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华夏这个词怎么解释!

首页

华夏这个词怎么解释!

    华夏是不是中国起源于夏朝?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02 14:13:31
      华为中华,夏与朝代有关。
    “华夏”二字,在现在的四川话中,都与一个“哈”字的某种读法相同。“哈”既可做“一下”的“下”讲,又可以做“划水”的“划”讲。“划”和“下”在四川话中,都有“划水”(游泳)的意思。从这种语言习俗推断:“华”“夏”人也可以叫“哈”人。
      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中,有“尝哈水”的记载。现在四川还有这种用“哈”称人的习俗。而大禹时期居住在四川,被称“和夷”“和泥”的哈尼人,现在保留着“哈巴”的音乐习俗。“和泥曰淖”,“淖子”意为“蜀”,“淖”为古蜀人的6种称呼之一。从这些情况分析:“哈"就是4000多年前华夏人的语音总称。
       一、“哈人”,“哈水” 如何解说“华夏”,这是一个几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周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解释为:“华夏为中国也。”《说文解字》则说: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古时华夏族居于中央之地,故习称中国。
      而《尚书》对“华夏蛮貊”注为:冕服采意曰华,大国曰夏,这又是一种解释。到了近代,这个问题的解说也很多。章太炎解释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夏以汉水而得名,华以华山而得名。但有人反驳:华山、汉水在古代地位并不高,很难成为一国全境的名号。
      范文澜提出: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还有雅、正、大的意思,凡遵守周礼崇尚赤色的人和族,称为华人和华族。华夏最基本的涵义在文化。文化高的周礼地区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翦伯赞提出:鄂尔多斯为夏的起源地,夏的一部东进中原,为东夏,又称华夏。其西移甘肃的为西夏。
      留在故地的为大夏。华夏者,所区别与蛮夏也。而顾颉刚提出:华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声音相近,可以通用。古汉语有一条规律:音同音近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组合成双音节字。华、夏音近,于是就结合到一块了。(参见: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从这里罗列的诸多解释中。
      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立足从历史地理文化的角度上解释,前面几种都是。二是从文字本身的角度进行解释,就是顾先生那种:“华夏”音近,就搅在一起,成了新词。 我认为顾先生的说法更合理一些。“华夏”概念属于夏文化的范畴。文献上的夏朝历史,多数是靠后人收集的。
      到目前为止,夏朝的文字是没有发现,也许夏朝根本就没有成熟的文字。夏朝的历史,应该是来自于人们的口传声授。从字的音韵上去探讨,从语言上切入,更能接近历史的本相。 但我同时认为,顾先生的说法也有他的局限性:夏朝的文字都没有发现,而用古汉语的语法能对它进行合理的解释吗?既然称语法,就要规范,一规范它的缺点也来了:以什么语言为标准,方言的因素怎么处理?有很多语言方面的例子:语法规范了,方言的生命力被削弱了,简单的问题复杂了。
      在方言中很好理解的东西,在标准话中往往会变得不知所云。而且,夏是在4000多年前的事,它可能会去符合1、2000年后的所谓古语法吗? 尽管顾先生的解释我不同意,但我觉得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好的研究途径。从语言本身探讨“华夏”的始末。
       目前能确定的 中国历史上的标准话,大概经过了怎么几个阶段:东汉以前,标准话以秦晋方言为准。东汉到北宋,以洛阳话为准。到了南宋、金国时期,燕京话就渐渐成了标准语言。而在秦晋话为标准以前,中国应该是没有语言标准的,人们说的是不同方言。
      要解释“华夏”的含义,应该在“华夏”人主要活动的地区中,可能还留存的方言中去探究,这才更有说服力的。 四川人说“一下”,正宗的说法是:“一哈”(平声、下同)。这里,“下”就读做“哈”。四川还有句俗话:“这两把水,我‘哈’得开。
      ”按句子分析,这个“哈”字,其实就是“划水划船”的“划”字。在这里,“划”也读了“哈”。这就不难看出,“华”“夏”在四川话中,都曾经读做“哈”。 从史料研究方面看,大禹生四川的北川县的说法是可信的。在文字没有发现的大禹时期,用四川的语言来解释四川发生过的情况,应该是合理的。
