品的上涨,无论是汽车的汽油柴油,还是石油的化工品,如化肥、塑料等。
      很显然,化肥上涨,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而油价的提升,会直接导致电价、运费的上涨,这必然进一步导致物价上涨,这是国际层面。   可以说,这次通货膨胀,是国际性的,国际原因主要就是石油和原材料的上涨。    而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这句话很多人在说,其实是错误的,我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下,由于美元相对两大货币基石:黄金和石油,都急剧贬值,所以单纯从对美元的比值来说,看不出问题,2007全年,虽然人民币从7。
      8升到7。3,相对于美元来说升值7%,但是与此同时,原油价格从58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上涨70%,黄金价格从620美元/盎司上涨到850美元/盎司,上涨超35%。    所以人民币,相对于石油贬值了63%,相对黄金贬值超30%,相对于其它工业原料,比如铁矿石、铜、铝等(有些是04-06年就在涨,比如铜),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值。
          即使相对于除美元之外的欧元,人民币亦贬值近10%。 所以,原本按照增长幅度,中国2007年的GDP应该超过德国,但是事实上,由于欧元兑美元,从1。29涨到1。49,上涨超17%,相对人民币升值10%,所以2007年,中国GDP仍然比德国稍低,居于世界第四。
      而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11%,德国仅有2%不到。    所以那句话应该改成,人民币对外对内都是贬值,仅相对于美元升值。    在这里我在探讨一下石油价格上涨的实质,这次石油价格上涨是与美元暴跌同步进行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几次,其中有一次是73年的石油危机。
          在我看来,这显然又是强势美元走向衰弱的时候,对世界石油价格的一次干预。也就是说,是直接或间接控制全世界或者说欧佩克组织60%以上石油生产的霸权美国,一手操纵的结果。    这里我要说到伊拉克战争,有种说法据说就是由于萨达姆要求石油以欧元来取代美元兑换,触发了美国的底线,最终引爆了伊拉克战争,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但是其说到的问题,是实质性的。
          石油价格最低的时候,正好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最猛烈的时候,金融风暴时候的那些小政府为了维持本国货币的币值,不惜抛售美元购入本国货币,维持货币的币值。美国人当初不动声色得用抛售的美元来买入史上最廉价的石油,然后大赚一笔。索罗斯狙击泰铢,也赚得钵满盆满。
          石油价格涨到最高的时候,美元指数却跌到历史最低谷。这不是巧合。    只要国际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这种事情,就会一再得发生。在美国经济衰退,美元处于低谷时候,为了维持美元,或者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需要有人来为它的透支买单,这些买单的国家,就是购入美元来支付油价的国家。
      所以90美元一桶的油价,除了因为石油本身越来越希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控制或者放任油价的上涨。    这是国际层面,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不但对内贬值,对外也是贬值的。而不是很多人说的升值。    若是回到国内,我们会发现,共同推高物价,导致中国当下通货膨胀的三大因素,分别是,房产(包括土地)、原材料(包括石油等,与国家价格有关)、股市。
          第一和第三因素,造成货币的过量供应,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过剩,第二因素,是产品本身的稀缺性提高而涨价,三大因素互相影响,恶性循环,物价水涨船高,下面我就来具体分析此三大因素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这与我前面讲的那个简单的模型有关。   对于房产而言,其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首先就是我模型里所讲的,我再讲一下现实的模型,假设一个人花30万买了一套100万房子,贷款70万,那么开发商拿到了100万分配下去,非常简单的,通过银行贷款的运作,社会上的资金由30万突然间变成100万,但问题是,这个房子真的值100万么,显然,利润与其它行业相比,是不合理的。
      这个房子应该卖50万,这是它的价格,或者说代表社会创造这个房子的价值。显然,房价是一直被高估的,远大于它的成本,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银行放出来的贷款70万当中,有50万是多放的,也就是说50万的货币本不该流通却流通出来了。    这不是一个特殊事例,而是在全国各地正普遍发生着的。
