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赏析纳兰性德的 江城子(湿云全压数峰低)?

首页

如何赏析纳兰性德的 江城子(湿云全压数峰低)?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 梦,除梦里,没

人知。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6-28 11:34:17
  •   这是纳兰词里最如梦似幻、扑朔迷离的一首。文字很美,意境很美,但说不清到底要表达什
    么。首先词题就很让人费解,说是咏史,却看不出一点和历史有关的内容,以至于有的版本干脆
    就把这个词题给删掉了;但要说是写男女之情,似乎有那么一点味道,却怎么也把握不牢。
      看上 去又像在写三峡风光,但考察容若一生的行程,从来没有到过三峡。 “湿云全压数峰低”,山头上阴云密布,看来是快下雨了。用一个“湿”字写出了水墨画的感 觉,带出来一些阴郁的气氛;用一个“低”字突出了一种压迫感,使词句所描写的东西一下子如 在目前。
      用王国维的话说,这就是不隔之境Q “影凄迷,望中疑”,“影”到底是什么影,不知道;“望”到底在望什么,也不知道。这两句点 化前人之句,杜甫《咏怀古迹》有“最是楚宫倶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这是途经三峡凭吊宋玉, 举目望去,楚国宫殿的遗迹早就找不到了,原址到底在哪里,当地船夫给自己也指点不清。
       “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这仍是宋玉的典故,也是理解这首词的关键。宋玉《高唐赋》有 一段对后世诗文家影响很深远的序言(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汉代赋家的伪托之作,这里就不作考 证了)。 普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啐兮直上,忽兮改容,须 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 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 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砠,旦为朝云,暮为行 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这段序言比正文更要出名,这是说宋玉陪着楚襄王去云梦泽玩,望见高唐之观上有一种特 殊的云气,楚襄王很好奇,宋玉解释说:“这就是所谓的朝云。当年我们楚国的先王也来高唐玩 过,玩累了,大白天就睡了,梦见一个女子自称巫山之女,自荐枕席。
      先王来者不拒,两个人就亲 热起来了。女子告别的时候,说自己就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早晨就是云,晚上就是雨。早早 晚晚都在这一带晃悠。先王早晨一看,果然有一种奇特的云气,于是给那女子立了庙,号为 朝云。” 这个传说流传了两千多年,现在我们去三峡旅游,真能看见一处叫作高唐观(又称楚阳台) 的景点,就在巫山县城西的山丘上。
      宋玉的事还有下文:楚襄王被宋玉一忽悠,对这位朝云很有 一点蠢蠢欲动的劲头,当天晚上睡觉还真就梦见她了,醒来之后非常激动,待宋玉一来,好一通 描述,让宋玉再写一篇赋。宋玉依言,又写了一篇《神女赋》。《神女赋》的小序也极有名: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
      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 王异之。明日,以白玉。玉曰:“其梦若何? ”王曰:“夕之后,精神恍惚,若有所喜,纷纷扰 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 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
      ”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 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 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 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
      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四方。振 绣衣,披裳,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宛若游龙乘云翔。披服,脱薄装,沐兰泽,含若 芳。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我们看楚襄王对梦中女子的描述,完全进入一种意乱神迷的状态了。
      明白了这些背景,我 们回头再看容若这首词,词中“影凄迷”的“影”究竟是什么,“望中疑”的“望”究竟在望什么, “非雾非烟”的东西又是什么,“神女”是哪位,就全都一目了然了。 这几句里,容若最高明的是“神女欲来时”,把场景定在了神女将来而未来的时刻,这是最 有艺术表现力的,因为这个时刻才是最震荡人心的时刻。
      这是艺术手法的一个通则,比如我们 要描写一场战争,最要着力的地方并不是双方交火的时候,而是将要交火而没有交火的那段时 间,凡是成功的描写一定是在这个地方把文章作足。画一幅画,做一个雕塑,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如果只能在一个事件中选取一个静态的片段来表现,那么“神女欲来时”就是最佳的选择。
       接下来这句结尾“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仍是化用前人诗句,李商隐《无题》诗 有“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神女的生涯的确是梦,因为只有在梦里她才能够化作 人形和人亲近,但做梦的人醒来,神女便又“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了。
       容若的化用比李商隐的原作更见迷离。李诗是陈述句,容若却改成一个“若问”,问过之后 自己也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说“除梦里,没人知”,这就是说,神女生涯到底是不是梦,只有在梦 里才能知道,而梦里的答案又能当真吗? 讲到这里,有人一定会以为这首词又是容若怀念亡妻的,但此处不是。
      古人在写给别人或 写到别人的时候,如果用典,一定要求身份切合。巫山神女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很美丽,但别忘 了她在《高唐赋》里可是自荐枕席的,虽然这有上古民风的问题,但自秦汉以后,人们理解这件 事,可就戴上了文明社会的有色眼镜。所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找一种和神女的身份切合的女 子,就只能到红灯区去找。
      神女这个形象虽然美丽迷人,却绝不能用来比喻良家妇女再如“朝 云”,作为名字的话既美丽又有文化内涵,但给孩子取名字可不能取作朝云,因为这也不是给良 家妇女用的。喜欢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有个著名的侍妾就叫朝云,她就是歌伎出身。 于是大胆地推测一下,容若这首词最像是描写这样一段经历:在酒楼里喝得微醺,在迷离的 光线中,一个美丽的女郎过来搭话,聊着聊着就转入实质性内容了。
      但是,男主角一直醉醺醺、 恍惚惚的,醒来之后人家已经走了。这个美丽的相遇究竟是不是真正发生过呢?这个美丽的女 子是不是真有其人呢?男主角迷离着眼睛,有点搞不清楚。 这首词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不是咏史,要弄清这些问题,有必要把容若所有的咏史诗词 作一番梳理,看看他在咏史方面的基本思想何在,基本笔法如何。
      结合纳兰的词作来看,这首 词,很有可能真是咏史,算是历代咏史作品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容若对历史兴亡的看法和汉族 知识分子的主流传统不大一样,既不是表达以史为鉴的思路,更不会感叹汉人祖先的霸业与兴 亡。容若的角度跟大家不太一样,有点站在历史潮流之外,冷眼旁观,觉得历史这东西兴亡无定 数,很难把握,很难琢磨,由此产生出一种世事无常的苍凉感,而世事既然无常,作为个体的人 生,其意义和作为 便也大可怀疑了。
      
       这道理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熟悉外国文化的中国人在登临外国古迹、咏 怀外国历史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容若汉文化底子再好,但毕竟是满人,咏怀汉人历史的时候 是很难产生民族自豪感的。 所以,这首《江城子》,我们若说它表达了容若的一种历史观,还是很贴切的◦他站在一个 较为超然的立场上,感叹历史的浮云苍狗、非雾非烟。

    梁***

    2016-06-28 11:34: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