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急需30首古诗,带简短分析!

首页

急需30首古诗,带简短分析!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30 01:46:57
  •   1《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被历代诗人公认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2《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3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紧扣夔州特定环境。首联对起,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奇妙无比。
      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情怀,透过沉郁苍凉的对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四句诗闻与见,山和水,两两间隔,妙语天成。后四句写登高时触发的感慨,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颈联从纵(时间、“百年”)、横(空间、“万里”)两方面着手,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脉搏,并和上联的“无边”、“不尽”,在意境上互为呼应。
      尾联也以对作结,并分承五六两句,盖久客则艰苦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所以白发频添,酒杯难举,同时点出了此时艰难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4
    《秋兴》(二)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这首诗章法严密:从白天写到日暮,从日暮写到天黑,从月光的移动写出时间的消逝。
      这是时间的结构。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的结构:第一首几乎全是写夔州的秋天,只有“故园心”三个字遥遥呼唤了长安;到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是长安,“画省香炉违伏枕”也是长安,对长安的怀念开始一点点地增加。杜甫不是只用理性来安排他的结构,他是随着他感情的感发来写他对长安之思念的。
      从现实夔州的秋天一直写到心中往昔长安的春日,杜甫的描写既反映了现实又超脱出现实。他不被现实的一事一物所拘限,就好像蜂之酿蜜,那蜜虽然采自百花,却已不属于百花中的任何一种。
    5《秋兴》(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
      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复。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6《春夜喜雨》杜 甫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 细 无 声。
      野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的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第一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三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应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8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9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
      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从全诗所用意象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纯洁空明;郁郁青松,亭亭净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卓卓清莲,污而不染;……凡此种种,在传统诗文里面,都是一些清闲雅致,高洁不俗的意象,由此不难看出王维对理想生活的念念不忘之心。
      
    10《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12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 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 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
      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13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开头,说出了离别的事实。真是信手拈来,毫不雕琢。第二句妙在“烟花三月”,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表达了当时的心情。
      以江南三月烟花之时,去十里烟花扬州,一路上能不心旷神怡吗?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去向,却深刻表达了内心的情绪。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人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这时只有一江波浪,奔向碧空尽处,似是追赶行人。
      像用电影的特写镜头照住帆影,逐渐前移。到水天交接处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流向天外。苍茫空阔的感觉,自然又要袭上心头。这样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读了以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15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能用只有四十个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次联写近景,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尾联,第一,欲投人处宿”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见得“我”在游山,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
      既有“樵夫”,则知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16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首联语工形肖,一笔勾勒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颔联写江水流长邈远,又以苍茫山色烘托江势浩瀚空阔。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接着,写眼前波澜壮阔之景,这里笔法飘逸流动,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尾联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17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18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19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20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小诗含思婉转而韵致清远。送罢掩扉,送别之事结束,然深思不住,犹随行人。春草二句,结以问归,不言惜别而惜别之情正显。年年绿,归不归,变化以用叠词,声韵婉娓,似闻离弦别曲,萦回荡漾为情思传神。
      
    21木兰柴 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这首五言绝句,写了傍晚时分天色无光而明的短暂时刻的自然景物,活画出一幅秋山暮蔼鸟归图。的确,王维的这首田园诗写得很美,亮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像真的图画一样,让人一读这首诗眼前就像出现了一幅秋天傍晚大山之中的富有生机而绝美的图画。
      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
    22子夜吴歌 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写的是全长安的妇女,她们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为“万户”妇女的美是不能用简单几行诗描绘得出的,诗人便从那情,那事写起,“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片月既是那清凉的秋月,又代表了长安妇女的一片勤心、爱心、思心。
      这样的心是美丽的,美得让人感动。写的是思妇对出征战士的怀念。全诗着力勾勒出了一幅情意深浓的妇女捣衣怀远图。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声,传出妇女多少哀怨思恋;萧萧的秋风吹不尽怀念玉关的深情厚意。这都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愁苦,诗的题旨和《关山月》是一致的。
      
    23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全诗四句,连用五个地名,而组织精巧,意境深绵,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可以看出李白绝句空灵秀丽的一面。
      作者不仅擅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转很见工夫。作者是从平羌江顺流而来,所以第三句的“夜发清溪”是实接,如果再是实转,由清溪直下渝州,则成了水上码头名称的罗列,便可能诗味索然,而“向三峡”却是在虚实之间,作为地名,“三峡”属实,但此时诗人尚未抵达。
      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于第三句承转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顺水之舟,并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变成了诗中的佳境。全篇说来亦巧亦壮,不愧为古今绝唱。
    24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一般读者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时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明白了这些情境内涵,美感就更为丰富。
    2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26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huán)还(qing)寝梦佳期。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27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描述眺望泰山的景色。
      前四句写它横跨古齐、鲁两国之地和两地山色光暗不同,表现了它的绵延广大。第五、六句,写眺望时的主观感受:层云荡胸,激荡着浩然正气;归鸟入目,顿觉眼界开阔。末两句,表现他望之不足,还要登上绝顶,俯望群山。这个结语,进一层从反面表现了泰山的雄伟高耸,也表现了作者的雄豪抱负。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此诗系作者早期作品,当时他考进士不中,漫游山东,心中还充满着雄心壮志
    28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纵观全诗,始终有景,又始终满含复杂的情感。景的序列,随着诗人感情的逐步展开而自然地呈现,并且最终借助景,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大致说来,诗的前半重点写“旅夜”之景,后半主要是“书怀”。
      不过,前半写景状物,已经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意念;后半抒怀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诗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全诗意境雄浑,《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评论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诗人将“细草”、“孤舟”、“沙鸥”这些景象,放置于无垠的星空平野之间,使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自然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时写平定叛乱的消息传来时一刹那间的狂喜心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翩浮想。
      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其抒情酣畅淋漓处,正所以反衬出长期兵乱,流离转徙的哀愁。喜和悲的紧相联系,使得诗歌风格,于轻快流利之中,极沉郁顿挫之至,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30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50 岁才中了进士,做了溧阳县尉一个卑微的小官。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这首《游子吟》选取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细致而真切地突出了一个情字——慈母的爱子之情和儿子的感恩之情。
      千百年来,每当读起它,都会使人心弦为一片爱的纯情所震颤,引起儿女们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

    阳***

    2018-11-30 01:46: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诗歌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