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首页

关于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关于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8-09 12:35:43
  •   古人常将“上已”与“重阳”。即“三月三”与“九月九”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已“踏青”春游,重阳“辞青”秋游,相传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作为节日,一般认为源于东汉时期“桓景避难”的传说。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中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从此,人们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疫,成为风俗。从历法上讲,九月又称玄月、菊月,玄色即黑色,九月阴气侵寒,草木黄落,菊花傲霜。当月有两个节气“寒露”、“霜降”,天气由凉转冷,人如接触夜雾或晨露,寒意沁心,故叫“寒露”;寒露过后,天气较冷,露水开始结成薄霜,故曰“霜降”。
      自然界的炎凉交替,人体免疫机能需要与之调适,否则易生疾病。农谚说“重阳无雨一冬晴”,因此,在重阳佳节这一天,人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包括登高远眺、吃重阳糕、观赏菊花、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予以庆祝。它既包含着我们先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即消灾避祸,健康长寿,也是世代流传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众所周知,秋高气爽,胜似春光,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方式,同时,菊花入药可以清肝明目、治头昏、降血压。茱萸可驱蚊杀虫,入药可治呕吐腹泻等症。登高远眺、郊游野宴,是重阳节的中心内容。其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同时,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远离尘世,意味着接近了天神,也就易于获得福佑。
      故而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 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 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也称“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 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在古代,祭神多登高,秋天 到郊外一游,也多登高。登高,既可祈福避祸,也可娱乐健身,愉悦身心。各地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 定法,较为随意。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汉代称为“饵”、“蓬饵”。
      《说 文解字》:“饵,粉饼也。”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两种,黍 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即为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 佳品,在九月成熟,是时令美食。《西京杂记》中还有“食蓬饵以拔妖邪”的 记述。六朝以后,改称为“糕”,因“糕”与“高”谐音,象征着向上、进 步、高升等。
      唐宋时重阳佳节吃糕颇为流行,唐称“麻葛糕”,宋已习称“重 阳糕”。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 羊肉鸭子为丝簇丁,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吕原明《岁时杂记》 中记载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 祝曰‘愿儿百事倶高’,作三声。
      ”此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 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之形,上面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 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小红旗代替茱萸,用 “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明清以后又多 称为“花糕”。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 称之为重阳糕。重阳节还有饮菊花酒、赏菊、簪菊的风俗。九月是菊花傲霜之时,黄巢 有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在“霜降之时,惟此草茂 盛”,菊花不畏风刀霜剑,成为品质高洁的象征。
      据传重阳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菊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花中四君子之一,陶渊 明爱菊的隐逸高洁,常以菊明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九曰 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 华,寄怀于言。
      ”他爱在重阳日饮酒、赏菊。后人效之,遂成习俗。晋代菊花 酒的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的 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诸药”。明代医圣 李时珍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疗效。
      人们也 有头戴菊花的,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 满头归。”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 以招吉祥”。毛泽东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适逢重阳佳节,仍不乏赏菊的雅 兴,作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庆祝形式之一。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局处,遍插莱臾少一^人。”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干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树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杂五行书》中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悬茱萸于屋,而鬼不入也”。古人认为在重阳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驱风避邪,方法是插在头上,或佩戴茱萸囊。
      重阳节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因此重阳节亦称“女儿节”。 俗谚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 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归宁就是已嫁之女归省父母,花糕是指掺 入干果、插上装饰旗的重阳糕。清乾隆时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 “京师重阳节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 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
      ”另外,双九还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之义,重阳也就有祝寿节、敬 老节的说法。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
      全国各机 关、团体、街道、村镇,往往都会在此时举办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活动,组 织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全 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养老的良风美俗;不少家庭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 郊外活动,或特意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陪他们度过自己的节日,表 达对老人们的孝敬和感恩之情。

    张***

    2016-08-09 12:35:4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