      物价上涨可以说是必然。并且,这个物价上涨,若是扣除了国际原材料上涨的因素,应该是一个持续时间并不长的过程,会在几年内结束,但很显然,我们目前,我们现在的时刻,正处于这个过程中。    为什么我断言通货膨胀会在几年内结束,因为就如同前面的例子,30万买100万房子的那个人,向银行贷款了70万,这70万被别人拿去消费,造成市场资金过剩,这是暂时的,因为贷款70万的这个人,将来要一直为还贷款而缩减消费,很简单得讲,就是拿到70万银行贷款的开发商,会在段时间内把钱拿去流通,造成短期内流动资金过剩,而通货膨胀,而长期看,这个买房者为这70万买单,长期看,会出现一个消费与紧缩的平衡,这个平衡迟早会来到,经济会因为对于未来财富的过量透支,而承受代价。
          若是有人跟我说有疑问,那么看看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吧。很明显,就是这些年通过大举向银行举债,这个举债,有民间的有政府的,造成美金的过量流通,并且美金的消化,是世界范围的,世界,也已经难以消化这么多印钞机出来的美金,美金购买力下降,而美国人却为了还贷款紧缩消费,并且造成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
          这只是首先我要讲的,其次,就是讲讲房价的构成。    中国有一个产品的产量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就是水泥,有另一个产品产量占世界近四分之一,就是钢铁。这两个,都与房产有关,属于成本这一块。    粗略得说,构成房价有三个因素    房价=土地成本+建造成本+利润    事实上运作是很复杂的,比如水电等配套设备的申请之类,算在哪个里面。
      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影响房价的第一个因素,土地价格高企不下,是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首要因素,而这个土地价格,原本是可以由市场决定,并且有所选择的,现在来说,中国房价的实质,土地价格的居高不下,几乎来说,是罪魁祸首。之所以是罪魁祸首,是出自于中国土地买卖的地方政府垄断本质。
          为着房价的问题,我走访了很多开发商,和建筑商,如万科、爱建、如上海的捷成滨江,与他们都有所交流,这是我通过交流并且深思熟虑而得出来的结论。   简单得说,由于中国土地的买卖由各地方政府垄断,价格没有任何竞争机制,所以基本上来讲,价格都是在地方政府掌控的尺度上,再上一个台阶。
          我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我前年在湖南考察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口仅130万的湖南浏阳政府大楼盖得比美国白宫还要气派,其周围大概由4到5块地,但是却是一块一块拿出来卖,卖的价格节节升高,政府一点都不着急,价格虽然都是政府公开向开发商招标的,但是对于开发商来说,却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因为每次,在卖着的土地只有这一块,可以说,整个地价,是由完全由政府垄断和操纵的。
          几乎在中国任何的中小城市,都是这种情况。土地这一块,已经把房价的门槛筑高了一倍。    据我根据掌握的数据分析,土地拍卖的收入,已经占到很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60%以上,然后地方政府会用这些钱,经常不是去扶贫,扶持教育,去改良医疗,而是去盖新的政府大楼,盖新的公安局大楼,新的税务大楼,其宏伟壮丽的程度,一个个都在赶超美国的白宫。
      让国际友人见了,都会以为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   除掉土地,开发商通常是拿到地之后,马上会在当地的银行申请到巨额贷款,这巨额贷款,又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流通。    前面讲到了,由于土地拍卖的收入,是很多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地方政府通常对于国家下达的要严格审批,严格控制房价的措施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针,有意无意纵容开发商的暴利。
      就我所知道的炒楼花(就是拿到土地之后仅画草图打地基就开始销售并在销售过程中换名转卖)行为,就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虽然上海已经严厉禁止了。    地方政府纵容开发商的暴利,是因为他们需要开发商来支付高昂的地价。而开发商捆绑银行的战略,无疑是给自己上了一个保险。
          所以中央政府打击房价,越打击越涨,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将矛头指向“黑心”的开发商,却不知道这获取垄断暴利的,究竟是谁。    至于房价的另外两块,成本和利润,就不用多提了,成本是水涨船高,这点是肯定的,而至于利润,若是炒楼花这种行为都存在(虽然据我所知,现在这种行为越来越少了,但是变相炒作的行为仍然存在),开发商的资金可以快速回笼,也就不用担心支付高额的土地买卖费用了。
      开发商成为替罪羊,可以说是丢了面子得了里子。万科老总王石劝大家40岁之前别买房,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他是对的。    这里我说点题外话,就是原来的春运期间铁路车票涨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给我的感觉就是落井下石,你要回家我偏不让你回,而且还要摆一刀,这样的事情竟然在中国存在了那么多年,可见中国人真的太好管了。
