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在全民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是否应该保护地方语言?

首页

在全民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是否应该保护地方语言?

语言是活的历史,地方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许多地方语言却面临消失的危险。普通话说得越来越流利,对方言却越来越淡漠。这是怎么回事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2-30 09:27:31
    不光要保护,而且还应重点保护。因为地方语言不象别的可以再找,消失后就没有人能会说了。这些语言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宝贵财产。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组成的一部分。俗话说,乡音难改。

    s***

    2005-12-30 09:27:31

其他答案

    2006-01-04 19:22:17
  • 我在外面讲普通话,和朋友一起讲东北话,感觉很自然~~不过有时候会串音~~:)
    我建议成立一个民俗语音博物馆,国家投资建设,里面保存着各地风俗,语音,等的录象或者音频,这样在外面大家都可以说普通话,在博物馆里面寻找回忆.

    b***

    2006-01-04 19:22:17

  • 2006-01-01 16:57:46
  • 不应该保留
    因为普通话比其他语言更完善
    语言从不完善到完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完善的方言只会自动消亡
    没有必要刻意保留

    s***

    2006-01-01 16:57:46

  • 2006-01-01 13:55:34
  • 提醒楼主sounthey2000可能是个日本“人”或汉奸。

    张***

    2006-01-01 13:55:34

  • 2005-12-31 16:52:15
  • 一个是官方语言,一个是地区语言,我认为两者完全可以共存。
    本来提倡讲普通话,并不是要求人们不要讲方言。只是为了不同地域间人们的交流而已。
    保护方言是说重了,其实随着时代的变化,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地方的方言永远和千年百年前一模一样,时代在变,语言也会变,与其说方言是一种传统,倒不如说方言是一种地方特色。
    而且如果百姓觉得它好用,自然会一直用下去,如果觉得不好用了,也由自然来淘汰它!
    

    e***

    2005-12-31 16:52:15

  • 2005-12-31 16:27:25
  • 有种最好的办法
    就是按照优胜劣汰的方法去选择地方方言的“去留”问题。

    1***

    2005-12-31 16:27:25

  • 2005-12-31 15:15:03
  •     语言属于文化,当然有必要保留。在现阶段,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我们的各种方言会逐渐淡化它的作用,被普通话取代,可是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我们当然要把它保管好,因为语言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种工具被另一种工具所替代,那就是说,它的使命和作用已经终结,被新生事物取代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历史的趋势,所以没有必要杞人忧天,但也不是数典忘祖,作为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保护好它们,利用好它们,是我们中华子孙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b***

    2005-12-31 15:15:03

  • 2005-12-31 13:30:34
  • 应时代需要

    玉***

    2005-12-31 13:30:34

  • 2005-12-31 11:16:41
  • 你是在担忧吗?
    地方方言是不会消失的,这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是极其有益的:就拿广东这边来说,在很多的公共场所都是讲白话,要是不普及普通话,一个人在外面又不懂这里的地方语言会很无助的。
    更可恶的是,这里的很多职位是要求会讲白话的,否则没有商量。。。。。。。

    冰***

    2005-12-31 11:16:41

  • 2005-12-30 18:17:56
  • 没必要

    牛***

    2005-12-30 18:17:56

  • 2005-12-30 14:08:34
  • 我觉得很好啊,省的我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人家说什么我都听不懂,呵呵
    最典型的是我到烟台去的时候一个老女人骂我,我竟然听不明白,还是当地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骂我,晕忽忽!

    思***

    2005-12-30 14:08:34

  • 2005-12-30 13:31:09
  • 单以有文字记录的中国历史为基点,这两千多年中被淘汰的东西很多。首先,甲骨文,随后又被胡适先生判了死刑的所有古典文法形式。就今日中文来说,只有七十余年历史的白话文是唯一一种文字交流形式,这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不应该带有任何强制性的倾向。如果一方人等不情愿接受其推广,保持自己的地方语言;这些人必然要面临语言交流上的种种障碍,必然会影响自己与外界的沟通。
    语言是一种工具,为渴望相互交流的人们提供方便。随着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共用语言必然不断得到推广,局限性大的地方语言也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在漫长的未来中丧失其作用而消失。
    这是一种正常又普遍的生存规律,就像曾被普遍称为鸟语的外国语言也正不断地被国人欣赏、接受或者青睐。
    对一些事物人为地加以保护往往会阻碍社会发展的进度。

