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东京审判是否公正

首页

东京审判是否公正

我认为东京审判是一场不公正的审判,就像现在由美国人所主导的“审萨”一样是一场闹剧,首先东京审判很多在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没有受到审判,最典型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就没有被送上法庭,其次是量刑过轻,28名甲级战犯只有7人被判绞刑,其余的分别被判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虽然我一向反对死刑,但我认为这些在中国屠杀了几千万人的杀人魔王应该统统送上绞刑架绞死,不知道各位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9-09 15:32:00
      你说得不错,我很赞同,就是说中国在这次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损失实在是太惨重了。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应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
      从财产损失方面看,据不完全统计,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约1000亿美元。《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第2卷,543页。还有其它方面,比如文物和文化教育方面,更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长达14年之久。
      中国人民为战胜日本法西斯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牺牲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查到以上资料,为了证明中国为这次战争付出了太多太多,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的,而最终所谓的审判居然只有七个甲级战犯被处以死刑,真是绝对的不公平啊。
      要知道,这些都是对中国人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啊,就是因为这些人,中国才蒙受了如此大的苦难。由此来看,东京审判当然、绝对不是一次公正的审判,起码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永远都会这样认为。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想要做到绝对公正,也许是一件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其中的因素太多了,我们没有处于那个年代,没有经历过那些事,也许是想不到的。
      无论如何,应该感谢为这次审判出过力的每一个中国人和各国友人,尤其是梅汝璈法官和向哲浚检察官。他们值得尊敬。

    神***

    2006-09-09 15:32:00

其他答案

    2006-09-20 17:33:16
  • 杀掉他们太便宜了,我觉得该让他们来中国,受我们的亿万人民的狠狠的斗——然后才准让他们死
    而日本的人民不能有异议,只能交由我们来斗他们

    玻***

    2006-09-20 17:33:16

  • 2006-09-20 01:23:47
  • 战争审判从来就没有公正地
    这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
    这已经违反了正常法院的审判原则了
    就是审判人(或组织)必需由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来做和与当事人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来担当
    所以你不要再去想东京审判的公正性了
    战争审判是胜利方的游戏,目的是表现胜利方的正义性.

    1***

    2006-09-20 01:23:47

  • 2006-09-19 10:54:23
  • 应当认为是公正的,毕竟那是大家一起作出的审判。但是,相对性还是要考虑的,特殊性也是不能避免的,那都可能会影响到公正性。只是,能够理性解决问题,已经是人类(包括不同观点、信仰、遭遇的人们)在一起集体体现意志的很大的成功,所能够体现的那一点点公正也是弥足珍贵的。

    季***

    2006-09-19 10:54:23

  • 2006-09-11 17:35:52
  • 公正的反义词是偏颇,如果说东京审判是公正的,那么说东京审判不公正的声音就是偏颇的声音,反之如果说东京审判有偏颇的话,那么说东京审判是公正的又成了偏颇的意见... 总之,没有公正和偏颇,这两个词是“利益”的左右手,就像黑与白是世界的两个面,不存在对于错,没有是与非,只有“利益”,有利益的就公正,没有利益的就是偏颇...利益又是什么?文明的必然产物,文明又是思想的必然产物,思想又是生物进化的必然......好了,知道东京审判是否公正了吧?哈哈......

    花***

    2006-09-11 17:35:52

  • 2006-09-10 21:32:29
  • 胜者王侯,败者寇!没有什么公正不公正的!
    问你一下,世界上有公正吗?

    c***

    2006-09-10 21:32:29

  • 2006-09-10 10:21:46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审判日本重要战犯的法庭。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约》和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的日本投降书,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授权盟国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布设置军事法庭的命令。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麦克阿瑟签署设立该法庭的命令,并颁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该宪章共分五章、十七条,对法庭的任务、组织、职权和审判程序等都有规定。法庭的地址设于东京前日本陆军省大厦会堂内,故又称“东京审判”。 审判团由中、美、英、苏、法、加、新、澳、荷兰、印度和菲律宾派出的法官(共十一人)组成,并由澳大利亚代表的法官威廉。
      韦伯出任审判长。美国律师季南任首席检控官,各被告由美国陆军部安排美籍义务律师各一人作辩护,亦可聘请日本法律界人士担任辩护律师。进行审讯时的用语为英语和日语。 审讯开始于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结束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共审讯日本甲级战犯二十八名,共开庭八百一十八次,出庭证人四一九名,书面证人七百七十九名,受理证据四千三百余页,记录共四万八千余页,判决书长达一千二百一十三页,判处绞刑者七人,无期徒刑者十六人,二十年有期徒刑和七年有期徒刑者各一人,在审讯期间死去者二人,因精神失常而获释者一人。
       。

