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首页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3-21 22:25:44
      梅兰芳先生
        中国京剧是全面继承我国戏曲优秀传统的艺术,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但很久不为外国人所重视,在茶园式的戏馆里,几乎看不到外国人的踪迹。
        梅兰芳是第一个把中国戏剧带到外国去演出的艺术家,最早把中国戏剧介绍给世界剧坛的戏剧家,在促进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当时外宾到中国旅游,往往向外交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观光长城;二是浏览颐和园;三是访问梅兰芳。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他去世前,梅兰芳曾先后三次访日,一次访美,四次访苏,一次访朝,数次游历欧美亚各国,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带给了世界人民,使中国的民族瑰宝京剧跻入世界戏剧艺术之林。
      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并称为世办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一)生平    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
      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梨园世家。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会活动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为祖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二)苦读的幼年时代    梨园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 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京剧演员,兼擅青衣花旦,被列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京剧演员,可惜英年早逝。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即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长期给谭鑫培伴奏。
      自幼受到的艺术熏陶,为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开拓发展奠定了基础。    梅兰芳幼年的生活相当艰苦。他父母早逝,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8岁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这期间他除了学青衣戏外,还学花旦戏、武功、昆曲等。同时还看戏,用心比较、琢磨前辈艺术家们的艺术精华。
          除了演戏练功外,他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喜欢养鸽子、养花和书法绘画,而这些爱好对他提高表演艺术起了很大作用。幼年的梅兰芳眼睛微微近视,有时还迎风流泪,眼珠余转也不灵活,因此每当黄昏时分,他让鸽子翱翔空中,让自己的眼睛随着鸽子转动,认真锻炼眼力。
      久而久之,双眼灵活自如,透亮传神。    他认为京剧的服装色彩、化装、脸谱、舞台装置都和美术的密切关系,最好自己能画。1913年至1914年两次赴沪演出,他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下了忘年之交,于是开始了绘画生活。先请王梦白教画。后向陈师曾、姚茫父学习画佛像,向齐白石、汤定之学习画草虫、松梅等。
          梅兰芳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也为人称道。早在1920年,就拍摄了无声舞台纪录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三)博采众家,自建梅派    梅兰芳20岁时,已经是一位驰名京沪的京剧演员了。    1913年11月,梅兰芳第一次和王凤卿应邀去上海演出。
      上演了一二本《虹霓关》,开创了在同一剧目中一人演两个不同行当、不同扮相、不同演法的先例。“枪挑穆天王”轰动了大上海。    1914年秋冬,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增加了《贵妃醉酒》等剧目,历时45天,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曾以22万多张票,当选为“伶界大王”。
          两次赴沪演出,是梅兰芳一生在戏剧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他在艺坛上的地位明显得到巩固。    梅兰芳回到北京后,开始创作《一缕麻》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揭露官场黑暗的时装新戏,对推动京剧艺术的革新和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不久,他又尝试排演了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等,刻画了那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妇女形象,创造出新的妇女装束和扮相,丰富了京剧舞台服装。
      这些取材于文学的古装新戏,为观众喜闻乐见。    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梅兰芳编演了11出新戏,同时还整理和上演了许多传统戏,比如《宇宙锋》、《花木兰》、《考红》等。1921年,编写的《霸王别姬》,刻画了一个善良、有见识、富有感情而又坚贞不屈的的虞姬形象。