    1***

    2005-12-30 13:31:09

  • 2005-12-30 11:50:04
  • 应该

    b***

    2005-12-30 11:50:04

  • 2005-12-30 11:26:25
  • 那是语言学家的问题。
    推广普通话是保证国家统一,促进交流,利于往来的必要条件。
    想想看,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中国怎么会反复的统一呢?
    欧洲的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直到现在还是多个国家。目前才搞什么欧盟,希望统一起来对抗美国等大国。
    所以,统一是第一位的。任何国家的历史都是这样的。

    1***

    2005-12-30 11:26:25

  • 2005-12-30 10:36:58
  • 方言消失是大势所趋,
    没办法
    这也为什么考古的啦、研究人文历史的啦创造了一个饭碗

    我***

    2005-12-30 10:36:58

  • 2005-12-30 08:16:41
  • 不应当。
    如果落后的东西都要以“历史”“文化”我理由加以保护,那么我们最应当保留的可能是四五十万年以前的猿人的形象----那可是我们的根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法则,不要为被淘汰的东西哀婉---它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可以安息了。

    铁***

    2005-12-30 08:16:41

  • 2005-12-29 23:42:03
  • 应该保护,否则就像昆曲一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口述遗产,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龙***

    2005-12-29 23:42:03

  • 2005-12-29 23:29:04
  • 应该
    地方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z***

    2005-12-29 23:29:04

  • 2005-12-29 22:13:43
  • 我在家就不说普通话,只有在外边才说,也觉得挺习惯
    感觉这就好象学了英语,在国内是不怎么说的,但出国去了或者遇到外国友人了才说

    叶***

    2005-12-29 22:13:43

  • 2005-12-29 21:59:52
  • yg应该应该

    1***

    2005-12-29 21:59:52

  • 2005-12-29 21:33:58
  • 一定要!不然到时失传了,那就惨了

    世***

    2005-12-29 21:33:58

  • 2005-12-29 21:03:55
  • 当然,那可是传统文化啊

    魔***

    2005-12-29 21:03:55

  • 2005-12-29 20:41:10
  •    五十年代我国提出的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八十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方针作了必要的调整。1986年,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国家语委在工作报告中指出:“50年代确定的‘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是正确的,……但是,形势变化了,推广普通话工作要有新的进展,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也必须作些调整。
      重点应当放在推行和普及方面,在普及方面应当更积极一些。”报告还提出:在本世纪内要努力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交际语言,并提出衡量普通话水平的三个等级。    1992年国家语委正式将新时期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调整后的方针保持了同原方针的连续性,准确地反映了国家职能部门贯彻《宪法》有关规定的态度和工作力度,也恰当地表述了现阶段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如何兼顾和协调普及与提高的要求。    在调整后的推广普通话方针指导下,推普的范围更加广泛,由重点在南方方言区推行发展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重点抓学校发展到既抓学校又抓社会;由重点纠正语音发展到对词汇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
      推普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1994年公布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标准》,使普通话的水平有了较为科学的、可以操作的量化手段和衡量尺度。对教师、广播、电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等专业人员及师范院校毕业生提出了普通话等级要求,并开展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这些举措说明,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