    k***

    2006-09-10 10:21:46

  • 2006-09-09 23:56:51
  • 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公正 弱国无尊严

    h***

    2006-09-09 23:56:51

  • 2006-09-09 16:59:58
  • 应该把天皇和所有屠南京城的士兵杀掉

    小***

    2006-09-09 16:59:58

  • 2006-09-09 16:19:16
  • 我觉得有些战犯判的太轻了

    高***

    2006-09-09 16:19:16

  • 2006-09-09 15:46:19
  • 我也很痛恨日本人在我们中国犯下的罪行

    w***

    2006-09-09 15:46:19

  • 2006-09-09 14:07:43
  •     
     
     
    首 页 | 中日传播论坛 | 中日经贸 | 在华日企 | 日本之窗 | 日语学习 | 论坛BBS | 日本语版 
     
     
      
    第四章 日中关系的报道怎么读 
    高井洁司 著 奚众望 译 
     
     
    第一节 两国媒体加剧对立感情
      2001年夏天,日中关系由于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新的历史教科书》的认定,不断地发生动摇。
      新闻界满怀热情地宣传全球化,但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片面民族主义情绪的蔓延,给前途蒙上一层不安。特别是中国、韩国对日本的不信任和批判的扩大,再加上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前景不明,日本的自我倾向更加明显。  片面民族主义情绪发展的背景是: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不景气,国民心中沉淀着的某种闭塞感。
      而新闻界把这一件件事情都当作新闻报道了出去,酿成一种气氛,这就是构成问题的原因。日本媒体一付我行我素的态度,而中国媒体在批评参拜靖国神社时,也没想要顾及一下日本的现状,只是和以前一样,搬出全套警惕军国主义复活的理论。这样,使得双方感情对立的言论非常突出。
        中日之间的这个隔阂不是小泉首相参拜问题才开始的,而是自90年代以来,两国的关系就不断地磕磕碰碰,2001年的靖国神社问题是一个高峰。  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济方面的互补性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在政治方面,尽管东西方冷战结束了,两国仍对对方的大国化倾向抱有强烈的警惕。
      都担心对方的军备和扩张。受这种警戒心理和相互牵制作用的影响,使得参拜靖国神社等各个具体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即使怀有警戒心,但若能根据事实展开讨论,那也没多大问题;但是如果不按事实,或夸大事实,简单行事,就会起到煽动对立感情的作用。“批判——反驳——再批判——再反驳”没完没了,以至发展为不信任、厌恶感和对立。
        日中关系中还有个棘手的台湾问题。日本右翼暗中支持台独派,利用台湾问题,煽动日中之间的对立情绪,使问题更加复杂。本章从靖国神社问题入手,分析日中两国间存在的问题,考虑如何解读媒体关于中日关系的新闻报道。 参拜派强调“感情论”  无论是靖国神社问题,还是教科书问题,主事的一方都以感情论为挡箭牌。
      像东京知事石原慎太郎,把参拜靖国神社说成是“由情操根底决定的、某种国家民族的DNA”的外在表现,显示出一种不容批判、毋庸置疑的国家主义倾向。  小泉首相说:“对战死者衷心地表示敬意和感谢,想以个人的名义参拜。”但是,一国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可能不仅仅出于“慰籍战死者灵魂”这样一种心情吧?靖国神社在战前,起到了把年轻人送上战场的作用。