          关于房价说好了,现在我来说说股市。    中国股市创造了在07年年内,市值翻了1。5倍,从2005年末到2007年10月,涨了6倍,虽然最近又回落到4600点附近,号称整体市盈率只有40多(我怎么算,都觉得这个数字被部分低估了),但是股市的造富神话,似乎每天都在上演,中国的数量世界第二的一亿股民,似乎随时都在屏住呼吸,“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
         在全世界最赚钱的25家公司当中,中国仅有一家,中国石油(601857)上榜,而在2007年下半年公布的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中国竟超过美国,占了半壁江山。很讽刺么?这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雄纠纠气昂昂收购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的日本。
      想起美国人对于日本会把整个美国都买下来的担忧。现在回头看看,美国还是美国,日本为当年股市和房产的泡沫付出巨大代价,持续衰退10多年。东京很多房产价格比颠峰时的1992年左右下跌了近80%。    说了这么多,看的应该能明白,我说说股市怎么导致的通货膨胀,股市导致通货膨胀的前提是一个时间内的单边市场,就如同2005年底到2007年10月的股市,虽然经历过几次大跌,但是整体是螺旋向上的。
          在这段时间内,原本1元的股票,涨到6元,原本10元的,涨到60元,涨六倍的话,另外5倍钱从哪里来,这并不重要,总会有渠道过来,我们知道的就是,中国整体股市的市值,从大约3万亿,涨到07年下半年的超过20万亿,短期内积累的财富,超过15万亿。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有人会疑问啊,有人赚必然有人跌啊。好,那么我告诉你,在一个单边行情中是可以出现任何人都赚钱的情况的,这个赚钱的意思就是手里的货币增多了,未必代表它能够买到的东西变多了(因为有物价上涨的因素在里面)。
          是啊,所有人的钱都多了,这不是好事么,所以你看看印度,号称要在2010年人均GDP超过中国(估计,2007年中国人均GDP约2500USD,印度约1000USD),据说依靠的就是调整货币的购买力,进一步推高股市,要知道印度那号称有150年历史的股市,已经在短期内上涨了300%了。
      就是不知道,当印度的人均GDP超过中国时,他们的老百姓能不能受得了高昂的物价,会不会发生暴动,会不会有大范围的自杀式袭击,大家拭目以待。印度若真的这么做面临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我可以给个提醒:巴西现在流通的货币雷亚尔,是1994年为了取代大幅贬值的旧货币引入的。
      在那以前,旧货币的官方价格是一百兑一美元,但黑市价格则长期在一万至一万四千兑一美元之间徘徊。那时政府虽然开支巨大,却从来没有赤字。政府的钱从何而来?来自垄断着发钞权的中央银行!通过各种现代化的记帐手法,央行未必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无中生有,创造出所需要的货币来。
      赤字的确被成功掩盖了,但通货膨胀却不胫而走。到了1994年7月,巴西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000%。    由于中国股市单边行情下“创造”了超过15万亿的财富,你说中国怎么可能不通货膨胀?现在已经将来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都是在为这两年的过热股市房市买单。
          中国2007年CPI是6。9%,全年仅为4。7%,这里面也包括翻倍上涨的猪肉价格,翻两倍甚至五倍上涨的蔬菜价格,却不包括50%左右幅度上涨的住房价格。50%一点都没有夸张。就以上海为例,大部分地方房价都上涨了40%以上,很多地方上,幅度甚至超过100%。
          正因为中国CPI的计算不像国外那样把房价也算进去,所以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都缺乏了对物价上涨的警惕,中国2007年的4。7%的CPI数据,在我看来,是毫无价值的。    因为中国前三年就开始的房价上涨,是如今物价整体上涨的罪魁祸首之一,却因为CPI数据没有包括房价,把危机隐藏起来。
      似乎到2007年底才爆发出来。   若是中国CPI数据包括房价,还用得着前段时间政府动用政令来控制物价么?恐怕应该早就未雨绸缪了。总之,受苦的,最后还是老百姓。    在我的计算中,若是包括房价因素,中国2007年的CPI应该是20%左右,甚至更高,而远不是4。
      7%。这才是真实数据。    前段时间股市我倒一直看好股市,因为知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来接盘,所以会劝告很多人进入股市,在我看来,中国的股市,到泡沫阶段,已经不是创造财富的游戏,而很大程度上是制造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的游戏。包括房价也是,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既然物价还是要涨,既然钱存银行是负利率,根据我的计算,负利率达到吃惊的10%以上。那么还是拿到股市里转一下,用钱来生钱。    但是现在我不会劝任何人进入股市了,因为我知道,这个游戏该正常化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999-2004的数据: 200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
