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蚩尤的传说

首页 生殖尤初期的照片

蚩尤的传说

求关于蚩尤的传说资料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3-15 23:38:08
      黄帝与蚩尤之战,史称“涿鹿之战”,历来对其战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现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二是山西运城盐池。这两种说法均有出处和理由。然而历史史实只能有一种,笔者认为,黄帝、蚩尤之战不应在河北涿鹿,而应该在山西运城盐池一带,也就是古之解地,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黄帝、蚩尤之战的原因考之。
      黄帝、蚩尤为什么要交战,这是讨论“涿鹿之战”的前提。按照史界比较多的说法,这一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地盘或帝位。然而用历史的观点看,这一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四、五千年以前,祖先正处于狩猎和采集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是坐收大自然之利。
      在维持生命的诸要素中,大自然赋予了原始先民丰富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各种猎物与自然植物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然而维持生命十分重要的盐却很难得到,而且华夏先民开疆破土的地方——黄河中游又不靠近大海,煮盐的条件也不成熟,但上天却赐予了河东大地天然的 盐,它不用人力煮炼,靠的仅是天日的曝晒,中条山南风的吹拂,自然结晶,即可以采食。
      从 字“重复、无休止”的引申义中也反映了 盐的天然性。另外从“ ”字的本义看,《说文解字》释“ ”曰:“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 即专指运城盐池。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河东之盐的历史地位以及古人对它的依赖(其实盐的重要性历来就没有变,到汉朝桑弘羊都力主控制盐铁,并著有《盐铁论》),这也正是河东地区为什么成为尧、舜、禹建都之地的主要原因。
      在尧、舜、禹之前的黄帝时代,对河东盐自然会更加依赖,黄帝部落也自然会把河东作为立身之地,并控制盐池。然而,先民都需要食盐,包括炎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其他诸部落。在这样的背景下,炎黄之战和炎黄与蚩尤之战便成为争夺生命地的必然,只不过结果不同而已罢了,炎黄之战导致了炎、黄两部落的民族融合;炎黄与蚩尤之战则导致蚩尤被杀,蚩尤部落群龙无首,族人瓦解,有的融合到炎黄族中,有的则趋向他方。
       第二,从“涿鹿”一词考之。“涿鹿”不同于现河北的涿鹿,其地应河东盐池一带。考此之前有必要对炎、黄、蚩尤属地作一番说明和探究。炎帝属地据考证在今上党高平羊头山一带,这已经成为一不争的事实。而黄帝属地尽管有种种说法,但从尧舜禹的承传与建都可知,黄帝的属地也就在河东一带。
      至于蚩尤,传说是九黎族人,其属地也应在河东一带。从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字形演变看,“冀”字本义是象征戴有头上长角、足饰为兽爪形的假面具舞蹈——后世所称的“蚩尤戏”,而这种后来演变成“撞拐拐”的蚩尤戏事实上不仅仅在现河北的涿鹿普遍,在山西特别是晋中、晋南、晋东南也非常普遍。
      “冀”,许慎《说文解字》释之为“北方州也”;《尔雅》解之为“两河间曰冀州”;《吕氏春秋》记之为:“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顾颉刚先生在《州与岳的演变》中断言:“冀州原出冀,冀为晋所灭,故以冀称晋。”从文献可知,古之冀州指的就是黄河以东、以北、以西,河东、上党自在其中,但不必包括现涿鹿。
      古之冀州所指就是以盐池为中心的河东地区,而且冀州之冀与今河津市的古冀国必有传承或关联。既然如此,这“铜头铁额”的蚩尤族人也必生活在河东周边或就在河东本土。分析下来,炎、黄与蚩尤实际生活在远古时期的同一生命区域内,围绕河东盐池这块风水宝地的争夺也就成为自然之事。
       《逸周书•尝麦》篇记有:“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皋,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从这段文字记述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①蚩尤曾逐帝;②争于涿鹿之河;③蚩尤被杀于中冀。
      蚩尤逐帝的目的十分明显是为了霸得盐池,而涿鹿到底指什么,笔者以为“涿鹿”实际应为“逐卤”,意即逐出卤地,卤地即盐池。《史记•货殖列传》曰:“山东食海盐,山西食卤。”段玉裁《说文解字•盐部》曰:“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即许慎所指的“ ”。
      后“逐卤”演化成了名词“涿鹿”,将蚩尤逐出盐池的“逐卤之战”也变成了“逐鹿之战”。同时,“争于涿鹿之河”所反映的也是在盐池与黄河间的战争,这与另一个历史人物风后葬于风陵渡,怕蚩尤残部卷土重来,守护西南大门的传说也是一致的。 第三,从民间传说考之。
      在三晋大地,特别是晋南、晋东南和晋中一带,有关古史的传说非常多。现列举几则: 《安邑县志》记载:“蚩尤村向奉蚩尤”,这蚩尤村就是现盐池东南约二华里中条山脚下东郭乡的“从善村”,过去叫蚩尤村,后改现名,有“改恶从善”之意,村里的蚩尤冢。足见蚩尤村来历不平常,也反映了蚩尤起码曾活动于此地。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轩辕氏诛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卤,使万世之人食焉。今池南有蚩尤城,相传是其葬处。”“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野,俚俗谓之蚩尤血。”沈括的记载不会凭空而来,肯定也采自宋代的传说或史迹记载。
      关于河东的解县到汉代才置解县,离盐池不远,传说其所以称“解”,是因为黄帝捉到蚩尤后,就是在这里将蚩尤砍下头颅,分解了尸体。《说文解字》释“解”曰:“解,判也。” 在晋东南高平一带有这样的传说:高平距羊头山炎帝陵一里有“换马村”,据说是炎帝为救同族人性命上羊头山采药,一天中毒70次,有一次一种断肠草使炎帝疼痛难忍,不能骑马,只好下马由人抬着走,于是这地方叫“换马村”。
      走了一段后人们发现炎帝情况有异,急忙呼唤,但炎帝病势沉重,连应答的气力都没有,此地即叫“不应”,后来谐音为“北营”,即现“北营村”。炎帝死于“北营”,人们把抬到山沟里装殓,此沟即叫“卧龙弯”,装殓之地称装殓村,后谐音为今之“庄里村”。炎帝的夫人是距庄里村四里远的长珍村人,为炎帝生了三子一女,女即“精卫”。
      至今长珍村都有一个不同他处的习俗,当天旱祈雨时,别的村民只能恭恭敬敬焚香向炎帝祈祷,唯有长珍村人依仗是炎帝的岳丈家,竟把炎帝像抬到院中阳光下曝晒三日,逼他收敛炎炎烈火,降雨人间。 在源远流长的山西傩戏中,现今仍保存有一传统剧目《轩辕战蚩尤》,表演者二十四人,扮作黄帝的兵将,摆阵攻战,大败蚩尤。
      演员戴面具,以再现黄帝大战蚩尤的过程。这一剧目流传在寿阳县沟北一带。 山西有关古史的传说还有很多,这里仅叙几则,就足以证出河东乃整个山西中南部历史的辉煌。这几则传说集中折射了上古炎、黄与蚩尤的史迹。 河东盐池曾经是中华祖先的摇篮。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创造了一个个历史辉煌,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河东盐池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根。
      

    小***

    2008-03-15 23:38:0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