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北欧音乐大师格里格的代表音乐诗剧是什么?

首页

北欧音乐大师格里格的代表音乐诗剧是什么?

北欧音乐大师格里格的代表音乐诗剧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7-19 10:36:03
  •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 ~ 1907),挪威第一代掌握欧洲专业作曲技 术并与本民族音乐相结合的作曲家,挪威19世纪下半叶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爱德华•格里格的创作竭力回避了歌剧和交响曲等大型体裁,而转为钢琴小 品和歌曲的创作。
      音乐以抒情风格见长,形象虽然单一但非常集中,创作思维为对 比并置型。他的音乐语言具有浓郁的挪威民间音乐特色——运用挪威民间舞曲、 民间歌曲和器乐曲的音调和节奏,将民间音乐调试作为创作的调式和和声基础,旋 律中留存了挪威民间情调的特性音程等。其音乐展示的是挪威的风土人情,挪威 人民的内心情感,而使音乐体现出精致、新颖、淳朴、高雅和富于诗意的品质,从而 使挪威音乐飞越国界,在世界乐坛享有重要的地位。
      格里格为H。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写过两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 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 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彼尔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 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
       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景》中音乐如 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逸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 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山魔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 人难忘的怪诞印象;《奥塞之死》是彼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挽歌,忧伤的旋律如 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 作,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画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
       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 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于绚丽多彩的配器色调而独具 魅力。格里格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 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 《祖国之歌》(1868 ),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 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 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
      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 (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 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
      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 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 )、《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 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 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 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
      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之情,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消逝的日子”写过叹惜的哀调,为“孤独的流浪 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爱你》(1864)、《茅舍》(1869)、《游吟艺人之歌》 (1876)《母亲的忧伤》(1868)等形象单一并具有随笔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着力 于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意境,笔调简洁,形象真切,渗透着强烈的挪 威民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格里格1843年6月15日出生在挪威的卑尔根。父亲是位商人,母亲是位技 艺娴熟的钢琴家,经常在卑尔根的音乐会上演奏。格里格不满6岁便跟随母亲学 习钢琴,当时格里格最感兴趣的作曲家是莫扎特、韦伯和肖邦,在正式上学前的3 年中他写了一些变奏曲^1858年,格里格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挪 威著名小提琴家布尔来到卑尔根,布尔在听了他的演奏之后,觉得格里格天分超 常,于是对格里格的父母建议,希望他们能够送格里格到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
      于 是,15岁的格里格来到了莱比锡,在那里,刚去世的门德尔松和舒曼的影响仍然很 大。他的第一位钢琴老师是路易斯•帕尔迪,这位教授是舒曼的密友,正因为如 此,格里格终生都对舒曼的作品推崇有加,在莱比锡音乐学院除了学习钢琴,他还 学习了和声与对位法,并开始创作一些能展示自己音乐天赋的室内乐作品。
      直到1862年,莱比锡一直是格里格的活动基地。完成学业之后,格里格于 1862年5月回到故乡,在卑尔根举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演奏会,曲目包括《4首钢 琴小品》和舒曼的钢琴五重奏。自此,格里格便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在挪威和 丹麦发展。1864年是格里格生命中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一年,在这一时期,他的作 品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从1864〜1865年,格里格对振兴挪威民族音乐有了全新的 认识,他的创作也更多地转向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风格上日趋成熟,逐渐 走出了模仿德、奥乐派的模式,《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866年格里格定居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即奥斯陆的旧称),当时他还没有名 望,只能靠教钢琴维持生活。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格里格开始为学生写一些教材, 这就是后来出版的《抒情小品集》的雏形。1867年,格里格和表妹妮娜结婚。1968年的夏天,格里格完成了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9年4月3 日,“小调钢琴协奏曲》在哥本哈根由诺伊佩尔特独奏首演,受到了丹麦评论界一 致好评。
      3年后,《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初登德国音乐会舞台,然而却遭到了德国音乐界的批评,这使格里格感到遗憾。1874年,格里格在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同窗丹罗伊特把《a小调钢琴协奏曲》带到了英国,在水晶宫演出之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这部协奏曲大大提高了格里格的国际声誉,此后更是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经常演奏。
      1867年7月,格里格还完成了《第二小提琴奏鸣曲》,10月,他来到莱比锡指挥自己的《D大调交响曲》的演出。1868年秋,格里格回到了克里斯蒂安尼亚,在那里继续从事创作和演出。作为钢琴家,此时的格里格已经名满挪威了,而对于他的作品却众说纷纭。关键时刻,格里格收到了来自魏玛的来信,李斯特给他写了一封信,盛赞格里格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并邀请格里格到魏玛会面,对于格里格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1870年冬他第二次访问罗马,拜访李斯特时演奏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第二小提琴奏鸣曲》。李斯特对两部作品十分赞赏,指出它短小的曲调特别令人喜爱,而且还恰当地加以突出。1871年,格里格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
      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1907年9月4日,格里格卒于出生地卑尔根。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王***

    2016-07-19 10:36: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