      如果说,今天日本的繁荣是建立在战死者献身基础上,那么还应该说明是建立在对军国主义真诚反省的基础之上,他们才死得不冤枉。参拜还要面对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原则、国际上诸多的反对呼声等,牵涉到诸多因素和方面。  教科书问题也同样如此。修改教科书的人说,原来的教科书贯彻了“损害日本人自豪感的自虐史观”。
      如果是主张自由主义史观,那么属于言论自由范畴,谁也不能否定。但是作为教科书,提交文部科学省去审定并当作教材使用,那么执笔者也好,文部省也好,当然要回答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批评。  具讽刺意味的是,政治上历来保守的人们想在教科书问题上制造新的潮流,利用日本国内舆论的自我倾向,诉诸“感情论”;而历来属于革新派的人们,对这种潮流则采取抵制态度,当起了“保守派”。
        但即便可以理解小泉首相追悼战死者的动机,新潮流派也不应该凭“感情论”行事,而应当站在过去和现状的事实基础之上,通过理性的讨论决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自1985年中曾根首相参拜以来,历任首相都回避了8月15日的正式参拜。这次既然恢复参拜,首相就有必要向国内外说明理由。
      教科书也同样,强调民族自尊是自由,天经地义。正因为如此,所以不允许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有时感情上是不想承认,但既然是事实,那么该承认就承认,该反省的反省才是。 第二节 围绕靖国神社众说纷纭  在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日本各大报观点对立鲜明。
      《读卖新闻》、《产经新闻》赞成,《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反对。  《读卖新闻》关于靖国神社的社论题目为《吵什么“公人”“私人”》,发表于7月27日,比其他报纸要晚得多。《朝日新闻》的社论题目是《总理,请读一下宪法》,发表于7月5日;《每日新闻》的社论《首相应该停止参拜》,发表于7月12日。
        读卖的社论,一看就知道是避免正面的论战,表示消极的赞成。对参拜问题,一边表示实际上的支持,一边说什么“将来也许应当建立没有宗教色彩的国立追悼设施”,讲的尽是些不痛不痒的内容。   读卖转入明确的赞成论是8月9日的社论《首相已经无法停止参拜》。
      这篇社论是在唐家璇外长和田中真纪之外相会谈,中国明确要求停止参拜后发表的。社论说:“如果现在停止参拜的话,就会在外国的压力下,把自民党总裁选举时高举的信条扭曲了。”以“外压论”为武器,诉诸越来越自我倾向的国内舆论。社论还说:“中国态度是不能容忍把A级战犯和其他战死者放在一起祭祀······但是认定A级战犯是在1979年4月的事,其后大平正芳、铃木善幸、中曾根康弘在85年8月前都参拜过······为什么现在参拜就和当时不一样,破坏友好的基础了呢?”   应该看到,80年代前,美国、中国、日本在亚洲针对苏联结成统一战线,日本对中国的态度比较在意,日中关系发展顺利,但现在的国际环境和当时已经不同了。
         而且,中国到85年才抗议参拜,是因为在此之前似乎没有注意到参拜的事实。《人民日报》在同年8月15日的版面上,称中曾根首相是“正式参拜”,好像首相是第一次“正式参拜”。但事实上,首相参拜从1951年吉田茂总理时代就开始了。如佐藤荣作曾参拜11次,田中角荣参拜5次。
      但他们的参拜日不是在8月15日,而是春秋的大祭。8月15日,对靖国神社来说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靖国神社的慰灵日为春秋的大祭和月祭(每月的1日、11日、21日)。   从1985年开始,由于中国的抗议,首相停止了正式参拜。现在,小泉首相恢复正式参拜,人家当然要问为什么。
      而《读卖新闻》社论斥之为“外压”。  在提前参拜的问题上,《读卖新闻》持反对态度,认为也是屈服“外压”,还说:“执政党内提出避开8月15日参拜的妥协方案。但是,中国的主张是,只要与A级战犯放在一起,参拜不管是不是8月15日都不能容忍。妥协方案只在国内通得过,但使问题更加复杂。
      ”   但是在小泉首相于13日提前参拜后,读卖14日的社论转为支持提前参拜,称之为“适宜的政治判断”。还说,在中国、韩国的反对及欧美的批评声中,综合性地考虑广泛的国家利益,提前参拜是“明智的政治判断”。这个论调和上一次宣扬“别屈服外力”、坚决主张8月15日参拜的社论相比,变化太大。
