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卜算子"!!!

首页

关于"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
谁有这首词的资料.?
作者,解释.!!! 诗意.!!!!!
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1-07 13:31:06
      这是宋代李之仪的词,我也很喜欢:)
    去给你查查资料看
    ————————————————————
    李之仪简介:
       李之仪(?~1117) 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哲宗元□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就卜居其地。 李之仪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
      他很注意词的特点,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象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跋吴思道小词》)。他的佳作也确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前人多将他与这几人并提。但实际上他的创作成就比起秦观等人有所不及。
      清人冯煦评论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较为中肯的。 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亦能诗,这两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苏轼称赞。有《姑溪居士前集》50卷,南宋吴芾守当涂时所编。又《后集》20卷,不知编者,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著录,则亦出宋人之手。
      今二集俱存。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其词另行,《直斋书录解题》录《姑溪词》1卷,有吴氏石莲庵《山左人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 诗意评解: 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
      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借水寄情,始于建安诗人的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但唐宋文人诗词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却更为娴熟、精到与丰富,而此词则又是其中的独出机杼、尤耐寻味者。
       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
      “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 “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这是反用《汉乐府·上邪》中的“江水为竭”之意。
      同时,为求变化生新,作者还采用设问句式,使语感得以强化,令人如闻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时的心灵颤音。“只愿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期望——期望他象自已一样心无旁属,守情不移。“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别无所求,但求两情天长地久也透露出其内心唯恐对方负心的隐忧。
      虽属直抒胸臆之笔,却亦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全词托为女子声口,发为民歌风调,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毛晋《姑溪词跋》推许作者“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并称赞此词“真是古乐府俊语矣”,堪称中的之论。 以上资料来自 ———————————————————————— 赏析: 东坡有’’好风如水’’的俊句,这阕词便如水面清风,带着一种纯净的难以描摹的希祈和痴情拂面而来。
      思念是如此之深,却不带怨意,已被日日流淌的江水带走所有尘埃。沉在水底心底的,依然是满腔的深情,斗转星移,直至江水枯竭时也不曾改变。 以上资料来自 ———————————————————— 东方女性情感的深层展示 ——李之仪《卜算子》赏析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不负相思意。 这首《卜算子》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代表作。
      品赏这首词,或能对古人爱情、友情——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发散方式,有深一层的理解。 这首词看似明朗如话,实则包蕴甚深,表现了一个相思女子怀念郎君的深挚缅邈、缠绕无尽的心理情态。“我”和“君”也许是青梅竹马时的一对情侣,也许是江边劳作时多情的女子碰上如意的郎君。
      此时分别日久,身居长江头尾,于是,女子把“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相思心理一语道出,这种久盼而久不见,愈想愈在眼前铭心刻骨的心理折磨上升为焦灼与渴盼,其中还有隐隐的担忧,然此多种情感虽复杂,但表面却来得极平静,整个情感基调浓烈真挚,但语言却淡泊自然,这种内心灼热,外在含蓄的情感发散方式,积淀着传统东方女性美的意韵。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平允中和”的美学风格。 下阕,作者又深化了相思女的心声,用比兴手法传达出她的坚定信念“长江几时流尽,相思”恨“何时终止!在这里,“情”积久而成“恨”,但这不是“负情恨”而是“痴情恨”。尾词二句,表达了对郎君的期望,虽不免有几丝隐隐担忧,但更看出女子心如磐石,情如江水,矢志不移的忠贞信念。
       相思女子心理,实难描摹,而中国古代传统女子心理情态,尤以为最。但作者却成功地刻画了这一心理及情感发散方式。作者在这首词中力求用语浅淡而自然,含蓄隽永,表现了相思女子的情感虽然坚贞执诚,但却婉曲柔敦,用语极淡,形成语愈淡则情愈浓,淡中寓深,水中蓄火的效果。
      这首词构思巧妙,全篇围绕“长江水”这一特定景物联想生发,又句句扣住“相思情”,把“长江水”和“相思情”非常自然地巧妙地融会在了一起。 作者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
      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以上资料来自: 就贴这么多吧,你自己也慢慢品味吧 ~。

    素***

    2006-11-07 13:31:06

其他答案

    2006-11-13 16:24:52
  • 这么多资料,我也来学习!

    沈***

    2006-11-13 16:24:52

  • 2006-11-07 15:28:49
  •   卜算子①  
    我住长江头,②  
    君住长江尾。③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④  
    【作者】  
     1038-1117,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地棣(今属山东)人。
      宋神宗朝进士  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后迁枢密院编修官。徽宗初年以文章获罪,编管太平州。  官终朝议大夫。词以小令见长,有《姑溪词》。 【注释】  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长江头:指长江上游。 ③长江尾:指长江下游。 ④“只愿”二句:用顾  ?椤端咧郧椤贰盎晃倚模阈模贾嘁渖睢贝室狻6ǎ捍手械某淖帧T诖使娑ǖ淖质馐实钡卦鎏硪欢惶丶淖执剩愿玫乇砬榇镆猓街淖?亦称“添声” 【品评】   借水寄情,始于建安诗人的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但唐宋文人诗词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却更为娴熟、精到与丰富,而此词则又是其中的独出机杼、尤耐寻味者。
      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  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
      “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这是反用  《汉乐府·上邪》中的“江水为竭”之意。
      同时,为求变化生新,作者还采用设问句式,使语感得以强化,令人如闻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时的心灵颤音。“只愿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期望——期望他象自已一样心无旁属,守情不移。“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别无所求,但求两情天长地久 ,也透露出其内心唯恐对方负心的隐忧。
      虽属直抒胸臆之笔,却亦有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全词托为女子声口,发为民歌风调,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毛晋《姑溪词跋》推许作者“长于淡语、景语、情语”  并称赞此词“真是古乐府俊语矣”,堪称中的之论。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1。长江头:指上游四川一带。 2。已:止。 [评析] 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民之切。
      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日日,犹如流水滔滔水绝,表现了思恋之久。未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虚的心灵与实的事物合二为一。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关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
      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但质朴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全词如一首情意绵绵的恋歌以长江之水起兴,抒恋情,构思新颖,比喻巧妙,明白如话,深得民歌神韵,在民间流传甚广。
       【后注】李之仪,表字端叔。沧州无棣人。等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议大夫。
      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宋史》卷三百四十四李之纯传附)  年八十而卒。(挥尘后录卷六) 自作有《姑溪词》,在汲古阁刊宋六十家词内。 。

    蓝***

    2006-11-07 15:28:4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