      此剧后来成为梅派保留剧目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他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后来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四)艺术使节    梅兰芳一生曾应邀出访10余次,他先后访问过日本、美国、苏联、英国、德国、意大利、埃及、印度、朝鲜等国。
      与许多艺术大师交流经验,并结下深厚的友谊。他是把京剧艺术介绍到国外的先驱者,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19年4、5月间,梅兰芳应邀赴日演出,这是中国京剧演员第一次出现在外国舞台上,受到热烈欢迎,日本剧评家高度评价了他的艺术造诣。
          1924年10月,他第二次率国赴日本演出,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还将《廉锦枫》和《虹霓关》中的“对枪”折成电影。从此声名远播世界许多国家。    同年,结识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北京开明戏院为其专演一场《洛神》。现在沿用下来的“川上之会”一场的布景,就是根据泰翁的意见设计的。
          1926年10月,瑞典王储夫妇(后来的古斯塔六世)访华,要求观赏梅剧,梅兰芳在家中为他们演出了《琴挑》和《霸王别姬》中“舞剑”一场,从此双方结下深厚友谊。1957年夏,国际舞蹈协会授予梅兰芳一枚荣誉章,表彰他在艺术上的精深造诣。    1929年12月,梅兰芳率团24人,赴美国演出,历时半年之久。
      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政府、各界人士,特别的文艺界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美国学术界也极为重视这次访问演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波摩拿学院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学位。一时间京剧艺术风靡了美国。美国电影界认为他的表演艺术对电影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将他演的《刺虎》一拍摄成有声电影新闻片,这是第一部中国戏曲的有声电影。
          1935年2月,苏联政府特派“北方号”专轮到上海迎接梅剧团访苏。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共演出8场,历时一个半月。在此期间,梅兰芳有幸结识了一批世界闻名的作家和戏剧家,如高尔基、小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还有正在苏联的英国作家肖伯纳、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及皮斯卡特尔。
          建国后,梅兰芳继续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促进文化交流的工作。    1952年12月,他出席了在维也纳如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回国途中,又经苏联莫斯科作短暂的访问和演出。    1952年春和1953年11月,两次率团赴朝鲜战场作慰问演出。
          1956年,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演出。    1957年,参加了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苏联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 (五)爱国志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阴谋筹建傀儡满洲国,曾多次派人请梅兰芳前去演戏,以示“庆祝”,他每次都严辞拒绝了。
          1932年,梅兰芳全家迁居上海。为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梅兰芳与叶恭绰等一起编演了《抗金兵》。他又把《易鞋记》改编为《生死恨》演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所屈服,毅然蓄须明志,8年不曾登台演出。
      由于长期停演,梅家经济陷入困境,他只好把北京的住宅卖掉。后来又靠卖画甚至典质度日。这段时间,他曾作“达摩面壁图”,上面题了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    1938年,梅兰芳蜇居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了。
      当时梅兰芳未及撤离。一天,日军侵港司令酒井派人强行将梅接去,当时梅兰芳蓄须已久,酒井惊讶地问他为何留须,他回答说:“我是唱旦角的,年岁大了,扮相、嗓子都不如以前,应该退出舞台了。”酒井无奈,终于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又有一次,在酒井举行的茶会上,许多新闻记者想把梅兰芳和酒井握手的镜头抢拍下来,用作宣传。
      梅都机智地避开了。以后,日军几次请梅兰芳唱一出京剧,他又以牙痛为由回绝了。    1942年秋,大汉奸褚民谊突然来访,提出请梅兰芳轮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圣战”一周年纪念。梅立芳立刻拒绝了。日伪见软的不行,就出面胁迫,勒令梅兰芳必须参加演出,否则军法从事。
      后来在朋友献计下,请医生打了一针预防伤寒病针,顿时使体温升高到40度以上,经日军军医检查确是“病重”,才算作罢。    1945年8月8日,抗占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梅兰芳高兴得当天就剃掉了唇髭。没出两个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重登舞台了。那时,他已经52岁了。
       。