       石原知事用“民族DNA”封杀反对意见   石原知事在8月6日的《产经新闻》头版的《喂!日本》栏目中撰文,他说:“小泉首相明确承诺参拜靖国神社,对这个问题,国内外还在说三道四是不正常的。争论的焦点是A级战犯有没有资格接受同祭,由此引伸出东京审判的合法性问题。
      再次是信教和宪法的政教分离原则的兼容性问题。首先,东京审判是战胜国单方面进行的,他们指定的美国和加拿大的辩护律师在当时的辩论中,就对审判的正当性提出异议,被强行封杀了。过去,外界对战败国日本国的总理参拜靖国神社,不予理会并保持沉默,其理由也是不言自明的。
      ”   这是典型的石原特色的情感性的文章。但“不言自明”是指什么?是参拜的正当性不言自明呢?还是东京审判的不正当不言自明?如果指东京审判的不正当,那就是诡辩了。作为辩护律师,忠于职责,首先对审判的正当性提出疑问是正常的,但用辩护律师的意见来证明的审判不正当,就太成问题了。
         欧美各国决不是对参拜靖国神社不关心保持沉默,而是到了厌烦、无话可说的程度了。7月30日《每日新闻》社论就介绍说,美国的副国务卿阿密提基认为,难以接受日本政府不对过去问题负责的态度。  石原知事还说:“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内部的问题,不过是日本人在国家这一层次上进行自我确认的依据罢了。
      ”但是如果回顾一下历史,靖国神社才建了100多年,把它说是“自我确认的依据”未免太夸张。再说8月15日参拜,不是靖国神社的例行祭祀,而是一部分政治家出于政治目的的活动。所谓“感情论”,是把藏在日本人心中的、源于神道的“万物有灵论”搬出来,与靖国神社相重合罢了。
         他还说:“不管现在的人各自信奉什么宗教,神道的万物有灵论都来自决定其生活、情操基本特性的国家民族的DNA。如果你想否定这一点,那是个人的自由,但以自由为理由把自己所属的国家民族的本质完全否定就不对了。所以,你可以反对别人参拜,但是考虑到外国的立场而否定参拜的话,这就和朝自己唾口水一样。
      ”  石原的DNA论的背景,或许是想到了在森林中生活的绳文人吧?但日本人的祖先不仅仅是绳文人,日本人的遗传基因里也有弥生人和南方其他岛屿上移居过来的人的DNA,请别忘了这个多样性。退100步,即使承认我们日本人神道的“万物有灵论”,以总理大臣的身份在靖国神社这样特定的场所,选在8月15日参拜的话,有必要把意图说清楚。
        尽管小泉首相现在国内拥有较高的支持率,民众中认为对参拜靖国神“应持慎重态度”的占到65%(朝日新闻8月4日调查),对中国、韩国的批评认为“可以理解”的占55%,大大超过“不理解”(35%)的人。显然,参拜慎重论并不是考虑到中国和韩国批评的缘故。
        同样,国际大学校长胜田正太郎8月2日在《产经新闻》发表的《有识者的对论》中认为,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等问题的新动向,是要推翻惩罚A级战犯的东京审判,把它说成是“战胜国的复仇审判”。但是,依据旧金山和约,日本“接受东京审判的判决”已经是事实,“给南京和中国其他地方带来巨大灾难”也是事实。
      日中邦交正常化时,中国放弃赔偿要求权也是基于东京审判的前提。作为有度量的大国国民,应当考虑邻国国民的心情。以民族DNA为理由,封住别人批评的嘴巴,这决不是民主社会负责任的政治家所为。 宪法议论的分歧  在宪法和靖国神社关系的议论中,各报社的主张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依据的是同一个宪法,观点差距竟如此之大,实在很奇怪。每个报社居然还都拿出了支持自己主张的判例。  《朝日新闻》7月5日的题为《总理,请读一下宪法》的社论中写道,在战前,神道实际上被赋予了国教的地位。不断地强迫人民信仰,压制其他宗教,增加人民痛苦,结果使国家滑向深渊。
      现在的宪法,不仅保障了信教的自由,同时还规定国家不准和任何宗教结合,这是基于对过去的深刻反省。如果首相自己一个人,不事张扬、不为人知地到靖国神社去垂首默祷,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终战纪念日,在万众瞩目之下参拜,将造成什么后果呢?国家给予靖国神社这一宗教法人特别待遇,赋予比其他宗教法人更优越的地位,“靖国神社到底不一样”的影响就会扩散。
