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中“悲 歌击筑”用的是谁的典故?

首页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中“悲 歌击筑”用的是谁的典故?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中“悲 歌击筑”用的是谁的典故?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5-06 10:58:27
  •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的恩惠,入秦刺杀秦 王。太子丹送荆柯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去兮不复还”。后以“悲歌击筑”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题解】《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原词为:“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秋波媚》,词牌名,双片四十八字。陆游抗金的壮志,在四十五岁之前得不到施展四十八岁时,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过了 9个月的军旅生活。南郑是当时的抗金前线,高兴亭在南郑内城,陆游登高远望沦陷的长安时,写下了这首词抒怀。
    【答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汪***

    2016-05-06 10:58:2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