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羌族因何而得名?

首页

羌族因何而得名?

想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10 23:20:17
      你好!
    古老而年轻的牧羊人——羌族
    羌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其余散居在该州的汶川、理、黑水、松潘等县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等县,贵州省的石阡县和江口县。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炎帝神农氏是传说中我国农业的始祖,姜姓,乃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生产的一支。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猫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20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古羌族人是大西北的最早开发者之一,是夏朝的主要组成部分,羌方是商朝的方国,主要居住在甘青一带。
      隋唐时进入藏北和川北。宋代党项羌建西夏国,元代不少将领出身于勇武善战的羌族。鸦片战争中曾有羌族土屯兵赴广东、浙江抗敌。辛亥革命及红军长征得到羌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战争中羌族地区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 碉楼巍巍柱西南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 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向上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据2001年7月12日《四川日报》载杜林、李彬林文章称:在现存的古羌寨中,理县桃坪羌寨最为典型,有史书记载,该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桃坪羌寨外设8个寨门,为八卦布局,寨里有31条通道,四通八达,连结各家,各处都有对外射击的暗孔,为旧时防敌争战而备。
      寨中目前仅存石碉楼2座,均9层30余米。因被联合国教科文官员称赞,目前已开始启动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族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拴胳膊般粗的竹绳,多则数十根。
      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羌笛悠悠传千古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我国古代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与古代神话。这两种文学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间仍有巨大影响,而且传承着不少优秀作品。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
      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羌族神话著名的有《开天辟地》、《山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斗安珠和木姐珠》等,其中所说的姐弟成婚、射落8个太阳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羌族的生活。 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笛三孔”。马融《长笛赋》言:“近世双笛从羌起”。唐代《乐府杂录》载:“笛,羌乐也。”宋代陈?D《乐书》记有:“羌笛五孔”。可见其历史久远。当然,羌笛能够声名远播,久享盛誉,与唐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唱《凉州词》不无关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词在过去是发蒙的幼童都能背诵的。今天的诗人若能有更多的写少数民族文化的佳作传唱,定会为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起积极作用。近代流传于四川羌族地区的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
      竹是岷江上游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鸟的腿骨。今羌笛管长17厘米,直径1厘米,单簧,双管,竖吹,六声阶,多独奏。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转,悠扬抒情,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古羌笛既是乐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说。 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
      “跳盔甲”是种古老的传统祭祀风俗舞,过去多在有战功的将士葬礼上跳。数十个舞者身披生牛皮铠甲,头戴插有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肩挂铜铃,手执兵器(多为长刀),分列对阵而舞,吼声震天,威武雄壮,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
       情意绵绵咂酒香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或每人一根吸管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
      喝多喝少,自己量力尽兴,绝无逼饮强灌之举。边饮边加清水,直到味淡。咂酒是种低度的醪糟酒。饮时先由在场的最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 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
      孩子和妇女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的主要节日有“羌历年”、“六月节”、“祭山会”、“五月初五”等,每逢节日,都要乡里聚会,亲友团圆,歌舞欢庆,饮酒叙情。若在场院歌舞,酒坛摆在场地边;若在碉房里聚会,酒坛放在桌下或墙边。谁在集体舞蹈中跳累了,想喝点酒歇息一下,谁就可以到酒坛旁吸饮聊天观看节目。
       婚庆用酒是大多数民族的习俗,羌族亦不例外。羌族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男女双方家都得设宴招待各自的房族长辈,共饮咂酒,谓之“吃开坛酒”。 羌族人的婚礼一般为花夜、正圆、回门三天。“花夜”是指迎亲仪式,男女双方都要举办,但重点在女家,因而又称“女花夜”。
      在仪式上男方的红爷(媒人兼婚庆司仪)要用羌语致《接亲词》,主要内容是赞美男女两家的品德和这桩婚姻的美好,强调“田地房产不足计,人好才算美姻亲”。女方外管人致《答词》说的是“两家自古是亲戚,房屋财产不用提,不看彩礼看情谊,古亲旧眷更亲密”。即将出门的姑娘要拜家神,拜家门亲戚,并把自己近年来做好的一大背兜鞋交给司仪,由其一面代表姑娘致谢,一面分赠给长辈和亲戚。
      畅饮咂酒,欢跳沙朗,直至深夜。“正圆”又称“正宴”,是成亲大礼,最为隆重。当新娘的父亲祭告家神时,新娘即开始放声哭嫁,表达对父母亲戚的惜别和依恋。新娘在七八个伴娘的簇拥中出门时,亲友们都泪水涟涟,哽咽哭泣,并不断表示祝福。悲喜交加,情感复杂,感人至深。
      新娘到新郎家村寨时,整个村寨一片欢腾。先是礼炮数响,接着鞭炮齐鸣,乐队高奏喜调,邻里欢呼雀跃。婚礼上亲戚们致新人的嘱咐词主要讲的是“尊老爱幼是本分,待人谦和莫争纷,养儿育女理好家,创建家业靠勤奋”。第三天“回门”,有些地方叫“谢客”。是新娘返回娘家,携新郎答谢女方亲友。
      羌族社会中舅权较突出,他们及其他长辈的教诲多是:“如今你们成了家,不比过去靠爹妈。既要勤劳忙生产,还须节俭来持家”。午宴后客人告辞,家门房族及帮助操办婚礼的人当晚还要在女家欢宴歌舞。 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族过去的宗教信仰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
      至今民间仍有不少遗存,他们把白石和杉树当作众神的象征。白石是一种白色的石英石。农历每年正月初三大清早,是各家各户同时过敬白石节的时刻。家家房顶的白石神位前,都摆上了酒和馍馍等供品,并用柏枝点火生烟,以敬神灵。村寨里香烟飘渺,夜色将尽,仿佛天地合一,???o?o,给人一种人神相通的神秘感。
      羌族心目中的山神、羊神、石王爷、菩萨、牛王爷、财宝等,都以白石来作象征,或以白石雕像作为祭祀对象。民间俗语说:“白石头放在路上,黑石头放在路边”,说明他们黑白分明,也说明白石在他们的意识里地位高。白色代表公正合理,黑色代表淫邪不规。在屋顶上立白石神位,是为了以正压邪,保佑家人平安。
      关于敬白石的来历,民间传说是,古代羌人在大迁徙中,来到现居住地岷江上游,遭到“戈基人”之侵掠。羌人首领受神的启示,以白石和硬木棍为武器战胜了敌人。羌人感激神灵,但又不知神的形象,于是以白石替代,世代祭祀敬奉。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可把它看作是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因为他们创造了石器,与硬木棍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原始的农具及兵器,它们对祖先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石头以其坚硬牢固受到原始人类的敬重,在中国有一定的普遍性。女娲以五彩石补天,精卫以石填海,“泰山石敢当”的传说,南方许多地方的巨石崇拜都是例证。羌族以石筑房,以石筑堰,以石匠技艺精湛而谋生闻名,他们敬奉白石自然便不足为奇了。 。

    霞***

    2006-12-10 23:20: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