      其他阁僚、首脑、议员就会要求参拜天皇。  《产经新闻》8月1日的社论,引用判例得出和《朝日新闻》完全相反结论,否定了参拜违反宪法说。还说:“每年一月,历代首相都到伊势神宫参拜,原来社会党的村山富士前首相也参拜过伊势神宫,没有发生宪法问题。”  《读卖新闻》在8月9日说:“不管是公还是私,一切参拜都违反宪法的话,伊势神宫的参拜也是违法的。
      有人说,私人参拜符合宪法,公职参拜违反宪法。但是,1985年政府正式的见解是:只要采取适当的参拜形式,就是符合宪法的。难道还要改变政府的统一见解吗?” 第三节 应该避免简单化  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众多议论,有更多的方面牵扯在一起。在日中两国媒体学者、新闻界人士交换意见的场所——“网上日中交流研究会”上,留学日本的中国学者提出了如下问题: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在85年、96年成为争论的话题。
      那时的日本报纸上,都可以看到反对首相参拜的意见。今年各报纸反对参拜的社论相当醒目(《产经新闻》等少数报纸除外),在因特网上就小泉首相参拜进行的舆论调查发现,日本人中实际上有一半支持首相参拜(如最近每日新闻的调查)。有的则与85年中曾根首相参拜时的调查结果一样,反对的人只占三分之一。
      那么,日本人是从什么角度看首相的参拜的呢?   “其次,媒体的主张与读者的意见有很大的差距,这个现象怎么看?   “再次,我的个人感觉,日本人的战争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识是极其复杂的,其特点是对立的意见和想法同时存在(也许是潜在的)。如认为‘战争是不好的,但侵略亚洲属不得已’,‘支持首相参拜,也理解外国的谴责’等等。
      ”  在网上交换意见,参加讨论的人多,语句较短容易发生误解,所以我向提问的中国学者个人发了如下邮件:  “我不同意中国媒体所报道的参拜靖国神社就是复活军国主义的观点,(参拜)的原因很复杂。下面我把支持参拜的理由表现为“+”,把反对参拜的理由表现为“-”。
         讨论参拜问题,要综合地考虑到历史问题(-),考虑要不要悼念非战犯的战死者问题(+),还有一个规定信仰自由的宪法问题(-)。冷战体制崩溃后日本自己走上大国化道路(+),却反对中国的大国化(+),而两岸关系的紧张(+)又给国际形势带来影响。
      有人对东京审判是否公正持异议(+),政治家为竞选议员不能忽视战死者遗族的选票(+),日本人中还抱有罪人死后就成佛成仙的宗教观(+)。   “日本允许思想自由,民众中可以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战后,天皇制得以延续,除部分战犯外,过去的领导人也大都留了下来(对历史的总结不充分)。
      人民大众即使反对战争,但悼念战死者的心情很强烈。尤其是多数遗族支持参拜。而知识分子和左翼阵营从总结历史的立场出发,批判靖国神社所起的作用,反对参拜。   “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日本希望恢复自信,改变历史    结论,在国际社会中提高地位。         “东京审判把战争的责任仅仅归咎于军队和国家的一部分领导人,说起来也不是太公正(不是没有责任,而是给想改变历史的人以借口)。
           “由于(+)的理由在增加,舆论调查获得了相当多的支持率,对首相的参拜,在心理上给予支持。但是,报纸的社论,不能凭感情说话。有宪法在,还要考虑国际舆论。一国的首相无视历史的结论、过去的教训、国际社会的反应,坚持去参拜靖国神社,对这样的事情,没法支持。
      《朝日新闻》的调查就反映,60%的人主张‘参拜要慎重’。     “有人认为,欧美诸国对过去的殖民地统治没有作过丝毫反省,为什么光要日本反省?也有人认为,不能无视侵略给亚洲人民带来的痛苦。     “但是,新闻界从职业上讲,容易片面地投人所好,抓住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从人们感兴趣的角度去报道。
