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会计经济犯罪的特点有哪些?

首页

会计经济犯罪的特点有哪些?

会计经济犯罪的特点有哪些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10-30 16:23:08
  •   (一)经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基本特征。经济犯罪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制度,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活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经济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违法行为,但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经济犯罪是一种经济违法行为,侵犯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但并非所有的经济违法行为都构成经济犯罪。调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法律除刑法外,还有民法、经济法、金融法、财税法等门类。一般的经济违法行为,并不属于刑法的调整范围,只有触犯刑法关于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犯罪规定的严重违法行为,才构成经济犯罪。
       (三)经济犯罪具有应受惩罚性 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适用刑法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经济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无例外地具有应受惩罚性的特征。对经济犯罪的刑罚,应将人身刑与财产刑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以罚代刑。 二、经济犯罪的本质特征 正确理解经济犯罪的本质特征,关键在于科学地界定“经济”一词的含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一词包含以下四种含义: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体或社会经济制度;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三是国民经济的总称;四是“节约”、“节省”的代名词。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是就第二种含义而言的。 从经济犯罪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经济犯罪”概念的提出揭示了现代意义的经济犯罪滋生的经济背景,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时期。
      根据经济犯罪的时代特点,在犯罪学领域,又有诸如“白领犯罪”、“职业犯罪”、“智能犯罪”等称谓。“经济犯罪”的概念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同商品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我们可以将经济犯罪的本质特征作如下理 第一,经济犯罪是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只能存在于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
      商品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各环节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产生经济犯罪的物质生活条件。经济运行环节是一个动态的领域,经济犯罪就存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样一个动态领域之中,离开了这一领域,经济犯罪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经济犯罪是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
      经济犯罪只能存在于商品经济运行领域中,经济犯罪的这一存在特征,决定了经济犯罪的行为方式必然表现为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与经济犯罪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发生于任何一个经济环节,以任何一种手段形成的经济犯罪,其实质都在于行为人实施了某种非法的经济活动。
       经济犯罪必须发生于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之中,其行为方式表现为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是经济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认定经济犯罪最重要的依据,也是划分经济犯罪与其他犯罪的根本标志。 应该注意的是,区分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不能同刑法分则 中的犯罪分类相提并论。
      前者是一种理论上的分类,其意义在于 认识经济犯罪的复杂性、危害性和规律性,以便采取针对性措 施,减少经济案件的发生,确保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后者是一种法定分类,其意义在于通过立法规定,揭示各类犯罪的性质, 打击各种具体的犯罪活动。 三、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 (一)经济犯罪具有复杂性 经济犯罪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犯罪形态,因而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财产犯罪相比较,其犯罪结构具有复杂 性。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不断变化,市场日益国际化。随着银行资本介入市场、贸易的发达以及股票 期货的产生,人们的经济活动领域更为广泛,经济活动方式更趋 多样化。因此,在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特点。 另外,经济法律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经济犯罪的复杂性。
      经济 犯罪首先违反的是专门规定各种经济活动准则的经济法规。经济 法规不仅涉及人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都具有较强的专业 性。因此,经济犯罪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法规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经济犯罪的复杂性还受时代因素的影响。当旧的经济体制已经打破,新的体制还有待逐步完善时,经济活动的规则就显得较 为紊乱,导致市场经济行为的严重失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引 起的变革,加深了经济犯罪的复杂性。 (二)经济犯罪具有多变性 经济犯罪的多变性来自于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受经济关系的制约,与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经济犯罪是从传统的财 产犯罪中蜕变出来的一种新的犯罪形式。经济犯罪不仅侵犯了财产所有权,而且侵害了社会经济秩序。
       之所以说经济犯罪具有多变性,具体表现为经济犯罪本身的内涵发生裂变。衡量经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标准是不同的。在经济领域中,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法规的变动都有可能导致原有的经济犯罪发生质变。 经济犯罪的多变性,还表现为随着新的经济关系的出现,大量新的经济犯罪形式层出不穷。
      例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成为人们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手段,保险、证券、期货等行业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合同诈骗、保险诈骗、证券诈骗、期货诈骗等经济犯罪便随之滋生蔓延。 经济犯罪的种类结构、案件数量、类型分布和时空分布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走私贩私日益猖獗,贪污贿赂危害日烈,税收诈骗手段恶劣,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如此等等,使经济犯罪发案率直线上升,居高不下。 (三)经济犯罪具有隐蔽性 在犯罪学理论上,经济犯罪素有“隐形犯罪”之称,强调的就是经济犯罪的隐蔽性。
       首先,经济犯罪的隐蔽性来自于经济犯罪的法定犯特征。所谓法定犯,是指仅仅由于法律的专门规定,其行为才被视为犯罪。经济犯罪基本上属于法定范畴。其反社会性是通过法律的规定而确定下来的,并且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像自然犯罪那样稳定。经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往往不易被人们所直接看到或感受到,这种模糊的危害性,强化了经济犯罪的隐蔽性。
       其次,经济犯罪的隐蔽性来自于大多数经济犯罪属智能犯的特征。智能犯是指采取智力手段实施的犯罪。经济犯罪的主体往往利用自己的职业、专长、智能、权力,或在自己所熟知的经济领域中进行犯罪,并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策划,以各种经济活动作掩护。因此,常常难以及时发现与揭露。
       另外,经济犯罪的隐蔽性还来自于经济犯罪主体及行为的欺骗性。经济犯罪的主体通常具有一定的职务或地位,为其在权力行为或经济行为中实施非法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在行为上,往往打着改革的旗号,以搞活经济为名,在“合法”经济活动的掩护下,大肆进行经济犯罪活动,以致难辨真假,难识真伪,罪与非罪的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
       同时,经济犯罪被害人的顾虑也增加了经济犯罪的隐蔽性。由于经济活动的主体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担心诉诸刑律会使财产难以追回,损失无法补偿,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而对司法机关缺乏信心,以及可能本身就存在经济违法问题而害怕被牵连,因此,使经济犯罪得不到及时揭露。
       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违法,犯罪之间的界限难以很好地把握,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法规和刑事法律知识上的缺乏,以及经济犯罪的危害具有一定的间接性等因素,也大大增加了经济犯罪的隐蔽性。 (四)经济犯罪具有图利性 经济犯罪具有财产内容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唯利是图的腐败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了广大的市场。在各种腐朽思想的冲击下,一些人铤而走险,肆意践踏道德、法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一股浊流。经济犯罪的图利性是由经济犯罪分子牟取暴利的目的所决定的。

    张***

    2017-10-30 16:23:0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