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以“孔子”“李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有新意,谁给范文?

首页

以“孔子”“李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有新意,谁给范文?

老师在教完高中第五册第五单元和第一单元后,要我们分别写一篇作文,要求分别写一篇关于孔子和李白的作文,要求1000字以上,要有新意,渗透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谁能提供范文或提供最新见解?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8-05 16:37:49
      下面是我写的,这是我们通选课的期中论文作业
    孔子颂
    当布谷鸟的歌声插上翅膀,春天还会远吗?
    当高山之巅传来溪流舞动的奔放,生命还会远吗?
    当诗书礼易之声刺破那半昧的晨暮,叩响我们心中所有的悸动,那彼岸的灯火还会远吗?
    当至圣的每一言,每一语,乘着齐鲁的风,驾着晋楚的云,飞向那远古的悠扬,圣王之治还会远吗?
    那个遥远的时代,仿佛已历历在目,志者的双脚在漫漫的荒原上踩下一道道足印,圣贤的话语在寂寥的天空中匆匆地流过,谁能追随你无定的身影,谁又能体会到你内心中角落里那最微妙的语义流转?
    突然间,我的眼前站出一个魁梧的身影,他似乎在向我毫不厌烦地诉说,又像是在对我殷切地嘱咐,只恨我愚钝,只恨我懵懂,未曾体会到那言语中的微言大义,只恨天难长地难久,只恨时间太匆匆,孤独的我眼睁睁看着那身影渐渐地离我远去。
      但是那一声声一句句仿佛还留在茫茫的楚天云际,任我恣肆地采撷。 我知道那是孔圣的召唤,我也乐于随着那铿锵的训导奔向君子的归乡,因为只有那里才是我梦的地方。在这路上我回望着圣贤曾踏过的土地,似乎在泥土的清香中找到了一丝慰藉,一丝欣喜。 在这条前行的路上,我心中不住发问:孔子的心中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有他自己的那一份向往“远古”的情怀呢?“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那“先王”的“礼”就是他心中最可珍惜的寄托。
      他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他人生中片刻不曾忘却的信条;他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是他看待人生看待天命的恒常准则;他说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是他政治信仰中的最高追求和达成仁政的不二法门;他说过“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是他全部道德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活的灵魂。
      为了维护礼的尊严,他可以舍弃政治前途,舍弃荣华富贵,看到季氏公然欣赏天子乐舞,愤愤然离开鲁国,“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什么样的气节,这是什么样的骨格。为了维护礼的公平,他忍受着对颜回的思念,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拒绝了旁人厚葬颜回的请求,“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这里又有多大的无奈,多大的痛苦。
      孔子从未因一己的欲望和好恶而破坏礼的威严。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是怎样的高洁与刚毅,这又是何等正直的品格。孔子志于出仕,但绝不为名,绝不为利,而是时时刻刻把握着自己人生的尺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他出仕的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他对义的诠释。
      儒家的思想是出仕的思想,即使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也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不济也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所以我们看到孔圣的话语中时时刻刻满载着对天下黎庶的关怀,所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才成为孔子的理想,成为他为之穷尽毕生不懈追求的人生的彼岸。
       孔子对生活总是怀着一颗坦荡的心泰然处之。在金钱和地位上,他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从不会为金钱权势所迷惑,甚至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可以忍受饥饿,忍受贫穷,忍受他人的误解与毁谤。他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他还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子心中只有道,只有义,金钱和权势只是他眼中的一粒尘埃,匆匆飞过,何足道哉。他对生命的态度也是泰然的。所以他才会有“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生命感悟。在小人的威胁下,他也表现出坦然的作风,齐国的大夫桓魁要杀他,他淡然一笑,“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又是一位道德的倡导者,一位苦口婆心的劝世者。
      它将交友作为成就道德的终南捷径,他将“友直,友谅,友多闻”作为择友的准则,又将诚信作为交友的根基,他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除在交友上,他也认为一切的道德都应该遵守“信”的准则,他说过“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又说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他还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信的追求和内心深处对“诚”的膜拜。
       孔子无疑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完全不一样的教育局面,他发出了“有教无类”的呐喊,他开辟了对平民讲学的先河,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就使得他的理论具有了多义性,成为万人皆可效法的不易之学。编撰诗书,考订礼易,教徒授业,宏法传道,这些都无不成为在他身后竖起的一座座丰碑。
       而我眼中的孔子,似乎也在那一句句警训中固化成我心中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一种追思,一种对“礼”的追思,一种对先王政训的追思,再或者是一颗对天下人的珍重之心,一份奉献于天地祭坛上的生命酬飨。我仿佛已经坐在孔圣的面前,感受着他言语中的停顿和呼吸中的急缓,我虽无法与颜渊并驾,无法与子贡齐驱,但我早已将孔子作为心中永远的老师,一位让我毕生学习的至圣先师! 孔子吾师!孔子吾师! 下面是一篇2004年的高考作文: 至 圣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
      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做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
      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
      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谕,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撒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
      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将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   下面是一篇高考作文《独上高楼》的片断,是写李白的: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x***

    2005-08-05 16:37:49

其他答案

    2005-08-08 15:45:30
  • 我想可以列几个题
    1,从春秋到盛唐——论孔子与李白的文化贡献;
    2,两座人格高峰的魅力;
    3,一个褒贬不一的人和一个历代追捧的人;
    4,思想的诗和诗的思想
    5,从故乡走不出来的人和走得很远的人
    ……
    总之,在这两个人之间,总有一些话题,那就是成文的依据了。

    ****

    2005-08-08 15:45:30

  • 2005-08-07 10:09:13
  • 哇,真有人为50斗米而抓刀,这是孔圣人和李诗仙嗤之以鼻的!