      写报道的人也好,读报道的人也好,如果不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很容易造成错误理解。更有甚者,故意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顾及他人的立场,只报道符合自己思想和要求的东西。这些报道与一部分政治家、学者不负责任的言行互相作用,弄不好会导致煽动国家、民族间对立情绪。
      当然,他们这些人也都对中国的大国化抱有警惕。”  引用稍微长了些。“反对参拜就是服于中国和韩国的压力”、“赞成参拜就是军国主义”的简单化思维模式,使得双方的感情更加对立。  如中国的大学生,在日本大使馆前举行抗议活动,高呼打倒日本军国主义。
      对此,日本国内许多反对参拜靖国神社的人们,也认为不能这么简单地和军国主义复活联系起来;而赞成参拜的人们则更加觉得不满,认为:“参拜已经避开了8月15日(够给面子了),怎么能允许如此干涉内政!”其实,日本大使馆前是小规模的学生游行,日本报纸根本不值得把它当作大新闻来报道。
        中国的报纸,在批判小泉首相参拜的同时,引用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话:“日本人缺乏罪恶感······日本如果对历史采取暧昧态度,亚洲各国就会担心日本重走军国主义的道路。”  其实,事情还有另一面。日本国内也有人强烈地反对参拜靖国神社,《新历史教科书》出版后也遭到强烈抵制,几乎没有被采用。
      马上把整个日本和军国主义联系,未免太简单化了。 避免尖锐对立的智慧  不顾国内外的批评,小泉首相提前参拜了靖国神社。在参拜时,发表了对过去侵略战争反省的谈话:“虚心地面对过去令我国悔恨的历史,向所有的战争牺牲者致以反省和哀悼。特别是我国对亚洲和邻近各国在历史上实行过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他们造成了无数的危害和痛苦。
      这些事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的心中间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这段谈话的基调与当年村山富市首相发表的政府统一见解相比,更加进了一步。另外,还进一步说明了提前参拜的立场:“如果在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导致国内外的人们怀疑我国排斥战争、拥护和平的话,那决不是我所希望的。
      为此,认真地面对国内外的现实,作为自己的决断,我将回避在终战纪念日进行参拜。”  既然声明措辞已经“虚心”到这个份上,那当初又何必表决心说什么“排除一切阻力参拜”呢?再者,如果在参拜之前,多少说明一下参拜的真实用意,中国和韩国也不至于骂得那么凶吧!  然而,对参拜的批判归批判,参拜时发表的对过去侵略战争反省的谈话多少有一点积极意义。
      中国的外交部副部长王毅,于参拜当日对日本驻中国的阿南大使说:“小泉首相不顾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近各国和国内的反对,参 拜了祭祀着A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国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怒······但我们也注意到了避开敏感的8月15日,谈话中也重新认识了侵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  在首相谈话的同时,福田官方长官就首相的参拜问题,发表了设立私人恳谈会的想法,旨在设立战死者的“国立墓地”。如果这个设想实现,也算是国内外对小泉首相参拜的批评产生了一点积极的效果。  顺便提一下,中国报纸的报道和评论,基本没有提到小泉首相的谈话。
      哪怕是稍稍浏览一下小泉首相的谈话,也可以了解首相的立场和石原知事之间是有区别的。遗憾的是这两者的立场被混同了。  现在,日中之间还有限制农作物对日出口等贸易方面的摩擦。可以说,两国的交流越深,矛盾当然就会越多,但日中两国的互补关系才是主流。
      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建立一个冷静处理矛盾的机制。而双方新闻界的报道,要尽量避免片面地报道对立的现象,使国民的感情进一步向对立的方向发展,而应该在推动双方国民相互理解方面多发挥作用。 。
      

