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对待中小学生消费的攀比问题?

首页 孩子攀比心理怎么办

如何对待中小学生消费的攀比问题?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12 13:34:17
      你好!
    典型的例子
    (1)盲目的娱乐消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平均有6.5%的零用钱用在了玩上。放学后偶尔或经常去玩的人数各年龄都有一定比例。这对于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来说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据了解,由于缺乏引导,中小学生的娱乐消费存在一定盲目性,部分学生主要将钱用在了台球社、电子游艺厅和卡拉OK厅等不太适合的场所,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贻误了学业和前途。
       (2)超常的人情消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4.5%的零用钱用在了同学朋友间的人情消费上。但就教师和家长的实际反映来看,比例甚至更多。他们说,现在的孩子们之间的人情消费风很重,主要是相互间过生日办party、送礼物甚至摆宴席,而且愈演愈烈火。
      据了解一中学生过生日在大洒店请客,一顿饭就吃掉1000多元,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了。此外,中小学生的吃穿用等日常消费方面,也普遍存在高消费、讲名牌的攀比心理…… 影响中小学生形成不良金钱心理的原因 在慨叹当今校园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负面金钱观念及心理之余,我们并不难找到其中的一些外在原因: 其一,商品大潮冲击下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浊流也以各种方式冲击并污染着涉世未深的校园内的青少年学生,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了侵蚀。 其二,溺爱放纵等家庭教育的失误。据了解99%的中小学生都有零用钱。而其中97%来自父母。此外,日益看涨的“压岁钱”也是学生重要的来钱渠道之一。
      如某学生最多得到父母给的零用钱是100美元,春节压岁钱是10万人民币。许多学生回答“无论什么时候要钱,父母都很痛快”。许多家长溺爱孩子,只管给钱,不管孩子如何花钱,甚至经常用赏钱强化孩子的学习等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孩子们不良的金钱意识和价值观念。
       其三,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当前许多中小学校在繁重的升学或及格率的压力之下,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对品德教育重视不够,至于学生如何花钱更是少有问津,有近53%的教师对学生乱花钱不批评或根本不管,此外,一些学校或教师甚至还采用罚款或乱收费的方式,都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
      实践证明,不正确的金钱观念、金钱心理不仅对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有消极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全面成长,为此,必须通过多方面努力对其加以教育和引导。 努力对青少年学生的金钱心理加以教育或引导 (一)净化社会大环境,为青少年学生开拓健康的消费领域和形式,如何多增设适合中小学生健康消费的场所,如小书社等等。
       (二)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培养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意识。 (三)教师和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消费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鼓励学生养成不攀比消费而只比学习和进步的良好风气,或引导学生自觉参加救助失学儿童、为社会做点贡献的有益的活动中去。
       (四)要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教师应获得家长的支持,使家长改变只管给钱、不管花钱的做法,与学校一起全面关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变化,以便及时做好教育工作。此外,教师和家长还应身体力行、以自己正确的金钱观念去影响学生和孩子,做他们的楷模,而不要通过自己将社会上的污浊之气带给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收到效果。
       。

    霞***

    2006-12-12 13:34:17

其他答案

    2006-12-13 19:08:56
  •   中小学生的消费问题,是家长、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消费,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有一组文章,供家长、教师阅读,同时也希望广大家长、教师对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消费问题在本网“家长学校”栏目中发表文章,也可在“家长论坛”栏目阐述自己的观点。
       中学教师杨立新认为:少年高消费同样属于学校教育的范围。现在有好多家长是在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过度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这种过度容易发生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因为只要对孩子教育发展有好处,似乎谁也不能来半点“抠门”,同时,我们不应该苛求每一位家长的教育水平都能如专家一般,但有利于孩子成长,恐怕是每一位家长都孜孜追求的愿望。
      高消费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不利,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家长必须在消费观上掌握好度。学校也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加强孩子的品德、意志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勤俭节约是光荣,创造财富是光荣。进而在学会量力消费、科学消费的基础上,激发出创造财富的欲望。
         中国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理事程玉义认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孩子高消费的问题上,一是往什么地方消费、也就是适当与否,二是应该如何掌握消费的程度;三是消费的目标指向,即看这种消费可能取得的效果,对孩子的消费,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满足过程,你可能满足了今天,却满足不了明天。
      前印度总理尼赫鲁早就下过结论:不给孩子留下任何财产。因为如果孩子有出息,他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产;如果孩子没有出息,再多的财产也不够他挥霍。因此,对待孩子的消费程度,比较好的做法是采取部分满足法或不充分满足法,让孩子心理上感觉到,每一件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但又都是可以得到的,那就是看这种消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家庭财力,当合理的消费心态形成之后,孩子不仅能够理解消费过程,正确对待“攀比”之风,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消费转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带来潜力的充分发挥和智力的充分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天下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把孩子培养成新世纪需要的人才,父母责任重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每个为人父母者,应当从唐初政治家魏徵的这一名言中获取启迪,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教育孩子,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甘肃某报记者新华先生认为:节俭的孩子品行好。孩子的高消费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应该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当务之急,蔺某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给他算了一笔消费账,其中包括学杂费、校服费、买衣服文具等开销,把他一年能花的钱按预算存到银行,给他单独开户,实行消费包干,需要钱时由父母代取,既培养了他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又培养了他理财的能力;王某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父母教育他在学校不能和同学比吃比穿,而要比勤奋好学、比思想品德,平常很少给他买新衣服,亲友们送的旧衣服他也不嫌弃,他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尖子,还被评为“十佳少年”;郭某的爷爷奶奶在乡下,每年学校放寒暑假后,父母都让他回到乡下,既帮爷爷奶奶干农活,又让他了解农村的生活情况,看看农民是怎样挣钱和花钱的,对他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

    ∑***

    2006-12-13 19:08: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校园生活 相关知识

  • 烦恼
  • 心理咨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