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共性因素是什么?

首页

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共性因素是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1-19 21:39:29
    一·泡沫经济。二·完全市场经济的恶果·三·外部经济势力的恶劣行为·四·执政能力缺失。

    老***

    2005-11-19 21:39:29

其他答案

    2005-11-19 21:23:53
  •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无论是危机深重的泰国、韩国、印尼,还是程度稍轻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以及受到冲击的缅甸、越南和中国台湾省,它们在当代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逐渐加深的过程中,也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发挥作用的客观基础。
        (1)宏观经济失衡问题。
      从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的增长极转移到了亚洲,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展现出强有力的发展势头,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东亚奇迹”、“东南亚奇迹”。直到90年代中期,亚洲依然是世界经济中的强龙猛虎,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然而,随着世界性技术进步、信息革命的发展,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增长的亚洲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等。
      未及时进行调整的东亚、东南亚各国,其宏观经济不同程度地出现失衡,为金融市场投机活动提供了条件。 可以说,亚洲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推动。由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低,技术力量不足,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资源、原材料与半成品为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彼此之间竞争加强,出口增长的优势逐步丧失,对外贸易赤字增加,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上升,国际收支盈余主要来自资本项目盈余。资本项目盈余所增加的外汇储备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外交撤离时,外汇储备会很快下降。韩国、泰国的这一问题比较突出。
      产业结构与其发展战备已经出现较大冲突,但是,东亚、东南亚国家未适时作出结构调整,也未重新确定其发展战备,这一矛盾积蓄沉淀,加剧了经济失衡。在宏观经济状况恶化时,汇率制度又缺乏弹性,难以将积聚的压力释放出来,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 (2)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
      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问题,但在亚洲金融体系中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对金融脆弱性的评估与衡量,在香港注册的美国戈德曼 ·萨克斯公司银行分析分析专家制定了相应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主要内容是,对银行脆弱性排列以“0”为基准,表示脆弱性最小,而以“24”表示脆弱性最大,数值是依据银行的政府指导信贷、急剧增长的银行信贷与GDP之间的比值等12个方面的综合指数计算得出的。
      依据这一方法,对东南亚国家金融脆弱性的衡量结论是:泰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指数为22,韩国为18,印尼和马来西亚均为15。而美国的此项数值为1。银行的脆弱性越大,承受危机打击的能力越弱,加剧危机的可能性也越大。据推算,亚洲银行业(不包含日本)的总呆账已超过1100亿美元,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银行呆账就达730亿美元。
       东亚、东南亚各国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与政府对企业的过多保护有很大关系。政府经常主观决定给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后又给予庇护,企业盲目投资造成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韩国、日本的不良信贷多源于此。1997年韩国有许多大企业集团因财务危机而破产,给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加深了金融动荡,日本金融市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剧烈波动,都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紧密相关。
       (3)资本市场开放与缺乏监控问题。国际游资的冲击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发生危机的亚洲各国,其资本市场实现了对外开放,国际资本可以自由进出。国际短期资本具有投机性和较强的流动性,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可低估,需要各国政府当局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机制。
      但是,亚洲各国政府对外资缺乏监督、调控,使得短期资本长期使用,投向生产领域的外资,一旦有风吹草动,便会迅速抽逃,使生产陷入瘫痪,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韩国在引进外资中没有给予产业投向引导,许多短期资本进入汽车生产、电气制造等长期生产领域,金融危机发生后,短期资本撤出韩国,致使许多生产项目无法运转。
       (4)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问题。一国货币实现完全可兑换必须具备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而且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成熟,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发生危机的亚洲各国却不具备这一条件。在发生危机的东亚、东南亚国家中,货币已经实现了可兑换,或者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限制条件正逐渐减少。
      如泰国在1992年取消资本项目下兑换的一些限制条件;韩国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程度较低,但在1995年9月迫于国际压力,逐步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并制定了1997年实现韩元可自由兑换的目标,汇率基本实现市场化;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货币也实现了可兑换。
      虽然经济的高速增长、外资的大规模流入为这些国家的货币可兑换创造了宏观经济条件,但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机制尚不完善又与货币可兑换要求格格不入。 泰国、韩国、印尼等国的金融市场容量小,自由度低,汇率制度的僵化与货币可兑换的矛盾冲突十分明显。
      钉住美元,或允许有条件的管理浮动与金融自由化的要求不符,在货币可兑换条件下,本国投资者能够自由地将本币金融资产转化为外币金融资产,当本国经济状况不支持币值时,本币发生信任危机,成为市场抛售的对象。外国投机商趁势兴风作浪,韩元在1997年11-12月间有大幅贬值,印尼盾在1998年1月份超乎建党的跌幅,都反映出货币可兑换与市场发育程度低的尖锐矛盾。
      从这个意义上讲,泰国、韩国、印尼等国货币可兑换的时间有些超前。在实现货币可兑换的同时,却未形成市场化的汇率机制,也反映出以上各国在金融自由化改革政策方面的失误。 。

