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史?

首页

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史?

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史?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2-17 21:32:50
      简单地说,是因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史上称杜甫为诗史。
    在唐代诗人中有两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甫。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转到衰落的大动荡时期。杜甫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所以人们称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
      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足见历代对于杜甫诗歌创作成就的推崇。   杜甫,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因作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后人又称他为“社工部”。
      公元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里。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从小受着严格的诗书教育,学习非常刻苦。7岁开始学习写诗,到了14岁,就已经能够写出很好的诗了。2O岁以后,他曾三次出门游历,南到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北到河北、山东都有他的足迹。
      33岁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阳遇见了当时已经是很有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一见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这次见面,给杜甫很大的影响。第二年秋天,他们在山东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长安。他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
      结果是“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时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统治阶级越来越奢侈腐化,杜甫虽然到处奔走,仍没有结果,生活越来越艰难。这时,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矛盾,思想也更同情劳苦大众。   在游历时期,他写了许多沤歌祖国大好山河的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令人精神振奋,真是一幅非凡的泰山图。
      这是他爱国的一个方面。在长安,他一呆就是1O年。这1O年间,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认识了社会黑暗,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等。《兵车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
      那种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憎恶和诅咒。《丽人行》揭露了杨贵妃、杨国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唐玄宗只知道花天酒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他大封杨家的结果,使得杨家“炙手可热势绝伦”,杜甫这样有力地揭露真是人本三分。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政,如何能治理好国家?诗人用真实生动的事卖告诉人们,唐王朝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公元755年,杜甫凭着自己的才学,总算谋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年冬天,他从京城长安回奉先县去看望自己的妻小。途经骊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里饮酒作乐,宫里传出了阵阵歌舞笙笛声。杜甫看到这一切,心里感慨万端。他停止脚步,抬头看着华清宫这华丽的殿堂,不由得使他想起了长安街头的挨饿受冻的人民,和一路上成群结队的饥民。
      其实,这时安禄山已经在范阳起兵,”消息尚未传到长安。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以皇帝为首的这群大小官僚及杨氏一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杜甫想到这里,心情非常沉重、他也联想到自己妻儿所处的境地可能更加悲惨,于是加快了归家的步伐。经过几天劳累,终于到了奉先县。
      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院里一片哭声。进屋一看,原来是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因饥饿而死。他眼前一黑,几乎要跌倒。他感到没有尽到一个作父亲的责任,连自已的儿子都养活不了,心中悲痛至极。他把路上和在京城看到的这一切,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的罪行。
      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安禄山叛乱前后这段历史,语言形象生动,不愧是“诗史”。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听说李亨在灵武继承了皇位,他把妻小安顿在*州,自己单独到灵武去,想为平定叛乱尽一点力。
      不巧,走到半路上被安禄山的部队俘虏,送到长安。公元757年,他冒险逃出了长安,到了当时临时首都灵武。唐肃宗任命他当左拾遗,左拾遗是从八品的谏官,能够参与廷议,上书言事。杜甫对这个差事很满意,也很认真,经常给皇帝提点意见。李亨对此很不高兴,借口让杜甫回家探亲把他调开了。
      长安收复后,李亨又把他调到华州作个小官。杜甫对此很不满意,不久便离开官场,过着到处奔走飘泊的生活。这样使他更便于了解社会,了解官吏们的残酷和民间的疾苦。   公元759年春天,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王朝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等要地,取得了重大胜利。
      郭子仪等9个节度使60万军队,把安庆绪的部队紧紧包围在邺城即今河南省安阳县,形势对唐王朝非常有利。但由于唐王朝昏庸无能。几十万大军又没有一个统帅指挥,竟被叛将史思明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形势急剧恶化。为了扭转形势,需要马上扩充兵力,于是唐王朝就在洛阳潼关一带,大肆拉夫征兵。
      这时,杜甫由洛阳经潼关回华州,目睹了这一悲惨情景。其中有不成了的孩子。有子、孙都在战场死尽的老人,有刚结婚一宵的青年,都被征入军中,官吏们对他们残酷无情,使人们难以忍受。诗人念及祖国的危机,不得不对他们说些勉励和安慰的话。但对《石壕吏》中的老妪,诗人实在难以说点什么了,因为情况太悲惨了。
      诗人只好如实描述,对残暴的统治阶级提出严正的控诉。诗人把这些情况写成《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6篇。这些诗篇采用了乐府体,通过对话和独白,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在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图画!老妇的控诉,悲惨凄凉,字字是泪,句句如血。“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心与人民的心是相通的。看到这幅情景,诗人心中波浪起伏,怎么也不能人睡。《新婚别》中的新娘,《垂老别》和《无家别》中的老翁,都是十分感人的形象。读之令人泪下。除以上6篇,这个时期诗人还写了许多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如《春望》、《羌三首》、《悲陈陶》、《哀江头》等等。