      9% 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 200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 2000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 199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
      4% 199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 解决方法: 通胀的显性化和扩散化意味着, 既往的靠低要素价格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 经走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确立的前提和核心在于整个价格体 系的重构, 即要从根本上纠正价格体系的系统性扭曲,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 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为了减小放开价格对企业和居民的冲击,尽可能熨平经济的波动,政府应当在财 政和货币政策上予以支持和配合。 放价格,减税收,松信贷,稳汇率。 关于中国目前通胀的成因,理论界争论激烈,但无论是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 还是输入型,其背后的根本逻辑必须理清。
      无论哪种成因,其背后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笔者认为, 中国通胀的本质在于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的长期累积--经济体价格体系系 统性扭曲。 理顺要素价格机制 中国经济过去的高增长,低通胀很大程度上是严重透支的结果,透支了要素低估 (煤, 电,油,运,水,气等资源要素价格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透支了人口红利( 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20年时间里,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民工的工资 几乎没有什么增长),透支了环境红利。
      可以看到,我们产业的利润由此得到明显提高 ,企业投资,生产的激励得到明显增加,很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暂时增强。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 中国也在为长期要素价格管制和扭曲付出越来越沉重的 代价, 大量资源消耗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使得短期内中国制造业急剧膨胀(从这个角 度看就是需求膨胀导致了通胀,当然这个需求主要来自于外部,中国拿低要素价格高 投入制造价廉物美的商品来"贴补"国外的消费者),国内初级产品对外依存度急速上 升,如此,中国经济必然与可能是全球最不稳定的货币--美元,拴得越来越紧。
      只要美 国人一松货币,中国就得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这种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用低要素价格 和政府所积累的财政"扛"着。 但是这种"扛"必然是有限度的,政府财政总有扛不住的时候,必然传导给企业-- 要企业"扛"。当企业通过生产率的提高也无法从内部消化成本上升压力的时候,就只 能选择外移, 让下游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演化成恶性的通货膨胀, 以需求骤然下降,产能过剩,经济陷入通缩的泥潭才能终止这个周期。
       所以, 某种程度上讲,本轮通胀是过去30年被管制价格的全面反弹,带有为从前 高增长, 低通胀的"奇迹"埋单的性质。通胀的显性化和扩散化意味着,既往的靠低要 素价格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确 立的前提和核心在于整个价格体系的重构, 即要从根本上纠正价格体系的系统性扭 曲, 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换 句话说,只有当资源要素价格上涨能真正成为投资规模的"自动刹车器"时,中国的社 会主义市场机制才可以说初步得以确立。 理顺要素价格机制,逐步解除价格管制,释放通胀压力的改革成为治理本轮通胀 不可回避的,最根本的任务。我把它概括为"放价格",而其他的政策都必须服从于,服 务于这个目标,以保证这个目标的最终成功。
       如果回到货币学派眼光来看,事实上,放开价格管制实质上是最有效的需求紧缩 , 只有要素价格上涨,才会迫使那些严重消耗资源的企业关门停产或转型,迫使企业 节能减耗, 迫使企业节约要素的使用,迫使企业自主创新,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 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
