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端午节的艾蒿是什么样子的植物,有图片提供最好!谢谢!

首页
疱疹早期图片是什么样子的

端午节的艾蒿是什么样子的植物,有图片提供最好!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6-12 00:50:38
    艾又称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整株都有芳香气味,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a***

    2005-06-12 00:50:38

其他答案

    2005-06-11 20:39:07
  •   艾:又称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整株都有芳香气味,揉之,香气更浓。 
    中医学上以叶入药,性温,味苦,具有和营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带下等症。艾叶油有平喘、镇咳、去痰及消炎的作用。 
    用艾绒制成的各种艾条、艾柱、烧灸身体相应穴位,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透达经络,让血液更好地循环,从而治疗各种寒湿病症。
       艾叶熏烟,具有很强的驱除害虫,杀灭病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实验证明,每平方米用艾叶1-5克进行熏烟30-60分钟,对各种皮肤真菌、腺病素、鼻病素、流感病毒、疮疹病毒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民间在端午节用艾束悬挂门上,以驱除害虫、毒气,有的还编成各种小饰物,佩带身上,达到辟邪除秽和健身的目的。
      实践证明,冬季或流感流行季节,每周用艾叶熏烟家居一二次,能使各种常见的致病细菌、病毒及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艾的茎叶都可提炼芳香油,用于制作香料。 ============================ 参考资料:   §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於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於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
      所以《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首先引了吴均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闾大夫,谓日:「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端午节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谤屈原。
      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後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後,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後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屈原投江後,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向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此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听了,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悬艾叶和菖蒲:   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入中药。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中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
      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於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
      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写符念咒:   中国古代将五有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崇的作用。
      另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当时,挂驱鬼符也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
      节日一早,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驱鬼逐邪的迷信风俗逐渐减少,但在偏僻农村则尚未绝迹。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於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於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饮雄黄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赛龙舟:   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後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   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
      划过龙舟後,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恶。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竞赛用的龙舟则绕著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
      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後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
      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後,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後,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後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
      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肉粽和豆粽。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
      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 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 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文章来源:中华网站      端 午 节   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解不开这个谜,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进行抗衡。后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确定为节日,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
      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夏季节气,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经有了,称为仲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人夏季民俗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后汉书·礼仪志》就说,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亦将端午节解释为“口吐正阳时当中夏”。
         在古代,端午节是被看成恶月恶日来对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人民将五月五日定为春秋时晋国名臣介于推的纪念日。《邺中记》、《琴操》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移和风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纪念日期固定在寒食节,并被全国人民所认同。
      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正统地位。但在明、清以后,晋北地区又创立了端午节是纪念明初大将军常遇春之母的说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亲为进京赶考举子,母亲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强虏山洞,成婚生子。后来其父携幼年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投江而死。
