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在古代诗词中承前省和探后省是怎么回事?

首页

在古代诗词中承前省和探后省是怎么回事?

在古代诗词中承前省和探后省是怎么回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8-15 23:03:47
      在古代诗词中,很注意前后句的关系,省略的字词或在前句出现,或在后句出现。前者情况的省略,为承前省;后者情况的省略,为探后省。1。 承前省的,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烧不尽”的宾语“草”,“吹”的宾语、“又生”的主语“草”,都承前省略掉了。
      2。 探后省的,如《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 月蟋蟀入我床下。” “七月”、“八月”、“九月”的后面,都省略了“蟋蟀”。在诗词中,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各种各样,例如省略定语、中心语、省略连词、省略地名和人名等,这里就不——阐述。
      
      应当指出,所谓省略句, 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诗歌的。诗的语言本来就像一幅幅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写诗不能仅仅拘泥于常规句式。应当指出,所谓省略句,只是后人从语法上去分析的,并非作者有意识造成的。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诗词的语言短小精练,但不能机械地仅从语法 结构上去理解诗的语言。

    杨***

    2017-08-15 23:03: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