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代诗词中的雨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象?

首页

古代诗词中的雨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象?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5-16 17:28:01
  •   古诗中"雨"的意象浅析大自然的日落月升,风霜雪雨每每进入诗人的诗歌意象,尤其"雨"这种意象更为多见。心思敏感的诗人往往借"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据有人统计,杜甫诗中"雨"的意象竟达246次之多,而"晴"的意象仅有36次;李商隐诗中"雨"的意象出现73次,"晴"的意象仅10次。
      唐诗中频频出现"雨"的意象,宋词中"雨"的意象更是不可胜数,仿佛没有"雨"便没有词。在毛泽东的古体诗词中"雨"的意象也很常见。 一。温润的雨 雨本无形,但在诗人笔下却有了温润的质感。"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这雨应该是极品了。春天的雨是温柔,多情而美好的。
      请看这些诗句: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__杜甫"梨花一枝春带雨" __柳永"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__孟浩然"双燕归来细雨中" __欧阳修"微雨燕双飞" __晏几道 二。愁绪的雨 古诗中有许多"雨"的意象蕴涵着诗人淡淡的愁。慵懒,低落,缱绻的诗人望着茫茫的雨,心思或随了伊人,如烟似雾的轻愁便蔓延了开来。
      所谓"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真是雨湿离愁愁更愁。再如: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__李憬"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__王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王昌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__李商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__柳永"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__柳永 我们再看看秦观这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此词描写了一幅晚春拂晓的清寒景象,透露出淡淡的惆怅迷茫的心情。下阙用了两个奇妙而贴切的比喻,用抽象的"梦,愁"来比喻具象的"飞花,丝雨";"飞花"前加以"自在",将眼前花的倏忽而去,飘然而落的神态形容得极具神韵;用"丝雨"来比喻"愁",将烟雨无边无际,连绵不断而又幽细如丝之状表现得美妙绝伦。
      全词融情入景,以淡雅细小的景象展现了人物曼妙幽深的内心世界,意蕴空灵婉妙。 三。悲苦的雨 凄凉的身世,不幸的遭遇,又遇上凄风苦雨,使诗人心中更添悲苦之情。"雨"这个意象在这些诗中就仿佛是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悲哀。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__元稹 "垂死,暗风,雨,寒窗"这一组意象,写出了元稹多舛的命运以及闻听友人谪贬的悲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词人李清照把亡国之痛,丧夫之悲,全寄托在这"暮雨"之中,真是潇潇细雨,点点伤心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__陆游蕴涵着陆游多少身世之嗟! 四。
      洒脱的雨 在豪放浪漫的诗人眼里,"雨"却是磨砺诗人意志的形象,他们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斗志,经受风雨。这"雨"的意象就反衬了诗人形象的豪迈,洒脱。例如苏轼即使是遭受贬谪,又是出行中猝不及防地遇雨,词人依然等闲视之,从容面对,多么阔大的胸襟气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不以物喜,不因己悲,以人格的超旷消解挫折磨难,何等洒脱的人生态度。再如,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毛泽东)这一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非凡的领袖人物藐视困难的魄力令人震撼!以上所说的古诗中的一些关于"雨"的意象仅为一鳞半爪,其丰厚的内容非本文所能详尽。
      意象是诗人将主观的情意倾注在客观的物象上,两者融合所产生的诗歌形象。因此,不同的经历际遇,不同的场合环境,还有不同的气氛撩拨,"雨"的意象趣味殊异。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词,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意象"变化的一些规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关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短短一首词,概括一生。前三句,一句一画面,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曲;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三幅画前后衔接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的人生道路。
      可见,"雨"的意象的丰富多彩。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背景作具体的分析。

    张***

    2019-05-16 17:28:01

  • 2019-05-16 17:21:11
  •   古代诗词中的雨是的意象:
     一、希望之雨   
    写景即是写情。诗人、词人借雨抒情。雨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后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根据雨下的节令可分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
      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及时的、温润的,带给人希望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给大地带来生气,对人类和社会是有益的。所以,重视文学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这一含义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说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风化雨那样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样成长得更好,传播了正能量。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就有这样一层和风细雨的含义。再看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春雨洗净了道路的尘土,也涤荡了诗人使人心灵上的尘埃,赋予春雨积极的意义。  
     二、朦胧之雨   
    江南烟雨、杏花微雨都会营造出朦胧优雅的意境。
      如宋代词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还有苏轼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水在薄纱一般的烟雨笼罩下显得影影绰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氤氲了诗人的思绪。
         细雨展现的思绪也是浓淡相宜的,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起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等诗句都表达诗人若有若无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悦,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国人中和含蓄的审美标准。
      细雨观景,景物显得更加别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微雨绵密就像剪不断的思绪。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气转冷。“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的寒凉会带给人萧瑟的感觉,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秋天叶离树,花离枝,秋雨中也常有离别的故事,愁是离人心上秋。
      柳永的《雨霖铃》便是如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现悲愁意境。如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规的啼叫声让此时的雨变的苍凉,如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夜雨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晚春的雨如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这些都写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禅意之雨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禅”在佛教指静思。在静思中,可以领悟真谛,破除烦恼,寻得自在。诗佛王维曾写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中的雨有空灵之美,雨有了禅意的跳动。   松涛听风,竹林听雨,晶莹的雨滴滴在碧绿的竹叶上,景物显得格外青翠空明。以动衬托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宁静,更显得诗人心境通透,与万物合而为一。如宋人方岳的《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伴着雨声入梦,梦和现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外部的雨声丝毫没影响诗人,反而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谧。   
    五、人生之雨  
     豁达莫如苏东坡。
      他的《定风波》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可以摧花折枝,词人便借雨来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宽阔的胸襟: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蒋捷的《虞美人》全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伴着雨的淅淅沥沥不断变化。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多,词人不复年少时的轻狂,饱尝人生百味后听雨的心情也随之改变。
      认识到悲欢离合的无常,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词人过多的情绪起伏,就像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逐渐趋于平和。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写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寄人篱下,阴秽的贾府如何安放她自纯净的灵魂?秋雨给她风霜刀剑一样的生活增添了凄凉,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无依的落叶。
         
    六、结语   
    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诗人、词人心中的雨什么样,眼中就会见到什么样的雨。雨是复杂多变的意象,寄托了诗人、词人丰富而细密的感悟。无论是希望之雨、朦胧之雨、悲愁之雨、禅意之雨还是人生之雨,都为诗人、词人的文学创作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他们给最常见的雨,赋予了最多彩的艺术生命。

    卸***

    2019-05-16 17:21:1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