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

首页

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

这是一道形势与政策课的问题,请大家帮忙解答!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6-01 15:11:24
      以和谐发展巩固稳定大局 
      
    创设安定的社会条件,不仅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整合机制,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更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将其作为推进改革、制定政策、分配利益的根本指针。
         当前,我们的社会虽说总体上是和谐与稳定的,但在改革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发展道路上的不和谐音符,就必须深入重温和领会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提出了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之要求。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综合运用党的发展理论、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出了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之构想,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而将发展的理念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和谐发展观。   这种新型和谐发展观包含三个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的层次内容:第一个层次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低层次的和谐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息息相关,然而人类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自然界的自身发展规律,不计后果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其结果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生尖锐的冲突,进而导致人类自身的发展难以为继。为了防止出现片面的、畸形的发展局面,以及避免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界的冲突中彼此都走向毁灭的状况出现,就必须将人类自身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和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二个层次内容是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即中层次的和谐发展。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各不相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个人群在发展的进程中所能享受到的发展成果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社会贫富不均现象的出现。为了防止社会贫富不均现象对既有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体系和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以进一步调节现实生活中日趋紧张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将人的发展置放于一个相对和谐发展的环境中。
         第三个层次内容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高层次的和谐发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即在社会中才能找到其存在的价值。因此,不同的人通过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成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来参与经济生活过程、政治生活过程和文化生活过程,从而体现人自身的价值。
      这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的良性互动。这种新型和谐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体,三者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深化,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分化态势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在总体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如故、地区差异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在改革进程中普通民众利益受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由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社会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状况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顺利推进。有鉴于此,我们就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新型和谐发展观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防止出现“为发展而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自然界的自身发展规律之现象。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要建立体现和谐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软性”考核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评体系之中,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设基础性条件。
         其次,在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方面,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创设安定的社会条件。
      从此意义上讲,在制定和出台各项政策的时候,不仅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将其作为我们推进改革、制定政策、分配利益的根本指针。
      与此同时,抓紧建立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体系,建立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化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   最后,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对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重塑社会微观主体,大力发展公民社会。
      通过社会自治组织的良性发展,寻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交汇点,将不同的人群组织到各类社会组织之中,充分发挥这些社会自治组织在协调利益、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增进认同感、提供自我服务的强大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这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
       。

    l***

    2005-06-01 15:11:2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