      尤其是《春望》这一名篇。更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安史之乱”后,杜甫被叛军抓住,押送长安。一面是过着俘虏的生活,一面是对国家前途的无限忧虑和对家人的深切怀念,虽然面对着长安的春天景色,只能使他更加伤感。于是,便抒写了下面这首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这千古名句,出自诗人的肺腑,也撞开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扉。这和后来“安史之乱”快结束时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相比,就更加看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杜甫在四川梓州听到官军收复了失地,高兴极了,写了这首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听到这消息,涕泪纵横,兴高采烈,又要“放歌”,又要“纵酒”,心情轻松愉快,简直象年轻了十几岁之样。诗人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公元759年夏天,杜甫辞了官,带着全家迁到秦州,后又迁到同谷。这时,他非常穷困,无衣无食,只能靠拾橡栗,挖土芋过日子。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他又搬到四川成都。这一年冬天,他依靠朋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了一座茅屋,后人称为 “浣花草堂”或“杜甫草堂”。
      杜甫一家这才暂时有个栖身之地,但生活还是十分困苦,一天黑夜,天上忽然刮起大风,屋顶上的茅草被大风刮掉了,屋里漏着雨,全家无法安眠。他感慨万端,于是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于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从自己的困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遭遇,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这说明,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
      他甚至说,只要能有这样的“广厦”.自已冻死了也心甘情愿。可见人格之高尚,胸怀之宽阔。   杜甫一生只断断续续做过几年小官,政治生涯也颇为短促,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时时关心着政治,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人民。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后来又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直到他的晚年,也还是不改初衷,“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他的政治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在他的诗歌中却有十分真切的反映。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才伟大,才被人们称赞为“诗史”,他也被人们称赞为“诗圣”。
         杜甫在四川住了9年,中间虽然有朋友川西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但时间很短,严武死后,杜甫又无依无靠了。于是他带着家属离开四川,先后到过梓州、阆州、夔州、江陵、岳州、潭州、郴州等地。他投亲投不着,靠友不如意,只好到处流浪。晚年住在一条小船上,漂泊湘江一带,生活非常穷苦,只好以卖药为生。
      即使如此,杜甫仍然日夜琢磨他的诗篇。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更热爱艺术。他不但精通诗歌艺术,而且对绘画、书法、舞蹈、音乐都非常喜爱。在这方面他写了不少优秀诗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题壁上*偃画马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江南逢李龟年》等等。
      这里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各种艺术的真挚追求和渊搏的知识,而且诗中也表现了诗人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时代跳动的脉搏。如“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洞昏王室”,“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趼荒山转愁疾”,这里既有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有诗人的飘泊生活。还有《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它写暮春三月、两个老相识意外相逢。但相逢地点不再是洛阳,而是江南。相逢的境遇也与以前不同:杜甫虽有远大理想,但不能实现,如今却落得老病缠身,四处飘泊,而李龟年虽盛名犹在,却流落江南,彼此的境况差不多。这首诗正是借两人的重逢,反映出国家的破败,人民的痛苦,自身的流离,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莫大的痛苦。
      大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意。这首诗虽短短四句,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堪称老杜七绝压卷之作。   杜甫晚年,无家可归,一只到处飘泊的小船成了他的家。由于水上潮湿,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染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公元770年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在贫疾交加中死于湘江的船上,终年59岁。
      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控拆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打击忠良,排斥异已,这是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所以杜甫也不能例外。杜甫虽然一生潦倒,悲惨地离开人世,但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却永远为后人所称道。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中,杜甫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开端,中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时期,初唐四杰等等,到杜甫总结并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这一优秀传统,并把它发展到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直接开导了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诗歌改良运动,并一直影响到清代。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古,正如韩愈所称赞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他一生辛勤耕作,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传到今天的有1400余首,另有散文和赋2O多篇,有《杜工部集》传世。