    c***

    2005-11-19 21:23:53

  • 2005-11-19 21:22:16
  •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无论是危机深重的泰国、韩国、印尼,还是程度稍轻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以及受到冲击的缅甸、越南和中国台湾省,它们在当代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逐渐加深的过程中,也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发挥作用的客观基础。
       (1)宏观经济失衡问题。从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的增长极转移到了亚洲,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展现出强有力的发展势头,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东亚奇迹”、“东南亚奇迹”。直到90年代中期,亚洲依然是世界经济中的强龙猛虎,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然而,随着世界性技术进步、信息革命的发展,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增长的亚洲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等。未及时进行调整的东亚、东南亚各国,其宏观经济不同程度地出现失衡,为金融市场投机活动提供了条件。
       可以说,亚洲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推动。由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低,技术力量不足,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资源、原材料与半成品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彼此之间竞争加强,出口增长的优势逐步丧失,对外贸易赤字增加,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上升,国际收支盈余主要来自资本项目盈余。
      资本项目盈余所增加的外汇储备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外交撤离时,外汇储备会很快下降。韩国、泰国的这一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与其发展战备已经出现较大冲突,但是,东亚、东南亚国家未适时作出结构调整,也未重新确定其发展战备,这一矛盾积蓄沉淀,加剧了经济失衡。
      在宏观经济状况恶化时,汇率制度又缺乏弹性,难以将积聚的压力释放出来,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 (2)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问题,但在亚洲金融体系中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对金融脆弱性的评估与衡量,在香港注册的美国戈德曼 ·萨克斯公司银行分析分析专家制定了相应的方法和衡量标准。
      主要内容是,对银行脆弱性排列以“0”为基准,表示脆弱性最小,而以“24”表示脆弱性最大,数值是依据银行的政府指导信贷、急剧增长的银行信贷与GDP之间的比值等12个方面的综合指数计算得出的。依据这一方法,对东南亚国家金融脆弱性的衡量结论是:泰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指数为22,韩国为18,印尼和马来西亚均为15。
      而美国的此项数值为1。银行的脆弱性越大,承受危机打击的能力越弱,加剧危机的可能性也越大。据推算,亚洲银行业(不包含日本)的总呆账已超过1100亿美元,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银行呆账就达730亿美元。 东亚、东南亚各国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与政府对企业的过多保护有很大关系。
      政府经常主观决定给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后又给予庇护,企业盲目投资造成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韩国、日本的不良信贷多源于此。1997年韩国有许多大企业集团因财务危机而破产,给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加深了金融动荡,日本金融市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剧烈波动,都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紧密相关。
       (3)资本市场开放与缺乏监控问题。国际游资的冲击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发生危机的亚洲各国,其资本市场实现了对外开放,国际资本可以自由进出。国际短期资本具有投机性和较强的流动性,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可低估,需要各国政府当局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机制。
      但是,亚洲各国政府对外资缺乏监督、调控,使得短期资本长期使用,投向生产领域的外资,一旦有风吹草动,便会迅速抽逃,使生产陷入瘫痪,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韩国在引进外资中没有给予产业投向引导,许多短期资本进入汽车生产、电气制造等长期生产领域,金融危机发生后,短期资本撤出韩国,致使许多生产项目无法运转。
       (4)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问题。一国货币实现完全可兑换必须具备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而且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成熟,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发生危机的亚洲各国却不具备这一条件。在发生危机的东亚、东南亚国家中,货币已经实现了可兑换,或者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限制条件正逐渐减少。
      如泰国在1992年取消资本项目下兑换的一些限制条件;韩国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程度较低,但在1995年9月迫于国际压力,逐步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并制定了1997年实现韩元可自由兑换的目标,汇率基本实现市场化;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货币也实现了可兑换。
      虽然经济的高速增长、外资的大规模流入为这些国家的货币可兑换创造了宏观经济条件,但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机制尚不完善又与货币可兑换要求格格不入。 泰国、韩国、印尼等国的金融市场容量小,自由度低,汇率制度的僵化与货币可兑换的矛盾冲突十分明显。
      钉住美元,或允许有条件的管理浮动与金融自由化的要求不符,在货币可兑换条件下,本国投资者能够自由地将本币金融资产转化为外币金融资产,当本国经济状况不支持币值时,本币发生信任危机,成为市场抛售的对象。外国投机商趁势兴风作浪,韩元在1997年11-12月间有大幅贬值,印尼盾在1998年1月份超乎建党的跌幅,都反映出货币可兑换与市场发育程度低的尖锐矛盾。
      从这个意义上讲,泰国、韩国、印尼等国货币可兑换的时间有些超前。在实现货币可兑换的同时,却未形成市场化的汇率机制,也反映出以上各国在金融自由化改革政策方面的失误。 。

    大***

    2005-11-19 21:22:1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经济 相关知识

  • 投资理财知识
  • 投资理财问题解决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