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介绍赵县战鼓、扇鼓、背灯挎鼓、二月二龙牌会、龙灯等传统艺术?

首页

介绍赵县战鼓、扇鼓、背灯挎鼓、二月二龙牌会、龙灯等传统艺术?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4-08 08:03:09
      赵县扇鼓、战鼓、挎鼓 
        赵县扇鼓的鼓,是用狗皮蒙的一种盘状圆扇形手鼓,带有长把,把上有九个铁环,细长的鼓锤富有弹性,鼓声清脆悦耳。 
        扇鼓的历史久远,它起源于商代的巫舞。巫舞在古代是娱神舞蹈,所使用的主要道具是扇鼓(又名“太平鼓”或“太平神”)。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前进,巫舞逐渐由娱神的舞蹈演变成为人的舞蹈。相传公元前424到公元前387年,邺县黎民百姓为念西门豹治邺为民除害的功德,每逢年节都要敲打太平鼓(即鼓),载歌载舞,以示纪念。 巫舞中的扇鼓传到清代,已基本上形成为民间娱乐活动。
      清何耳作《燕台竹板词》中云:“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就是反映当时扇鼓表演活动的场景。 赵县扇鼓多为集体舞形式,每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们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舞步,敲打着轻快活泼的鼓点,唱着民歌小调,表达欢悦的情绪,很有生活情趣。
      建国以来,一些专业和业余舞蹈工作者继承传统,运用扇鼓表现形式,创作出不少新的舞蹈节目,受到群众欢迎。国庆三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时,河北省民间歌舞业余演出队带着经过加工整理的赵县扇鼓《庆丰收》进京,荣获了演出二等奖、创作三等奖。 赵县战鼓,是表现古代战阵生活的一种很有气魄的民间舞。
      以大架鼓为中心,鼓面直径为一点八米,由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擂打,十六名健壮的男子手持大钹,列队随着大架鼓的节奏,前后左右,上下飞舞,不断变化着敲击乐器的姿态,很有气势,这与纤细、优美、抒情的扇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县的挎鼓(又名背灯挎鼓),是一种很别致的民间舞蹈。
      表演者背上背着一盏特制的龙灯或西瓜灯,将鼓挎在腰间,双捶击打圆鼓。时而欢腾跳跃,时而旋转着敲打着轻快有序的鼓点。每值灯节之夜,数以百计的“背灯挎鼓”涌上街头,排成一字长蛇阵,在鼓乐声中,灯火之下,于欢乐的人群中往来穿梭表演。表演者与观赏者融为一体,共同享受着一种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喜悦,增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

    y***

    2018-04-08 08:03:0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