    乱***

    2005-12-17 21:32:50

其他答案

    2018-11-10 11:46:44
  •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 “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重大事件有关。
      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否则,“诗史”就用得太泛了。由于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
      
       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这点在杜甫的于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杜甫的以“诗史”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史官文化的体现,又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张***

    2018-11-10 11:46:44

  • 2005-12-17 21:19:33
  •      在盛唐诗坛上,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文化渊源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王维被称为"诗佛",其作品空灵静寂,呈现出佛释境界;李白号"诗仙",其作品飘逸超迈,自然清丽,流溢着丰厚的老庄精神;而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稳健典雅,沉郁顿挫,包蕴着深沉的儒家情怀。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读书漫游时期、困守长安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可贯穿其一生的是对诗名的向往和对功业的追求。与李白不同,杜甫没有那样多的洒脱与狂傲,更多的是执着与掘强。在他的心中,始终充满了热情与痛苦,他把不尽的热情与绵绵的痛苦沉积在心底,如春蚕吐丝一样,抽绎出了那么多的浑厚、雄壮、沉郁、苍凉,他的博大深沉的情怀、他的深邃坚韧的追求、他的无奈的漂泊与无穷的希望,都让后人感叹、沉思,并一如既往地将其沉积到历史的深处。
       杜甫其人其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与"诗史",究其根本,是杜甫以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借助如椽的诗笔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况。杜诗的出现是中国诗歌继>、>和陶渊明之后再一次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发生了重要的关联。如果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感受到其中透显出的厚重拙大的忧患意识,会感受到其鲜明、具体的"诗圣"人格: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愿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诗人以愤怒的激情,谴责朝廷权贵的肆意挥霍。
      尤其"朱门"两句,以抗鼎之笔撕破了盛唐的面纱,集中揭露了统治者的聚敛和靡费所造成的"荣枯咫尺异"的强烈反差。这种思想和情感,贯穿了杜甫的整个诗歌创作中,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谓为"诗史",实不为过。 "三吏","三别",讲述了征兵暴政,猛于虎;而>,则揭示了"武皇开边"的穷兵黩武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灾难比战乱更加深重。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连年征伐,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歌似乎娓娓道来,但蕴含着长歌当哭的激越的情绪,其悲愤、忧患、反抗与执着自然地流溢出来,深深地感动着无数读者。其实,杜甫不只是从这些具体的地方来反映和批评现实,在很多地方还从大的地方进行总结,如>即"以皇帝始,以皇帝终",是"一篇大结撰",全诗把皇帝和国家放在中心位置,尖锐地指出唐玄宗这位五十年的太平天子不过只比商周的亡国之君稍胜一筹而已。
       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对残暴政治的批评,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由于杜甫把这种基本思想深深地沉积到他的诗歌中,所以,他的诗歌才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处,才有着恒久的魅力。 儒家文化极重人伦情感,在这方面,杜甫表现得十分突出。
      其对妻子感情至笃,在他的诗中,表现对妻子得思念,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忆与妻、子得快乐生活,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表达对妻子和子女的担忧,有"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表达对妻子的感激,有"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如果深入品味,我们确实会在杜甫的诗中体会出那股潜隐其中的深厚的"仁德"味道。如>: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呢?啊,原来她在青翠无垠的齐鲁大地上拔地而起。
      那象征着仁德的泰山啊,也只有在这富有仁厚之心的齐鲁平原上才能孕育成长;这分割阴阳、昏晓、仁与不仁的泰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是造化的钟爱,"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造化只钟爱那些仁德之物。登上泰山,是怎样的感觉呢?那在胸前荡漾的层云啊,仿佛要让人凌空而起,但脚又踏在坚实的泰山上,这也行就是那种执着而又超越的感觉吧,再加上归巢的鸟儿,仿佛都归入了我的眼睛和心灵,天地万物就都摄入我的胸怀;当人登上绝顶的时候,真正体会到了当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那就获得了超越的人格,可以自由地俯瞰万物。
      杜甫把诗当作他的儒家人格的外化,他的诗与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审美追求密切相连。 。

    和***

    2005-12-17 21:19:3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