    未***

    2006-09-09 14:07:43

  • 2006-09-09 13:25:37
  •   对待二战的问题上,日本国内出现许多翻案的言论。面对日本否认历史,逃避罪责的行为,中国需要改变观念,媒体需要理性对待,提供确凿可信的证据予以反驳,而不是占据道德的高地,进行道义上的口诛笔伐。近期上演的电影《东京审判》或可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东京审判》无法承受之重:对日本右翼说“不”… 《东京审判》,一部带有强烈民族色彩和浓厚政治话题的影片,其背后有着沉重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现实写照。该片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满足民族渴望的时代作品。影片将重点放在审判本身,通过对国际检查团与日本战犯及其律师团针锋相对的辩论的影视还原,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东京审判的合理与历史真相的不容否认。
      东京审判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记忆,是每个中国必须牢记的历史。 阅读全文 背景资料: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始,到1948年12月结束,历时两年之久,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主要战犯的审判。审判期间,在涉及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估计到审判的复杂,对于当时审判程序的陌生,也增加了对战犯进行制裁的难度。
      倪征(日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的参与者,披露了当时对日战犯审判的详细情况。 阅读全文 东京审判的里程碑意义 东京审判是对传统国际法原理的继承与发展,是确立现代国际法尤其是战争法基本原则的一次重要实践。东京审判是对日本侵略势力以及军国主义分子的一次重要清算和有力打击,是人类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的较量。
      在东京审判的过程中,既有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场景,也有富有戏剧色彩的闹剧,直到今日,仍有启迪意义。 阅读全文 胜利者如何审判 通过中方人员艰苦的搜集证据和当庭质证,东京审判取得了较为公正的结果,也照顾到了中国人的感情问题,但是,东京审判并没有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意思。
      在作者看来,审判不应是为了达到控诉方的要求,而是为着公正的实现。我们认为有的人该判而未判,未必不是因为没能提供充分证据。 阅读全文 日本人淡忘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旨在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罪行,伸张人类正义,呼吁世界和平。日本右翼政要公然否定东京审判,为二战战犯开脱罪行,他们认为:“由于顾忌中国,日本将甲级战犯处理成一个极其罪恶的存在,令人十分遗憾。
      这些战犯所谓的反和平、反人类罪,也全是占领军随心所欲地编造出来的,是战争胜利者单方面对败者的审判。战争是一种政治形态,是根据国际法进行的,日本的国内法是不承认有甲级战犯的。”他们的言行严重影响了日本民众对东京审判的认识。 阅读全文 东京审判中国无完整记录 当年材料内战全佚失 东京审判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在我国却没有一套完整的审判记录。
      据介绍,当年东京审判结束后,中国检查组曾经将所有材料装箱托运回国,但因当时国共内战,局势混乱,托运的资料遗失,只幸存个人收藏的部分内容。 阅读全文 想听听美国对日否定东京审判的看法 日本右翼政要认为东京审判是以美国为首的胜利国强加的标签,以此公然否认东京审判,为二战战犯开脱罪行。
      美国在加速对日战争的胜利中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主导了对日战犯的东京审判,在面对日本说“不”的时候,是否应该站出来讨个说法? 全文阅读 影片《东京审判》的主题搞错了! 东京审判的主题是什么?在作者看来,东京审判是胜利者对失败者彰显道德力量、文明、宽恕的审判。
      它传递了爱,怜悯和宽容,而不是仇恨。二战胜利者有权对失败者进行任何处置,但他们没有选择报复,而是以文明回应野蛮,以法律代替硝烟,这就是人类的胜利。作者希望我们能够健康、正常地去看待那段历史。 阅读全文 结语:东京审判已经过去60余年,在中日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
      历史不容遗忘。如何处理这些历史问题和中日关系,我们必须以谨慎的态度来对待。面对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事实的否认,我们应该拿出客观的历史证据予以反驳,媒体也应以客观的态度来报道此类事件的真实情况,避免因空洞的批评造成相反的结果。同时,国内也应加大对历史记录的保护和修正,让人们有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

    x***

    2006-09-09 13:25:37

  • 2006-09-09 13:22:15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审判日本重要战犯的法庭。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约》和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的日本投降书,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授权盟国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布设置军事法庭的命令。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麦克阿瑟签署设立该法庭的命令,并颁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该宪章共分五章、十七条,对法庭的任务、组织、职权和审判程序等都有规定。法庭的地址设于东京前日本陆军省大厦会堂内,故又称“东京审判”。 审判团由中、美、英、苏、法、加、新、澳、荷兰、印度和菲律宾派出的法官(共十一人)组成,并由澳大利亚代表的法官威廉。
      韦伯出任审判长。美国律师季南任首席检控官,各被告由美国陆军部安排美籍义务律师各一人作辩护,亦可聘请日本法律界人士担任辩护律师。进行审讯时的用语为英语和日语。
       审讯开始于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结束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共审讯日本甲级战犯二十八名,共开庭八百一十八次,出庭证人四一九名,书面证人七百七十九名,受理证据四千三百余页,记录共四万八千余页,判决书长达一千二百一十三页,判处绞刑者七人,无期徒刑者十六人,二十年有期徒刑和七年有期徒刑者各一人,在审讯期间死去者二人,因精神失常而获释者一人。

    谢***

    2006-09-09 13:22:15

  • 2006-09-09 12:38:53
  • 我也很痛恨日本人在我们中国犯下的罪行,但有时把一个人关起来让他永远见不了天日的时光让他更惨

    汉***

    2006-09-09 12:38: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