      常遇春成人后,于五月端午节投粽子于江以祭母。此说显然脱胎于纪念屈原之说,却输入了儿不嫌母丑、后辈儿女对先人不忘尽孝之礼的传统思想。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
      现在亦有配以各种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佐料加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等等。城市人杂,粽于更是甜、咸、辣味皆有,角、锥、筒形俱见。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间习惯在端午节太阳未出山时,将特定形式和数目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说法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等。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迟在汉代就有了。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具体做法是用菰芦叶裹粘米,以淳浓灰汁煮熟,于端午节食用。黍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功效。而菰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药用。
      可见粽子是古人夏季防暑祛病实践中创造出来一种应时食品。五月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收打小麦阶段,晋北则是夏锄大忙时期。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得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打凉、下火,周身上下说不出的舒坦。因此,这种食品一直在民间常盛不衰。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为药材,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并具芳香气味,可做香料。
      在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昧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
      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面像驱邪。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
      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传说可以防止病毒人身。晋北一些地方还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
      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挂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
      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做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躲午”。家庭其它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妇女是将艾技插在头上或绾在辫梢上,还要用凤仙花色染红指甲。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可以辟邪驱毒。
      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
      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得。
         端午节在一些地方也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日传统在玄帝庙上唱戏。   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史上,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
      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这一日,周长九里的城墙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真可谓“男女老少齐登高,佳节观景乐陶陶”。转完城墙,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庙祈祷一番。
      今天,则更多地是为了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了。         挂锺馗和雄黄酒   中国的传统岁时风俗中,端五是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节日中,有很浓厚的道教影响。   端五,又作端午,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古代将数字依五行安排,五为中数,五月初五,一年中两个五重迭,是中之又中,所以这一天也称为天中节。
      十二天干标时间,午时正值日之正中,天中又可以午为代表,所以称为端午或重午。在古人的观念中,五月五日是毒日,当日生下的儿子长不大,或者长到门楣高时要克父母。所以要想办法消灭其灾。後来形成端五节,有龙舟竞渡等习俗,有人认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实,端五节的主要内涵是消除时毒,龙舟也是消除的一法,有学者如闻一多先生,认为其起源在古代南方越人的图腾崇拜。
      端五的辟毒习俗至迟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道教形成後,发挥了消灾祛邪的专长,深入地进入端五习俗之中。比较重要的有这麽三项:天师符、雄黄酒和挂锺馗。   挂天师符:这项习俗的形成很早,不过有一个演化的过程。据晋代高道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五月五日佩赤灵符於身边,可以辟兵(灾),後世於端五以道符佩带,便是其意。
      从佩符又发展出挂符。在明清时代的风俗中,挂天师符成了端五习俗中的通例。有些地方甚至在五月开头就将它挂起来,六月初一才取下来。所以有人作诗说:「岁岁新符换旧符,羽流托业有门徒。筠笺劲达龙蛇气,挥洒朱毫灿画图。」诗下自注说:「端阳节粘符於两楹间,谓可驱邪降福。
      先数日,羽士朱书符诀,於素诵经之家遍送之。谓门徒,如贸易之有主顾也。」(清 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当然天师符的名称不一定真的指天师所画的符,而只是以天师名义所画的符,或在符上写上「天师」二字以示权威。宋代风俗,尚有用艾草缚成骑虎天师像,挂在门上以辟毒的做法。
         天师符之外,小户人家又粘彩色桃印小符,身上挂彩绒裹绸线为五色符,都是从道教中引申而来。   雄黄酒:端五习俗中,常将雄黄调在酒中,让大人小孩喝下以辟毒,余下的酒浆洒在房子四角。据说这酒很是厉害,《白蛇传》里的白娘娘就是却不过许仙的一再劝饮,喝下了此酒,在睡中显出了原形。
      雄黄,原是道教炼丹中常用的药材。它也是一味中药,宋 寇宗?]编《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中列「玉石部中品」。说它有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等功效。但它是有毒的。在道教的服食方中,服雄黄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泡酒喝。此方葛洪《抱朴子内篇》已经提到。
      《道藏》中又有京里先生《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的〈神仙酒炼雄黄方〉,是以雄黄为主药,酒为辅料。方後说,此药服过之後,「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这种对雄黄酒的功效的肯定到了近乎迷信的地步,影响到民间,遂形成端五饮雄黄酒洒雄黄酒的习俗。
         除雄黄外,某些地方也用朱砂酒。朱砂是炼丹的基本药物,比起雄黄来更为重要,同时也是画符的常用材料,朱砂酒的用法也是从道教里来的。有的地方又在酒中放入切碎了的菖蒲,称「泛菖蒲」。菖蒲也是道教常用来服食的药材,认为其效可以辟虫毒,去三尸,所以泛菖蒲也是道教影响於端五民俗的表现。
         挂锺馗:端五习俗中常见的一项内容是挂锺馗。锺馗是捉鬼的键将,其像经常被画成 须努目,狰狞可怕,腰挂宝剑,手则筋骨棱棱,或凌空欲攫,或双手擘鬼欲啖。锺馗的出现与唐朝玄宗皇帝有关。据宋代著名学者、科学家沈括《补笔谈》说,唐明皇(玄宗)於开元年间,讲武骊山,回宫後得了疟疾,一个多月都好不了。
      忽然在一天晚上梦见两个鬼,一大一小。小鬼跛了一脚,瞎了一只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袋和明皇的笛子,绕殿奔逃;大鬼戴帽子,袒露著两臂,脚穿靴,抓住小鬼,挖出眼珠子,将它吃掉。皇上问大鬼:你是什麽人?回答说:臣下是锺馗,来应武举,不中,誓为陛下除天下妖孽。
      明皇梦觉之后,病也好了。於是召画工吴道子,让他画锺馗像,印後分赐给各大臣。这样,便形成了以锺馗辟鬼的习俗。不过,经明清时许多学者的考证,锺馗的信仰,可能很早,至迟在南北朝时便有人以锺馗为名,足见其英武之名早已盛传於民间。有人说「锺馗」又写作「终葵」,原是「椎」的切音,而椎,是古代用来打鬼的武器。
      如此说来,唐明皇时不过正式出现了锺馗的形像,而且因皇帝的命令而风行全国,从此在中国人的民俗中生下根来。    。

    网***

    2005-06-11 20:39:0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