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一篇政治论文

首页

求一篇政治论文

简单至极!!
求一篇论文,有关政治的,1000字左右。
***  题材不限、内容不限、好坏不限……

小女子先在这谢谢各位大侠啦! (^_^)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5-07-23 18:12:12
  •   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三个突破
    2001年莆田市政治中考实行开卷考试改革,这是教育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强化对考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培养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开卷考试的“指挥棒”,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
      我认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
      例如:初二法律常识开篇课——前言,让学生弄清学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不容易。我以书本第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反思“视而可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思:“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
      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 三、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上,我们采用了“三类思路”:一是抛出“二难推理”,即引入辩论赛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做到自圆其说。二是“主体尝试探究”,引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
      三是上好“热点课”,讲清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 开放型试题要求政治教师进行开放型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所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
      ”这就是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支持。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政治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
       。

    影***

    2005-07-23 18:12:12

  • 2005-07-23 10:25:42
  •   《论取消农业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仅供参考)
    中国取消农业税,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块最伟大的里程碑,是中国社会与封建告别的历史分野,是中国现代化最为强劲的动力支点。
    一句话,取消农业税,是最积极的政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利民决策。
       在中国,取消农业税意味着: (一)。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第一次把农民当人看。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农民一直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一直是政府财政的提供者,一直是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最终的承受者。用农业社会的话讲,土地是财富之母,农民就应该是财富之父。
      然而人类的历史很多时候是颠倒的。农民这个“财富之父”,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拼命干活养活了一切不是农民的人,而社会从来没有正视过他们,他们只是草民、只是耕夫、是“不是人”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对农民的压迫史。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的28年里,农民只是长着脚的农业生产工具,加之工农业产品巨大的剪刀差,农民受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制最初的三、五年里,农民的确得到了较为公平的待遇,但8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严重的农村“三乱”,加上不合理的税负,不断加重了农民负担,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沉重的税费负担下面,农民的经济权益被掠夺。农民天然而然成了“草民”。
      只要对照一下我们的城市社会是怎样对待农民工的,就不难想象我们社会事实上怎样对待农民的。农业税的取消,是中国历史第一次给农民以公平,第一次把农民的事当成人的事情来办,因而是第一次把农民当人看。这是中国社会对农民第一次实实在在的政治解放。 (二)。
      斩断了中国特有的带着严重封建色彩的掠夺性食物链。权力是否在社会产品中起支配作用,是衡量一个社会骨子里是不是封建的因素之一。我国社会的分配,直到今天仍带有明显的“权力分配”色彩。如公务员的远远超过名义收入的灰色收入,财政的刚性积累与低效使用等都是证据。
      这方面的证据要多少就可以举多少。权力分配的规律是,上级抠下级,长官抠群众,机关抠企业,城市抠农村。最终经济上被抠的,是农民和工人。举两个人们天天在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吧。例一,是中央机关干部出差,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报销标准,处长以下的干部不能座飞机只能座火车,吃饭肯定不成席,睡的肯定不上星。
      过去,一般是采取内部招待所来解决这一问题。而现在,内部招待所统统承包了。中央干部只要到地方出差,必定出现亏空。怎么办,地方接待部门消化。而经济条件好点的地方,财政来解决这项费用,而条件不好的地方,只有找企业来买单。来企业买单如赞成了亏损,最终倒楣的必然是工人。
      再如基层政府一般都是靠农业税,或者说是当地农民养活的。基层的一切灰色收入,公开的吃喝招待,办公条件等等一切费用,归根到底都是农民承担。这些压在农民身上的费用,基本上是通过农业税、农业税附加以及与此打包的一系列收费摊派来实现的。取消了农业税,直接截断基层行政开支与农民直接挂钩的做法,实质上是截断了中国社会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分配制度和食物链。
       (三)。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国每年农业税收入大约500亿元。平摊到每个农民,每人每年可增收大约60元。这60元的意义,从“钱”的角度看意义不大,但在“钱”外,是换了新天。 (四)。给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最为重要的条件。“三农”问题归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村社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提高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复杂。
      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农民对农业、对土地的信心。取消了农业税,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经营的效益,会刺激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解决“三农”问题内生的造血机制。此外,还会大量减少外出打工人口,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据有关报道,05年农民工返农现象已经明显出现,这都是取消农业税的直接结果。
       (五)。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已经失去很久的信心。多年来,腐败、空头口号已经严重拉开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因此民间对政府的号召,多半表现得冷漠。包括笔者在内,我的确不相信取消农业税这种惊天动地的德政会言必行、行必果。取消农业税政策发布以来短短一年的实践证明,政府这一承诺的确是一诺千金,政府的信誉的确还在,不能不说我们的政府,不是一个人民的政府。
      当然,政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很多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但很多问题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如腐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官僚主义,也是几千年的老问题。但只要我们的政府还尊重实事求是,还会像本届政府一样有言必行行必果的作风,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有个盼头。 (六)。
      从根本上启动社会公平。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公平在政治上是向前发展的,而经济上的不公平是在退步的。但在中国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不公平的最终承担者是农民。这可以上访群体基本来自农村这个事实里充分证明,也可以从农民工的待遇里深刻的反映。社会默认对农民的不公,是现实不公的基础。
      取消农业税,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将有力地铲除对农民事实上的各种歧视,进而从根子上摧毁社会不公的现实基础。农民公平了,中国的一切不公平都立不住,都会滚蛋。可以说,促进社会公平,从取缔农业税开始;实现以人为本,从根子上开始。 总而言之,取消农业税,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德政,是现实最积极的政治,是中国9亿农民阳光普照的实惠,是中国政治的新篇章。
      将打开中国农民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为提高农民政治地位、提高农民收入、启动社会公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奠定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基础。 。

    m***

    2005-07-23 10:25: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