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故宫“正大光明”的匾后里藏了什么?

首页

故宫“正大光明”的匾后里藏了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10-12 15:47:00
      代表着至尊皇权的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有一个神秘的匣盒,匣中所记录的名字就是下一任皇帝的尊号。这个密匣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影响着清朝皇位的传承? 
        一个王朝的延续体现为皇位的传承,而权力转移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勾心斗角,刀光剑影。并非人性太过贪婪,而是封建社会的“人治”创造出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权力奇点,将其囊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对“身份等级”的理念情有独钟,对“长幼尊卑”划分得十分清楚。因此,皇位更替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作用,这样,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到了清代,从太祖努尔哈赤道康熙,一百多余年间,攻城略地,平藩戮乱,设署建制,励农经商,无论军机政务多么繁忙,越演越烈的皇权斗争却始终如影随形,无论是皇太极、还是顺治,登位之出都引起了不小的混乱,而秘密立储制度的创设就是为了解决皇权斗争。
       说起秘密立储制度,似乎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正大光明匾后的密匣,似乎更为闻名。秘密立储制度由雍正皇帝首创,并为后世沿用。雍正在继位以前,就亲身经历了夺权斗争的洗礼,对诸位皇子之间险恶的政治斗争深有感触。继位以后,雍正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创设了此制度。
      《雍正起居注》中记载了雍正于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在乾清宫西暖阁向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务大臣、九卿颁布的谕旨:“我圣祖皇帝……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卒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圣祖之精神力量,默运于事先,贯注于事后,神圣睿哲高乎千古帝王之上,自主能持,若朕则岂能及此也……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
      然圣祖即将大事托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藏数十年亦未可定,尔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诸臣表示无异议后)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密封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 这份圣谕表示了,从此不再公开册立皇太子,而是将皇太子的秘密谕旨一式两份,一份由王大臣见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一份放在皇帝身边。
      等到皇帝驾崩以后,由御前大臣共同取下密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当众宣布皇位的继承人,承继大统。 其实,秘密立储的形式以前就曾出现过,根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波斯传》记载:“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
      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可见,在清代以前,就曾有人采取过这种方式选择储君。 由于秘密立储不会过早地宣布皇位继承人,也不是遵循“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度,所以,只有是有心帝位的皇子,从理论上说都有机会。
      于是,皇子们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力求博得父皇的欢心。同时,在没有确立明确的竞争目标的情况下,不会形成庞大政治集团的结党行为。秘密立储的方法虽然不能彻底消除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开皇储后的众皇子展开的血腥斗争,以及储权对皇权的威胁,削弱了帝位之争的激烈程度,使得皇权平稳过渡,也是以后的皇权斗争少了暴戾和残酷,多了一些幽默和算计,总体来讲温和了许多。
       自雍正确立秘密立储制度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均按照这一制度继承皇位。但是,到了咸丰末期,由于咸丰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使得秘密立储没有实际的意义了。而同治、光绪两帝没有子嗣,宣统还没来得及亲政,清王朝就彻底覆亡了,使得秘密立储制度自然废止。
       。

    1***

    2009-10-12 15:47:00

其他答案

    2009-10-12 22:53:07
  •   正大光明匾额原来是顺治帝所书,康熙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宫御书初,乾清宫悬挂的是乾隆摹拓的(乾隆好像总干这样的事情),后来嘉庆宫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现在所悬挂的应当是这个时候的吧。
    补充: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
      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另,圆明园正大光明匾额确实是雍正亲书,可惜圆明园那把大火也给烧没了,怒~ 。

    刁***

    2009-10-12 22:53:0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