    小***

    2005-12-29 20:41:10

  • 2005-12-29 20:41:04
  •     关于是否要保护方言的讨论已经历时不短,近日见友人发起讨论,不免絮叨一番。
          人总是会念旧,尤其是关于幼时的记忆,小时候在街头屋角的游戏,回忆起来总有一股无限的暖意升起,还有那些顺口溜,亲切的如同期待了整个童年的鸡毛换糖的拨浪鼓。
       而那乡音,则更是我们永远挥之不去的烙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真可谓一从侍郎平章后,千古乡音说至今。在人流涌动频繁的今天,也从来都少不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故事。而老乡,最重要的就是那份共同的乡音,这是一种归属感,甚至于安全感。
       是啊,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感受,我们有什么理由丢弃?这是一种文化,一份遗产,我们很多人都有一种一定要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流传下去的愿望,或者说是感情。 所以,杭州有政协委员呼吁保护方言,建议对全国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所有的省会城市的方言都进行保护,“不要让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缺失掉”。
       我也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同事,对于孩子们不会说上海话而忧心忡忡。 法国甚至还执行着保护法语文化的特定法律,规定电台播放的英文歌曲不能超过一定比例。而很多英国人也以能够说一口纯正的牛津腔为荣。 全世界都这样。
       所以,我们也确实是可以选择固守着一种习惯,尝试着守住一道或许可以令我们感到优越的“文化”防线,一种令我们感到温暖的怀旧情结。很多人都在这样做,或者是希望这样做。 只是这种划地为牢的方言防线,伤害的恐怕不仅仅是外来人员的感情,也将让我们的经济发展的交流活动受到很大的阻力。
      这方面不必多说,自有专门研究。 当然,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不会说国语了,交流不成问题,所以大概很多人觉得让他们多学一门方言也无所谓的,大抵和学一门艺术特长类似了。 但是语言这东西,不是一般的艺术特长,他是我们要用来思维的。
      不同语言之间的思维习惯是不一样的,儿童时期太多的语言交汇很容易让他们正常的智力发展受到影响。这个方面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是双语的,再加上一个上海话,如果父母不是一个地域的,那么还要再增加一种方言,恐怕这孩子够吃力的。
       想想我们学英语用了多少年时间?有多少人会说?我就不敢说会。从中学开始学了十二年半,因为那个时候小学是不学外语的,当然十二年半我不是全都在学英语,但时间是何其多啊。 我学了英语,即便说不了,也还有很多收获,起码很多资料我可以自由的翻阅。
      可是如果学一门方言呢?即便会说,还有口音呢。英语有点口音人家还会原谅,甚至不会说也无所谓,因为还可以有阅读这一项功用,可是如果学一门方言,口音不纯的话,大概只能招致笑弄。上海很多滑稽戏都是以口应不纯为题材的,嘲弄苏北口音不说,崇明的,浦东的,宁波的(不过宁波口音相对嘲弄的较少),哪个没有嘲弄过,甚至连自己最亲的母亲,苏州口音都会嘲弄起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在下的口音不算重,基本上还可以应付,所以一般不会招来非议,自认不在这些北嘲弄的行列。) 说起口音,回过头来让我们看看我们要保护的沪地吴语。 根据我的分析,目前大家所谓标准的上海话,是在以苏州话为基础上,融合了浦东、浙江(宁波、绍兴等)、江北等地方的语言才汇合而成的。
       在历史上,所谓正宗上海话,至少有过三次大变动。在明代是嘉兴话,清代以降让位给苏州话;上世纪初开埠后,占压倒多数的外籍人口进入上海,上海话进入一个高速变化时期,并随着城市地位的确立而提升,成了吴语系的“权威”方言之一;50年代以后,户口制度制止了大规模移民进入,上海话趋于稳定和封闭;直至近20年,上海话又进入了新的高速变化期,其变速,在吴语系各方言中遥遥领先。
      [人民网:上海:没人会说上海话?] 所以,我们要保护的是什么呢?是一种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成什么样的口音么? 其实再怎么辩解,所谓保护方言都是一种维护既有优越感的心理在作怪。这和当年维护血统纯真的因由是一样的。
       笔者本人说上海话的历史也就这些年,好在吴越方言本来就接近,所以便容易些。但是在刚到上海的时候,就发觉很多沪语里的词汇都是家乡语言中早已被废弃的老帮菜口音。比如“学堂”一词,询问价钱的“几钿”,再比如说“学生”的“活桑子”,都只有在爷爷奶奶辈的口音里偶尔会听到。
       可是有意思的事情是,曾经我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听到了一个词,叫做“瑕气”,一般都说“老”或者“交乖”,第二天居然听到好几个同事都改“老”“交乖”为“瑕气”。或许这也是一种回归。 其实笔者本人的家乡方言中,很多被故乡废弃的口音,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比如,说他不叫他,也不叫伊,而是叫“其”,说吃不叫吃,而叫“食”,类似词语不胜枚举,窃以为其古朴远胜沪语。当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乡音的偏爱。而其实我对沪语也是很喜欢的,尤其是小姑娘说的上海话,要纯正的,确实非常动人,快有快的巧,慢有慢的妙。
       故乡逐渐废弃,沪地向往回归。其实一切都是因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人们对自己固有的口音特征的信心不同而已。所以才会有那位杭州的政协委员说,省会城市的方言要保护,而其他地域的则可以忽略了。笑一笑之余,实在觉得浅薄,不驳其论也罢。 回到上海话,其实一切又何必太在意,上海一两千万人,有多少不会说上海话?至于像熊猫一样保护么? 。
      

    你***

    2005-12-29 20:41:04

  • 2005-12-29 20:40:15
  • 不知道,先给我100分先,第1个回答问题

    大***

    2005-12-29 20:40:1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其他社会话题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