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苏轼的琴诗的哲理

首页

苏轼的琴诗的哲理

苏轼琴诗的具体哲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3-12 08:40:23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淮***

    2008-03-12 08:40:23

其他答案

    2008-03-11 15:47:44
  •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是一首禅诗,说的是佛教中的一个道理:缘起性空
    大意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此万物的本性都是空。佛说的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一种状态,借用空字来表达,就像数学上的0,不是什么都没有。
    以前有高僧(好像是鸠摩罗什)为国王说法,讲到一个金狮子缘的故事,蒴果往桌上有个金狮子,这个小东西就包含了匠人缘(把金子挖出来)工巧缘(把它做出来)商人缘(把它卖给国王)等等,大体是一个意思。
    

    g***

    2008-03-11 15:47:44

  • 2008-03-11 10:55:28
  • 事物的主、客观条件相辅相成。
    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冒***

    2008-03-11 10:55:2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