      既然“华”“夏”都同音于“哈”,那么,我们单从发音来说,“夏人”“华人”同“哈人”是一回事,“夏人”“华人”也就是“哈人”。当然,这个“哈”我们还需要确定:它是否在四川当时就有,而且一直没有发生语音意义本质变化的语言。这一点,我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夏族是一个与水关系很密切的民族,大禹父子两代治水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而四川另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鱼凫,也与水有关系。在现在四川话里,“哈”有“划”意,“划”就“划水”。“哈”有“下”意,“下”也有“划水”的含义。现在四川人夏天在游泳时,看见朋友,就会这样邀请对方:“来!下水塞!”父母也经常这样交代小孩:“不许到河头去下水!”这里,“下”水的“下”字,都包含着游泳的意思,并不是仅仅指接触水。
      如果这样,就能解释华夏的含义,他们的本义都是来源于“哈”,都是“划水”(游泳)的意思。这样解释也正好体现了夏民族的重要特性。 前面从语言习俗和民族特性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如果仅仅这两方面的证据,就证明有“哈人”,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过“哈人”,“哈族”的话,它在历史典籍中不可能不出现。那么典籍上有没有?回答是肯定的。 “哈”在古代又同“歃”。汉《淮南子》卷13上有云:“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歃血为盟的“歃水”为什么又称了“哈水”呢?“歃”在《左传》中就有了,名声很大,很庄严的事。
      《淮南子》上,不说“歃水”而说“哈水”,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就大谬,大不敬。那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呢?不会是不会写这个字,不会是不懂这个字,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知道作者刘安的文采,和他对著作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们知道,夏的历史上有“禹铸九鼎”、“会四夷”的说法。
      “会四夷”干什么呢?可能是搞会盟,“歃盟”。怎么“歃”?一个最重要的仪式“尝歃水”,“尝哈水”。就是会盟之人在嘴唇上涂上牲畜的血,表示彼此的诚意。这个仪式从那时就传下了。《左传》等志,或者它依据而来的更早史料,是官方或是要用于官方的公文,用词要规范,要按当时的标准话秦晋方言来规范。
      作者没有在巴蜀生活经历,不懂巴蜀语言习俗。自然也不知道夏人的“哈”水是怎么回事,写成、或者制造了一个很形象的“歃”字。而《淮南子》不是官方志,是个人的作品。记录习俗时比官方文献可以更自然、更原汁原味。或者当时两种说法同时存在,刘安采用了“哈”水说,因为他认为这更妥帖。
      于是便直书“哈水”。歃盟者当时“尝”的什么就写什么,或者传说是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去理会官方规范什么的。而刘安这种写法,在那时人们中并没有发生异议,给以纠正,说明当时人们认为它是合理的。我们想,大禹领着大家“尝哈水”,那不就是说明了大禹和“哈人”是有密切关系吗?或者,大禹时代并没有举行过这种仪式。
      因为有的史料记载的是启“铸九鼎”。就算是启或启的后裔才有了这种仪式,而他们把最重要的会盟仪式叫“尝哈水’,不正是他们缅怀“哈”族先人的最好例证吗? 说到官方志书的局限性,从我家族迁四川这事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我们祖籍是汀洲客家人,1709年,我的“兴”字辈先祖曾达懿(一)入川 谋生。
      在1716年将父母兄弟接来,他们带来最重要的东西就是7本家谱。后来达懿公回福建引种品种优良的甘蔗入四川时,很隆重的迁来了四代祖先的筋骨到内江安葬。而现在,很多文献上就说曾达懿是1671年引种甘蔗进四川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分析原因是:富顺县在那个时期制糖业已经兴起了,而内江要维护“甜城”名声,必须要往前面找依据。
      正好,又有曾达懿的第五辈先祖的坟头为证。便弄出了个1671年引种甘蔗入内江,把富顺打了下去,使这件事变得现在大家就很难说清楚了。直到一个月前,我查到了家谱的所在,才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其实我觉得第一个做这件事的固然好,意义重大。而把一件事做得第一好、第一强才更重要,更需要。
       。

    青***

    2007-05-02 14:13: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其他社会话题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