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代的各个时辰分别是现在的几点钟?

首页

古代的各个时辰分别是现在的几点钟?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21 17:18:49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B***

    2018-02-21 17:18:49

其他答案

    2018-02-21 09:18:49
  •   我国古代的“十二时”
    (一)夜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一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
      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
      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二)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②《诗经·齐风》篇名。③乐府《相和歌》曲名。
      ④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时一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
      《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
      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三)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时—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四)日出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
      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时一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
      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五)食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时—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
      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P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 ^^(六)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时—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D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
      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i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
      ’”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七)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时一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
      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八)日?i “?i”,《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i”,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时—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i,为稷。
      ”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i皆会。”“日?i”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九)晡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时—17时。
      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晡”( 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
      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古人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十)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时—19时。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十一)黄昏 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时一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
      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十二)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时—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L雀东南飞》有“????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
      ”了解了“人定”的时间概念,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王充《论衡》卷23《时篇》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十二支名与十二时名已配合运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十二时》歌。
      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大量地保存了这类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辞总编》。 ^^附:十二时的各个时辰的部分别称 夜半: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宵分 鸡鸣:荒鸡 平旦: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日出:日上 日生 日始 日?? 旭日 破晓 食时:早食 宴食 蚤食 隅中:日禺 禺中 日禺 日中: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日?i: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晡时:馎时 日馎 日稷 日夕 夕食 日入: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B 日晦 傍晚 黄昏: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 日堕 日曛 曛黄 人定:定昏 夤夜 ①据顾炎武《日知录》卷20“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一则考证,在先秦、西汉时,用十二名与地支配合来记十二时,还没有确定出一个系统,使用上比较紊乱。
       转自:中华诗词 。

    梅***

    2018-02-21 09:18:4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