       当然,理顺价格改革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短期的痛苦调整。国内要素价格与国际价 格的接轨, 国内短期CPI和PPI可能较大幅度上涨。但是可以预期的是,这个过程不会 很长, 因为中国放松价格管制的直接效果,会导致全球商品市场价格开始向下回落, 因为价格的放开, 意味着商品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能源需求增长的预期要大幅 向下修正,所谓中国需求一直是国际投机资金角逐商品市场的理由。
      随着中国因素的 降温,将导致资金从商品市场撤离。 笔者以为,当下国际能源价格飙升,某种程度上带有某些国际炒家要挟中国经济 的成分, 它们在博弈中国政府不能迅速地,从根本上推动理顺价格体制的改革。事实 上也是, 中国的这个过程拖得越久,商品市场这个泡沫牛市就有了持续的理由。
      现在 看来, 期望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回落,时机有利时再启动价格改革的想法是天真的。试 想大家都知道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投机资金会真正撤离吗? 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 为了减小放开价格对企业和居民的冲击,尽可能熨平经济的波动,政府应当在财 政和货币政策上予以支持和配合。
       "松信贷",是指为目前严厉的信贷规模控制松绑。在一个政府主导作用还很强的 经济体制中, 信贷总量政策往往是一刀切的效果,导致信贷结构进一步扭曲,政府直 接和间接相关的企业部门更容易或者更大份额地获得信贷资源, 而经济中最有效率 的私人部门, 面临两方面的沉重压力:一是要素成本高企,二是出现更加恶化的信贷 紧缩, 导致企业效益下滑,本质是劳动生产率开始下滑。
      所以货币当局必须把工作重 心从紧缩信贷转移到资金的有效配置上来,特别是积极支持私人投资的发展。在市场 经济体中, 信贷需求的真正控制靠的是企业的自主选择,如果价格理顺了,企业投资 的利润率正常化了,信贷的过热需求自然就消失了。 "减税收", 指通过财政补贴和减税,减轻企业面对的成本上升的压力,支持企业 积极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提升劳动生产率。
      这样才能真 正将成本上升的因素尽可能消化在企业内部,通胀才能真正得到抑制,不至于转化为 恶性的通货膨胀。通过财政补贴和减税手段,稳定通胀的预期,减轻百姓通胀的负担。 最后一点是"稳汇率"。更准确地讲, 是稳定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今年央行在货币 政策空间已非常狭小的情况下, 仍然频繁操作,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冲国际热钱涌入。 但是, 货币当局应回过头来想一想,为什么在今年内外环境都很窘迫,中国经济很可 能出现拐点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反而加强,热钱更大规模地加速涌入呢? 次贷危机后,全球流动性过剩骤然滑向流动性紧缩,全球处于严重信用收缩状态 。
      在此背景下, 资金流向最可能的是从一个高估值或泡沫比较严重的资产中撤离。今 年以来,中国的资产泡沫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一季度的股市暴跌和楼市低迷中可 以看出一些端倪。笔者总的判断是,前些年大量涌入中国购买人民币资产的中长期资 本是在撤出的。
      是否撤到了境外,还有待观察,但长期资金短期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 一季度数据显示短期热钱还在大量进入,一季度储备增加了1839亿美元, 除去F DI的247亿美元和顺差414亿美元, 其中850亿美元流入没法解释(有解释说是央行非 美元资产收益, 可以大致测算的是那个收益每个月大致60亿~70亿美元),更值得注 意的是,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61。
      3%,在两税合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 况下,外商直接投资不降反升,这让人难以理解;而在一季度订单大幅下滑的情况下, 4月份顺差仍高达166亿美元,出口增速高达21。8%,5月份出口增速加速至28%,顺差20 2亿美元,实在让人意外,这中间有多少是真实贸易?反常只能说明假道贸易项的热钱 的加速涌入。
      金融顺差替代贸易顺差的危机征兆开始显现。很显然, 其中大部分应该 属于短期套汇。 去年8月份以来,央行在去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本币升值有利于 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使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预期明确,短期内进入中国套汇的利润丰厚 (结汇后躺在银行的储蓄账户上就有年率15%的收益)。
       坦率地讲, 在国内劳动生产率进入拐点尽显,通胀压力释放的情况下,在全球信 用紧缩的背景下, 人民币升值压力本该较去年大幅减轻的,但事情走向了反面,不得 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偏差。如果央行不尽快稳定汇率预期,不但抑制不住通 胀,相反只可能陷入与流动性的不断搏斗中。
       。

