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首页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7-15 20:33:01
  •   
    “三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 纲”。纲,原意是提网的总绳,引申为居于支 配地位的意思。
    “三纲”就是说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 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三纲”是战国
    期的荀子最先提出来的:“无君以制臣,无上 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君者,国之隆也,父 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 手臂之扦头目而覆胸腹也……” 荀子的这些主张就是封建道德规范“三 纲”的雏形。 明确提出“三纲”概念的是汉代的董仲 舒。将“三纲”定型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_为妻纲”的是汉代的经学全书《白虎通》,后 经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地加以强化,“三纲”逐 渐成为禁锢人民思想的一道枷锁。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 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 系,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观 念,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叙,朋友有信。“五常”,也指仁、义、礼、 智、信。 最先把“三纲”、“五常”并称的,是东汉 后期马融的《论语注》:《论语•为政》说:“子 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马氏 日:“所因,谓三纲五常; 所损益,谓文质三统。”隋唐以后,“三纲五常” 被作为封建道德的核心概念得到强化,成为 封建统治者加强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小***

    2016-07-15 20:33:0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