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急求语文的一些概念

首页

急求语文的一些概念

我需要一些语文修辞手法的概念、作用,以及文言文中关于虚词及实词的语法,最好用word文档,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7-23 09:21:43
      (一)比喻: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法。能在积极调动人们的相似联想的基础之上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可以展示人物的外貌,也可以表明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比喻构成一般有三个部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分为三类。   1。明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似关系,比喻词常用“象”、“好像”、“如”、“仿佛”、“似”等。例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   2。
      暗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同的关系。比喻词常用“是”、“成为”“变为”、“等于”等。例如:“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了。”   3。借喻   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这句话里,本体没出现,“厚障壁”是喻体。   (二)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和事。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句话里用“圆规”代杨二嫂。
         2。用专名代通名。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句话里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3。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句话里用“万里长城”代繁重的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4。用个别事物代一般事物。例如:“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这句话是用“希腊”代一切外国的东西。 借代与借喻不同,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运用,其目的在于突出本体事物,使它由于换了一个动听的名称而形象显得具体鲜明,因此,借代是语言上的艺术换名。
         (三)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比拟可分为两类。   1。拟人:  即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即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比拟与比喻不同: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
      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喻中喻体是都要出现,比拟中拟体是不出现的。   (四)夸张:   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三类。   1。
      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绿油油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对偶可分为三类。
         1。正对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
      串对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与排比不同:对偶只有一对,排比至少三个;对偶的语句字数要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相等。   对偶与对比也不同;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例如:“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七)设句  即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即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是无疑而问,问而不答,语气更肯定、更强烈。例如:“凭着崇高的理相、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九)反语  即用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方式把意思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是曲折达意,语含讥讽。
      例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十)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双关可分为二类: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语音,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晴雨的“晴”暗指爱情的“情”。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语义,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例如:“……高健:‘多谢特派员的器,为了我们的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里的高健是我方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人员,他所说“为了我们的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是语义双关。
      指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的感情。”   (十一)反复  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是突出强调,综合前后文,沟通语脉,有化长句为短语。反复可分为二类:   1。连续反复  例如:“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2。
      间隔反复  例如:“……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二、例题分析  1。样题—2题,(指GCT—ME2003年样题)。   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字了水花的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的说理更加生动。   「分析」正确答案应该是(C)。这两句诗出自毛主席的七律诗《长征》。“七律”是七字一句的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每首八句,两句一联,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重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词句的精炼,中间两联要对仗。对仗就是对对子,对偶。题中两句是三、四句是对偶句,不是对比句,关于“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在考点归纳中已讲。   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分析」:这是一道修辞比喻的判断题,正确答案是(B)。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和喻体彼此有相似点。(B)句不具备此条件。
         3。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向日葵花是骄傲的,快乐的;萝卜花却那样谦卑。   (B)不知道为什么,原来挺敞亮的店堂变得特别黑暗了,牌匾上的金字也都无精打采了。   (C)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情无比舒畅,几只蝴蝶在菜花地里欢快地飞舞,树枝上的小鸟彷徨流浪。
         (D)常听一位老人说,每逢春秋两季,月圆的时候,你要是心细,有时会听见长城上发现很低很低的声音,像吟诗一样。老人说:这是长城在唱歌,唱的是古往今来的英雄好汉。   「分析」该题考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正确答案是(C)。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突出或强调表达效果。
      表达的效果要符合语境的具体情况。这一段的语境是表达我的愉悦的心情。而“彷徨”是走来走去,优疑不决的意思。“流浪”是生活无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这种心情愁苦的,和语境是不相符的。因此是运用不当的。 文言实词   测试形式   高考中文言实词的测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有单字和双字之分;一种是判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只有双字形式。
        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2003年)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03年)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2002年)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
      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01年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00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1997年)“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
      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与文化常识有关的高考例题   (1)。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2002年):指刚成年的时候。(见《孔雀东南飞》)   (2)。铨简秀士(2002年春季):选拔官吏。
      (见《记王忠肃公翱事》)   (3)。而城中鼓噪从之(2001年):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见《失街亭》)   (4)。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春季):官吏到职开始工作。(见《张衡传》)   与文言句式有关的高考例题   (1)。
      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年)拔:被攻取。(被动句)   (2)。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2000年)主谓式判断句,即“他是都督”。(薛吉辰)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在高考语文测试中的能力层级为B,《考试说明》对其提出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8个)。
         测试形式   文言虚词的测试形式只有一种,即判断4组8句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如2003年全国卷和北京卷。   解题方法   一、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题共4组,8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4个句子一般都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
      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史记》,也涉及了一些传统篇目,如《出师表》《过秦论》《促织》《游褒禅山记》等。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   例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2001年)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传统课文。“因”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因”字用法相同。   二、分析虚词语法特点   (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
         例2。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2003年春季)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不同。
         例3。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2001年)   前句“以”字前后的“缓攻”和“待其事”都是动词性结构,“以”是连词;后句“以”字前后的“穷予生之光阴”和“疗梅”也都是动词性结构,“以”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相同。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例4。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002年)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
         例5。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2001年)   前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国名,后句“于”字后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于”在前句中相当于“到”,在后句中相当于“被”,意义不同。   三、看虚词出现的位置   (1)。
      “其”字用在感官动词或心理动词后,是能充当主语的人称代词;用在名词前是指示代词或是充当定语的人称代词;用在主语和谓语表委婉语气;出现在句中和句首用法不同。   例6。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2003年北京卷)   前句的“羡”是羡慕,是感官动词,“其”是代词“他”;后句“负”是一般动词,“其”是代词“他的”,意义不同。
         例7。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前句“其”在句首,表反问语气;后句“其”在句中,表委婉语气,意义不同。   例8。秦王恐其破璧。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句的“恐”和后句的“咎”都是感官动词,前句的“其”能充当主语,是人称代词“他”;后句的“其”不能充当主语,是指示代词“那个”,意义不同。
         (2)。“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之”是助词,译为“的”。   例9。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003年北京卷)   前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后句“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同。   例10。太子之死也。从容受死之意。   前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后句“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   复习补要   高考语文未考文言虚词用法辑录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试题中没有测试过的虚词有“何”“乎”“与”“其”“若”“所”“也”“者”。   一、何。
      可用作:代词、副词、复音词。   二、乎。可用作:语气助词、介词。   三、与。可用作:介词、连词、语气助词(通“欤”)、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   四、其。可用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语气词、连词。
         五、若。可用作:代词、连词(表假设)、副词(表大体如此)、介词(表比喻,常作补语)。   六、所。可用作:代词、固定结构。   七、也。可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八、者。可用作:代词、语气助词。(薛吉辰) 。
      

    小***

    2005-07-23 09:21:43

其他答案

    2005-07-23 12:17:36
  • 如果要弄清楚修辞手法,建议你买一本王力主编的《现代汉语》,上面讲得极为详细。
    在古文方面,我向你提供两个我精心收藏的材料,希望你喜欢。是Word文档形式
    另外,还有一篇关于如何学习的文章,也很好

    亚***

    2005-07-23 12:17:36

  • 2005-07-23 10:33:32
  • 佩服!

    小***

    2005-07-23 10:33:32

  • 2005-07-23 09:46:03
  • 一个懒虫

    e***

    2005-07-23 09:46: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