    我***

    2006-03-21 22:25:44

其他答案

    2006-03-21 22:35:24
  •    成为美国洛杉矶市波摩拿学院文学博士
      长期以来,梅兰芳除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人,还始终不忘他背负的责任,那就是拯救濒于衰落的京剧、提升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不断地创新,赋予京剧新的内容,但他又从不丢弃传统,他很好地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看他的戏,人们看到的仍然是京剧,但却又是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京剧,他的艺术功绩有目共睹。   与他的前辈艺人只将眼光聚于梨园,只将精力放在自身的“玩意儿”上,而疏于关注梨园之外的世界懒于结交圈外朋友不同,梅兰芳是最早与知识分子结交的京剧演员。
      当然,社会对戏曲艺人的轻视、戏曲艺人卑微的社会地位是梨园界艺人之所以难以跳出小圈子的主要原因。梅兰芳以为,越是如此就越难摆脱处于社会底层的局面,追求平等是人的权利,而权利又不是天赋的,是需要自己去努力的。于是,他大胆跳出框框挣脱枷锁,主动结交方方面面人士。
      他以他谦逊的为人、温和含蓄的性格、不断创新的精神、大度而不计较的处事态度,日渐赢得友谊和尊重。但是尽管如此,有人在对他的称呼上仍然遵循旧例,如:“梅郎”、“小友”、“艺士”、“戏子”、“老板”等,听着实在不大顺耳。   在美国演出期间,梅兰芳从称呼上就感受到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不再随处都听到“梅郎”或“小友”之类的不雅称呼,取而代之的是“伟大的艺术家”、“罕见的风格大师”、“最杰出的演员”、“艺术使节”等等。他很渴望在自己的国度,也能受到如此尊重。   然而,当梅兰芳得知洛杉矶市波摩拿学院鉴于他的艺术成就,欲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学位时,他以其一贯的谦虚,说“实在不敢当”而婉言谢绝了。
      最早称呼梅兰芳“先生”的齐如山,却本能地认为这个机会有可能成为改变对戏曲演员不雅称呼的质的飞跃,因而他以此为理由再三劝说梅兰芳勇敢地接受。梅兰芳联想到与他交谊不错的樊樊山在赠给他诗文书画时也不愿称兄道弟,更不愿意称呼其“先生”,却又知道戏界忌讳“伶人”“小友”等称呼,权衡之后使用了“艺士”这么个有点怪异的称呼。
      这多少让梅兰芳有些不舒服,只是他的脾气不似谭鑫培、陈德霖暴烈。传说谭、陈二人曾经收到一幅书画,只因为上面有“小友”二字,便当场撕毁,以表明自己坚决不接受这样不恭敬的称呼。如此想来,加上齐如山又说“如今你有了博士衔,那么大家当然都称博士,既自然又大方”,梅兰芳终于有些心动了。
         其实,“博士”这个称呼虽然是授予梅兰芳个人的,但在梅兰芳看来,它更像是一种标志,标志着西方人士接受了中国京剧,标志着他个人已不仅是个京剧演员,而且已跻身于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同时,这也不但为自己、为京剧,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将给其他戏曲演员以自信,让他们明白,京剧演员一样能以自己高超的技艺赢得世界性的荣誉。
      如此,客观上也提升了京剧演员的社会地位。   这时,提议授予梅兰芳博士学位的波摩拿学院院长晏文士博士知道梅兰芳素来谦虚,又亲自来做工作,赞扬梅兰芳此行宣传了东方艺术,联络了美中人民之间的感情,沟通了世界文化,被授予“博士”荣衔是当之无愧的。
         于是,在美国的土地上,在波摩拿学院礼堂,在千余师生和来宾的见证下,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戴上了“博士帽”、穿上了“博士服”、披上了“博士带”,欣然从晏文士院长手中接过文学博士学位证书。数日后,他又到南加利佛尼亚大学,接受了由该校颁发的文学博士学位证书。
         美国驻华使节袭林·阿诺德早在1926年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赞扬梅兰芳,首先由于他那卓越的表演天才,其次由于他在提高中国戏剧和演员在社会上的地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去   梅兰芳在旧中国已经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梅派”艺术以“少而约、静而动”的特点开创了京剧艺术高峰。
      梅兰芳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解放后,又追随时代的潮流,捧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尊敬。   前苏联也是梅兰芳早年留有美好记忆的国度。他在北京寓所书桌上的一尊列宁塑像,是当年从莫斯科携回,陪伴了他30年。
      1957年是十月革命40周年,中国组织了劳动者友好代表团参加盛大纪念活动,梅兰芳也是团员之一。他到莫斯科后又引起了一番轰动,代表团应邀去大戏院观摩歌剧,当东道主介绍来宾报梅兰芳的名字时,剧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人呼喊起“梅兰芳”的名字。1957年夏天,瑞典舞蹈协会主席海格尔受国际舞蹈协会委托,专程来北京授予梅兰芳一枚荣誉奖章。
      他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十四人。从1960年起,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柳毅传》改编的《龙女牧羊》,他和剧作者先后认真交谈了十余次,并从剧情到表演都作了仔细的研究和设计。但从这年入冬起,梅兰芳就因长年劳累感到身体不适。来年六七月间,他终因难以撑持住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系突发性心脏病。
      8月8日,他病情突然加重,遽然去世。中国剧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这年他仅68岁。 。

    g***

    2006-03-21 22:35:2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