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意识的定义是什么?

首页

意识的定义是什么?

意识和思想有什么不同?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07-14 08:42:51
        意识一词,在哲学、心理学、医学等不同范畴内,具有不同的含义。“意识”这个词似乎在不同学科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意识,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哲学上定义为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尤其以马克思对其的定义更为人们所熟知。意识是队物质的反映,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
        关于意识的定义和概念,一定要将其与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区分清楚。
        思想,则是一种理性的、观念性的认识,或者是一种理论体系。它更多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的。
        与意识相比,思想是更为高层次的、间接的、有层次甚至成体系的意识。

    东***

    2010-07-14 08:42:51

其他答案

    2010-07-14 08:37:47
  •   意识 
    定义:意识,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关于意识的定义和概念,一定要将其与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区分清楚。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哲学上定义为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   
    基本解释:      
    1。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2。 觉察;发现   她不高兴啦,我并没意识到    详细解释:1。 识见。汉 王充 《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祖 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 高祖 是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怪大佳,其意识在绮罗人上。”   2。 指先入之见。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子之所陈,心存意识,或欲周知,何从皆得?”   3。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 韩北屏 《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大多数的酋长总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意识,特别是那些偏僻的边远的地方。”   4。 觉察;感觉。   阿英 《夜》:“她意识着这一定又是敌人在扫射自己的同志。
      ” 茅盾 《喜剧》一:“连同乡会也是委员制了么?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   5。 谓自觉抱有某种目的。   冰心 《超人》:“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五:“不过他咽住了,他怕 子彬 多心,以为他是有意识讥讽他。
      ”   6。 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   南朝 梁武帝 《?芬蹈承颉罚骸俺硕希馐渡悦鳎谕饩椋帘憬馕颉!?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性上》:“意根之动,谓之意识。”意识Consiousness   意识是心理学上的用语。
         意识,它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究竟什么是意识,不仅它本身是一个一时难于说清楚的复杂问题,而且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
      心理学研究意识问题与哲学研究意识问题有一致之处,但又有所区别。从一致处来说:二者研究的都是意识问题,而且科学心理学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从区别来说: 哲学研究的是作为名词使用的“意识”,即与“物质”相对立的意识,是总体研究人的意识,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指个人意识,也指社会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意识”,即指“意识到”的活动、认识活动,是较为具体地研究人的个体意识,研究它的实质、发生和发展、结构和功能等,虽然在心理学的一些学科(例如社会心理学)中也不免会较多地涉及社会意识问题,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毕竟是个体意识。
       因此,在心理学中,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笔者曾撰文(《意识问题杂谈》,载《心理学探新》,1982年第4期)谈到: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人类以共同劳动等实践   活动为基础结成的社会中同语言一起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它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它不仅是   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
      这后一句话反映了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必然联系性。1992年,笔者在《论消费者的意识》(该长篇论文提交湖北省心理学会学术年会交流,后经删节为《消费者的意识与消费类型》一文,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3年第3期)一文中再次写到意识:“从广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哲学中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意识’是精神的东西,所以,‘意识’与‘心理’是相通的,但二者内涵不完全相同”;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   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所谓‘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心理学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认识形式,是一 种反映形式。
      ……在医学上,意识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医学上,意识是指病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清晰程度和清晰范围”。因此,“‘意识’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包括对环境和人自身的识别能力以及其清晰的程度。正常人在清醒的时候,意识是明晰的,神志清楚,能正确地识别和理解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以及自己的经济收入和消费状况,能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包括周围他人   消费情况对自己的影响作用)作出相应的、合适的、有目的的、能动的反映和反应。
      ”   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有意识。 意识与生命本质息息相关   生命的本质,在于它与非生物的区别。截至目前的科学研究,生命与非生物的区别是:生命体能够通过自身的物理感知系统感知自身的存在,并可以根据自身的感知做出对外界环境的种种反应和行为。
      也就是说生命体(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生存。   同时,生命的另一显著特征还在于“繁衍”,几乎没有生命体不能进行繁衍的。因此,生命的本质,在于它的“意识”。这种生命意识,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意识。拥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才能与其它物质世界区分开来——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真菌、病毒或者其它。
      人的意识,因为其物理感知系统的特殊性,使其有能力掌握语言和文字。这就意味人们的经验和科学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得到传承,并积累到社会意识中去。在这样的积累之下,人类的科学进步日益发达,从而使人的意识极大程度地领先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体——我们通常把人类特有的意识称之为:思想。
      从反面来说,意识的运作机制,与电脑的程序基本类似,但是电脑程序或者人工智能,却永不能达到人类思想的高度。唯一的原因,就是人工智能不具有生物的本质——自我意识,从而不可能真正替代人类的智慧。 心理学对意识的定义与研究   心理学界对意识(consciousness)的理解分为广义的意识概念和狭义的意识概念两种。
      广义的意识概念表现了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一种特殊的学术现象,而心理学论述中对意识的论述则主要是指狭义的意识概念。   广义的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与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或者说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按照狭义的意识在行为中的倾向可分为对外的外在意识和对内的内在意向两种。外在意识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大脑对外界事物觉察的清醒程度和反应灵敏程度,人们在睡眠时外在意识水平最低,在注意力高度凝聚时外在意识水平最高。
         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通过内省和外在表现,可以区别出意识的清晰性的程度。
      通常意识清晰度最高的状态称为注意,相当于意识的注视点或意识点。意识的注视点周围,被同时意识到的领域,称为意识野。注意力或说是意识点愈集中,则意识点周围意识野的清晰度将愈降低。意识障碍,可区别为意识野狭窄、意识混浊、朦胧状态。意识混浊又可根据清晰度障碍和轻度不同而区别为嗜眠(sopor)、昏睡(coma)。
      所谓朦胧状态是意识内容的变化。从生物学角度看来,在机体生存的适应活动中,由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主观性这一侧面,可称为意识。脑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中枢有节律的活动结果,而意识丧失是觉醒机制出现障碍所致。 关于与保持意识有很大关系的脑部位的学说中,有的着重于大脑皮质,有的认为与丘脑的弥散性投射系统关系密切(H.H.Jasper),有的认为在间脑、中脑的中央部有以丘脑为中心的中央脑系(R.Penfield),有的认为与网状结构上行性激活系统有关(H.W.Magoun),有的认为与丘脑下部的激活系统有关(E.Gellhorn)等。
      意识的研究从大脑开始 。

    高***

    2010-07-14 08:37: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