    黄***

    2008-06-30 12:55:40

其他答案

    2008-07-01 22:00:30
  • 这个问题专家也不一定回答得完善,因为专家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也在摸索~

    2008-07-01 22:00:30

  • 2008-07-01 12:47:15
  • 我国cpi很低,称不上传统意义的通胀 
    但因为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实际通胀挺高 
    加上货币供给偏高,增长偏快,固定投资占绝大多数 
    属于需求拉上

    依***

    2008-07-01 12:47:15

  • 2008-06-30 22:02:07
  • 应该内外兼治。
    第一,要让美圆走强。
    第二,要让过热行业里面的钱分流到过冷行业里面去。
    第三,鼓励新能源、新技术,以及提高生产能力。
    第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忘了说,GDP高增长,物价却没有通胀影响,这是个奇怪现象。今年只是合理体现了经济增长和物价通胀的关系。

    谢***

    2008-06-30 22:02:07

  • 2008-06-30 16:43:54
  • 首先鄙视楼上的那些百度搬运工一下。
    我们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两个,其一是市场过热,股票本来是一种投资行为,但是大家的贪婪心理作祟,让投资变成了投机,所以才有对冲基金等等问题。
    其二是市场运作不成熟,很多规范没有建立导致有些人从中钻空。
    解决的方法只有放弃一部分经济增长努力治理好我们现有的经济体制。

    栖***

    2008-06-30 16:43:54

  • 2008-06-30 14:57:17
  •   牛奶对水的游戏,牛奶以前一元钱一斤,现在,也是一块钱一斤。
    牛奶是工业生产,水是工业使用土地等固定的生产资料。
    百分之百的牛奶,百分之五十的牛奶,百分之十的牛奶,百分之零的牛奶。百分之百的牛奶是牛奶,百分之五十的牛奶是饮料,百分之十的牛奶,是含奶的水,百分之零的牛奶,只是牛奶牌的水。
       中国现在有很多企业,是百分之零的牛奶。这包括百强县市的广大百强企业。就是在负生产,正盈利。 各级政府在对水,各个企业在对水,注水鸡\注水肉。 工业总产值番二番,经济收入番二番。算什么,以前,土地使用只有费用,现在,土地使用增值是企业唯一的收入来源。
       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百分之六十是土地转让。其经济生产的百分之八十的增值还是土地增值。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已经提前使用了六十万亿美元。 简单地说,1990年,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金得主:结构型金融体系对指标型体系已经形成毁灭性的破坏。
      就是让其形成泡沫,然后破灭。 中国的工业产值,除了土地与自然资源,以前,也没有将其计算在内。每年不到二千亿美元。这个泡沫破裂后,人民币至少再贬值一百倍。 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建立结构管理的经济运行机制。 宏观调控\GDP管理\规范市场\标准管理,全部是指标管理模式。
       金融对冲是系统控制模式,不是任何一个人,不是任何一种政策和策略可以解决的。它们可以阻击泰珠,可以阻击英镑\日元,当然可以阻击人民币。 钱学森:唯一的方法是阻击金融对冲资金,才能够消除中国的经济危机。参考消息26日,中国政府已经意识经济危机来临了。
       。