    亦***

    2005-08-07 10:09:13

  • 2005-08-05 18:09:01
  • 将他们两人比较。

    i***

    2005-08-05 18:09:01

  • 2005-08-05 17:56:50
  • 作文让别人来写你丢不丢脸啊!

    天***

    2005-08-05 17:56:50

  • 2005-08-05 17:40:39
  • 自己写吧

    0***

    2005-08-05 17:40:39

  • 2005-08-05 08:12:26
  • 也许没有人为这颗文学的巨星的陨落而伤心落泪,甚至都没有人知晓他的死讯,不是一直有这样一种动人的传说,李白是因为在安徽马鞍山长江边上的采石矶上,喝醉了酒,看到江中的月亮,奋不顾身地跳下江去,为捞月亮而不幸身亡的吗,直至今日,在采石矶上,还有一处纪念李白投江的景点叫做"捉月台"呢。

    铁***

    2005-08-05 08:12:26

  • 2005-08-04 23:15:33
  •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临路歌》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在这首诗的结尾,其实也是一代诗仙生命的结尾,李白又为什么要忍不住发出这种感慨和疑问呢?前一句是想象后人得到了大鹏虽然飞上中天,但终究不幸半途摧折的噩耗以后,互相转告;后一句则用了一个有名的典故,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听说以后非常伤心,他认为,麒麟是神灵之物,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而现在正逢乱世,出非其时,而被人抓获,所以他怀着一种非常沉痛和绝望的心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以后,就终止了《春秋》的写作,这就是所谓的"绝笔于获麟"。
      不过,现在,孔子早已死了,又有谁能像孔子当年为麒麟之死那样痛哭流涕地为大鹏的中天夭折而真正的伤心落泪呢?原来,尽管李白深信自己的不幸将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不过是众人的惋惜叹息而已,他所慨叹的是在当今之世,自己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知音,人们常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正如杜甫在一首诗中总结李白的一生时所说的,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
      也许有的人会奇怪,一生放浪形骸、天马行空的李太白,怎么会在临终之际,想到了儒家的至圣先知孔老夫子了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他是一直把孔子的当做一位伟人来景仰的,在他那赫赫有名的五十九首《古风》诗的第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中,就俨然是一个"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孟子语)的儒者境界,而在这首《古风》诗的最后,他又写道:"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里的"删述六经"而"辉映千春",既是李白对孔老夫子的崇高评价,也是自己当年个人的奋斗目标,他正是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头来能像孔子一样,在结束一生的事业,"绝笔"之后,成为人们眼中的"圣人"呀。所以当他真的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一生时,发现不但没有完成当初"删述六经"的宏愿,成就丰功传绩,甚至连一个真正的知音都没有,内心的悲凉当然也是无人能够理解的。
         在这首诗的一头一尾出现的两个形象,完全证明了李白一生的报负与志向,一个是展翅高飞、"扶摇直上"的大鹏,一个是删述六经、"辉映千春"的孔子,分别是浪漫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登峰造极的杰出代表。从李白的这首绝笔之作来看,也完全证明了李白是一个在根本上把现实与浪漫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人,只不过,他希望以浪漫的、非一般的方式,完成改善现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而已。
      虽然李白在临终时,是怀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离开这个他为之顽强奋斗了一生的世界的,但是,他的心血与付出并没有白费,尽管在当时,也许没有人为这颗文学的巨星的陨落而伤心落泪,甚至都没有人知晓他的死讯,不是一直有这样一种动人的传说,李白是因为在安徽马鞍山长江边上的采石矶上,喝醉了酒,看到江中的月亮,奋不顾身地跳下江去,为捞月亮而不幸身亡的吗,直至今日,在采石矶上,还有一处纪念李白投江的景点叫做"捉月台"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大浪淘沙般的过滤,李白那种积极浪漫的情怀、傲视权贵的气节、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特别是近千首反映了他一生追求和表达人世间种种审美感受的激情诗篇,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甚至走向了世界。李白的浪漫精神及其用浪漫手法写就的华彩乐章,早已成为不朽。
      从这一点来说,李白确实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因为,他曾经把自己想像为一只永不服输的大鹏鸟,而这只大鹏鸟也已经永远活在所有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人们心中,伴随着他们,一起奔向更美好的生活的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确实已经"垂辉映千春"了。 。
      

    v***

    2005-08-04 23:15:33

  • 2005-08-04 23:01:48
  • 你以为读书是干吗?

    无***

    2005-08-04 23:01:4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