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类比和比喻的区别?

首页

类比和比喻的区别?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27 15:59:49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
    请看以下两例。
    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
      (郑振铎《海燕》) ②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 以上两例,一为比喻,一为类比。就其结构形式而言,均由主客体两部分构成,且常有“如”与“犹”之类联结词,这是他们在表现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因而又是极难区分之处。
      面对这类语言现象,倘要论及孰为比喻,孰为类比,如果单以结构形态为据,恐怕很难辨得清。但是,若能透过现象寻其本质,却也不难找到区分的方法。 从例①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设喻,借以描纱飘浮着“几件薄纱似的轻云”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形象地勾勒出淡雅秀丽的夏日海空气象。
      用作本体的天空属自然范畴,用作喻体的女郎属人类范畴,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然而在形态上却有着相似的特点:蓝色的主体上衬着白色透出艳丽迷人的魅力。例②将“人病见鬼”与“伯马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由于神志高度凝聚,进人迷离恍惚的境界,出神入化,形成错觉;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忧愁恐惧,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当属同类,既然“伯乐、疱丁所见非马与牛”,所以“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两相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熠熠光辉。
       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例①与例②结构相似,手法不同,例①是比喻,例②是类比,例①中用作本体的天空和用作喻体的女郎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点,故得以构成比喻关系。例②中用作本体的“人病见鬼”,与用作类体的“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是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幻觉乃其共同特点,因而形成类比关系。
       由此看来,用作本体和喻体的两事物,非同质同类,是形成比喻的前提;有相似点,是形成比喻的关键。用作本体和类体的两事物,同质或同类,是形成类比的前提,有相同或相似点,是形成类比的关键,这是比喻和类比的分水岭。 构成比喻的两事物,之所以必须是非同质同类,其原因在于同质或同类事物之间,只存在对比或类比的关系。
      如: ③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轼《古钟山记》) 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③是同类事物形成的对比,例④是同质事物形成的类比。 用作类比的两事物,之所以必须同质或同类,因为“类”者,属性同也。
      只有属性相同的事物,才有构成类比的可能和价值。如: ⑤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当然是荒谬的,例⑤中以此与“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神色”相类比,描述了杨二嫂对“我”的愤慨和蔑视。
       比喻和类比的形成,都是以比较为基础的,通过主、客体的比较,显示出两种事物的相似或相同点来,这是二者得以形成的前提。尽管如此,比喻和类比毕竟不能混为一谈。作为人们透视和反映世界的手段,比喻属于修辞范畴,类比属于逻辑范畴。比喻在“喻”,以彼喻此,显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或神似;类比侧重“类”,以彼类此,显示本体与类体之间的神似或质同。
      比喻重在形象化描述,以生动形象的喻体映衬本体,给人以美的愉悦;类比侧重相类性推理,以鲜明生动的类体去证明本体,给人以灵活的启迪。 比喻和类比,本质不同,形式多变,用途各有千秋。由于比喻具备生动形象的特点,因而常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说明或议论说理中,比喻也常大显神通。 ⑥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缯,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荔枝图序》) 例⑥运用的比喻说明事物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分别以帷盖。
      红缯,冰雪为喻,依次说明了荔枝的树形和果实等方面的特色,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⑦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 例⑦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阐述事理,构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类比主要用于说明和论证。类比用于议论说理,不仅能使道理鲜明、形象,而巨能增强语言的逻辑论辩力。例如: ⑧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楚整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例⑧中,晏子以橘的生态变异与人的习性的变化相类比,阅述了只要环境改变,物性就会改变的道理,既回敬了楚王,又不失体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总之,比喻和类比,各具特色,尽展所长。 。

    勤***

    2007-05-27 15:59:4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