    1***

    2008-06-30 14:57:17

  • 2008-06-30 14:30:22
  • 国际原因
    国际价格上涨,带动国内价格上涨
    国内原因
    全国工资水平上调

    一***

    2008-06-30 14:30:22

  • 2008-06-30 12:34:44
  •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特征2008/06/16 15:29来源:中国网
    发布者:易宪容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通常是由货币泛滥引起,而通货膨胀出现或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是成本推动型,也可以是需求拉动型及有人所称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套不上那种类型,它完全体现了中国式的特征。由于中国式的特征,其原因也会不同。可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那么要找到化解当前的中国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 我们先从“休克疗法”之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萨克斯玻利维亚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案例入手。
      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一年时间里,玻利维亚的价格上涨了3000%,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当时,该国总统邀请萨克斯帮助寻找治理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办法。萨克斯带领几个助手到该国后,开始计算各种数据,后来发现,该国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源是政府完全依赖中央银行作为赤字融资方式的财政措施,而财政预算的关键是石油价格。
      由于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于对石油征收的税收,当石油价格急剧下降时,会严重恶化整个财政预算。因此,萨克斯建议,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是一次性的大幅度提高油价,再辅之相应的财政措施。对于这个建议,当时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部门都认为,该政策不仅不能结束该国恶性通货膨胀,还可能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
      但是,玻利维亚总统还是接纳萨克斯的建议,在1985年8月29日开始实施该计划。首先是大幅度提高油价。随着石油价格飚升,预算赤字消失了。预算赤字的突然消失导致汇率立即稳定下来。而汇率的稳定也意味着该国货币比索价格也突然变得稳定了。在一周之内,玻利维亚的恶性通货膨胀就结束了。
       其实,从这案例来看,通货膨胀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找到通货膨胀的根源所在。如果仅是从教科书中寻找答案,如果仅是从事件的表面来看,而不从事件的本身及内在联系上来理解,那么要找到化解通货膨胀的办法是不可能的。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尽管,7月份的CPI已经上升到5。
      6%,而且国内CPI增长趋势并没有减缓,但国家统计部门或其他的一些政府部门不说7月份通货膨胀率为5。6%,而是说1-7月份的CPI为3。5%,并认为目前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结果,如果扣除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目前CPI上涨幅度其实并不高,即不超过1%。
       其实,无论如何掩饰,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过高并且压力越来越大早就是不争之事实。试想,以目前中国存在严重缺陷的CPI统计体系,不是食品的涨价,整个CPI上涨能够反映出来吗?我多次撰文指出,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1999年底到2007年二季度末从12多万亿增长到37。7多万亿,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7年二季度末从9多万亿增长到25多万亿,增长近3倍;还有外汇储备1999年底到2007年二季度末从1546多亿增长到13326亿美元,增长近9倍。
      可以说,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当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时,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大量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吹大股市的泡沫。在这时,中国式通货膨胀就开始了。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地等幅地全面的价格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
      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在这一条价格上涨链中,价格上涨时间与幅度往往是与接近权力的远近来区分的,离政府权力越近的行业或企业,其上涨时间越早及上涨幅度就越大;而离政府的权力越远的行业或企业,其上涨时间越晚及上涨幅度越小。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这一轮通货膨胀最早是由房地产市场开始,国内房地产价格不仅上涨时间早,而且上涨幅度大(政府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实际住房价格上涨幅度与速度都是不一致)。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必然带动与房地产相关几十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工资及服务价格上涨。
      然后是股市价格的快速飚升(初始因素与房地产有关,但是股市价格一旦之后,其价格上涨的趋势完全走上人为操纵之路)。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因为,农业不仅与通货膨胀的权力源最远,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门。
