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蒹葭的主旨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首页

蒹葭的主旨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2-18 17:22:41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雷枨矣摇K萦未又鹪谒?b。
      仿佛就在那河中洲。 这首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讽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郑笺《毛诗序》)或惋惜渴求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与《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蒹葭》并没有具体的时间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所以,上面的那些提法因为缺少根据而难以令人信服。
      《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其结果却失之愈远。其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观念》——英国科林武德),对《蒹葭》的阐释也应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泛虚幻给阐释带来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包容的空间。
      “在水一方”作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等也不过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能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也是《蒹葭》主题的回应。
      把它们互相对照着看,可能使读者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理解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绿***

    2005-12-18 17:22:41

其他答案

    2005-12-23 20:55:07
  •   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蒹葭》属于诗经中的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一文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濉比值谋浠唬桶岩寥嗽诒税兜却撕褪伺瓮胍寥讼嗷岬幕疃胄睦硇蜗蠖媲械孛杌媪顺隼矗庋矗蟠笸乜砹耸囊饩场A硗猓瘛俺ぁ薄ⅰ磅摇薄ⅰ坝摇焙汀把搿薄ⅰ佰妗薄ⅰ?b”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馊粼谠缎校坏巧搅偎馑徒椋??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
      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b(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在中国文化史上,《诗经》被尊奉为“六经”之首。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长达五个世纪的时间里,产生于我国各地的最优秀、最美丽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160篇,又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所管辖地域的民歌土乐。 雅105篇,是周天子直接统辖的王畿附近的音乐歌曲,分大雅和小雅。 颂40篇,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歌舞,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的艺术技巧: 赋比兴的手法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非常多;“比”即比喻,在民歌中很多,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传神;“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
       回环复沓的章法 《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章法不仅有音乐上的回旋往复之美,而且对主题起到了强调作用。 朴素生动的语言 《诗经》用日常的口语,表现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些不加雕琢的口语朴素生动而又新鲜活泼。
       。

    乱***

    2005-12-23 20:55:0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