      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还有,从当前中国CPI体系的缺陷来看,针对社会对国家统计局CPI指数的质疑,其官员一直在强调作为国际惯例,CPI不包括商品房价格。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CPI指数的重要性早就是家喻户晓了。因为,CPI指数不仅影响每一个消费行为,影响着他们决定花多少钱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也左右着市场经营成本,影响着企业与个人的投资决策,影响着社会财富分配与转移,影响着政府决策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影响着我们社会每一个民众的生活。
      如此重要的指标体系,如果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实际经济生活发生的情况,如果不是与居民的实际消费模式与消费行为的价格变化的趋势一致,而是相背离,那么也就是说明我们的CPI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并不是CPI中包括不包括房价的问题了。 很简单,中国的CPI指标体系的缺陷,就在于没有及时反映整个居民生活消费价格的变动,没有真正反映居民消费生活模式的改变。
      比如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样本选择、权重高定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里,我们的不讲房价算不算进CPI指标,仅是拿居住类来说,不仅中国居住类权重过低(13%左右,国际惯例是30%以上),而且其基数低得离谱。2003-2006年城市居民居住类年消费总额仅为699元、733元、808元、904元,看上去这个数字每年增长幅度不小(即年平均增长为5%以上),但实际上由于基数太低及权重小,居住类消费不管如何增长对整体CPI的影响都十分有限。
      可以说,不考虑居住类的权重,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居住类消费水平,如果在北京,不足在北京郊区租一间农民5平方米的房子(这完全成了一个天方夜谭的数字,不知道是如何臆想出来的!)。如果北京的居民居住在北京大学附近(更不谈住在国贸附近),其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即建设部平均数),那么这户居民的居住类消费肯定在5万以上,其数字相差太远(居住类包括了房租(购买过房子人就算虚拟房租,即没有租房也得在统计上计算房租)、建房和装修材料、房贷利率、物业费,以及水电、燃料等与住房有关的居民消费)。
      正因为这样一种严重缺陷的CPI指数体系,居民的居住类消费可以快速增长,居民的房租可以快速增长(这是房价快速上涨必然之势),但是CPI指数不涨到食品的价格,是无法反映出目前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变化趋势的,从而只要食品价格一上涨,CPI上升也就必然(因为食品类占CPI权重为33。
      6%)。早些时候,有人曾想把食品价格上涨剔除出CPI上涨之外来说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高,但是,如果真的是把食品上涨剔除中国的CPI之后,以目前中国的严重缺陷的CPI体系来看,那么中国的通货膨胀永远不会发生了! 正因为对通货膨胀这样的理解,目前政府在对通货膨胀治理上却不能找到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所在,从而也不能对症下药。
      比如,目前政府有些部门对于通货膨胀上涨,只是从价格上涨最后一个环节入手,如何来控制食品价格上涨,甚至于从美国进口猪肉来平缓猪肉价格上涨。但是,正如上面指出的,通货膨胀表象是物价普遍上涨,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政府仅是通过管制某种商品价格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根本上是不可能有效的。
       从历史上来看,用价格管制的办法治理通货膨胀,最后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最近的例子是非洲的辛巴威,通货膨胀到了70倍。政府下命令让所有物价全部下降,民众是热烈拥护,但实际结果是不仅没有遏制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反而使整个国家经济更为萧条,通货膨胀率更高。
      同样,上个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也用控制价格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结果是以完全失败告终。 目前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也试图来管制最弱行业的价格来控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升。比如说,最近商务部、发改委大显身手,来管制食品价格上涨、管制猪肉价格的上涨等等,试图以这种管制的方式来控制通货膨胀。
      可以说,政府管一下欺行霸市、价格合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想通过行政的方式来管制价格,不仅解决不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反之,会使问题更为严重。 因此,面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首先要把握其本质,找到其根源。即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个货币问题。
      既然是货币问题就得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不是采取政府管制价格的行政手段。化解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办法很多,但最为重要是通过央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来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这才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源头。
      如果不是这样,让大量的货币进入两大的资产市场,让大量货币进入两大的资产市场来推高其价格,那么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得到遏制是不可能的。 同时,要全面清理整顿中国存在严重缺陷的CPI统计体系,及其他相应的统计指标,让这些统计指标真正反映实际经济生活的变化与趋势。
      可以说,CPI包括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CPI指标反映不反映了居民消费品及服务价格变化的趋势,不要动不动就用国际惯例来当挡箭牌,而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在这样才能为政府、企业及个人提供有效信息,并让他们采取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否则,政府采取的政策最好,绝无法在基本的数据中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一些误导性的判断。
       。

    p***

    2008-06-30 12:34: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