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怎么修炼自己

首页

怎么修炼自己

怎么修炼自己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31 01:42:23
  •   中华道家修性学,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这些均需修性炼命,性命双修,才能达到。
    前面所述,静功的修炼之道,是为了修“性”(当然前面已有所述,静功听息、观光两大法门,所讲即属性命双修。
      此处所言,是依其侧重面而言)。修性功夫到达一定程度,就要“炼命”。命即炁也,炼命即炼炁,这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第二步功夫。这也正是中华道家修炼学所独具的精华所在。佛家修炼,只讲修持心性,对于炼气功夫则不重视,所以性命双修是中华道家的独特学术。
      
    中华道家虽讲炼炁的功夫,但是与社会上所传的气功绝不相同。观见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学习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入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之弊端也。
      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更在社会上所传一切气功层次之上。
    笔者在此所讲的中华道家吐纳法,即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炼炁之法。从前仅在道门内部传授,不传外人。为了使得人们获得大道真传,不为各种气功所误,故此不自保守,谨将吐纳功法之真诀真法,公开于世。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
      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
      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
      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炁,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
      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 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
      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 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可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
      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
      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 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
      ”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
      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
      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呐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
      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呐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
      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当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
      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炁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吸引力,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
      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气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
      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中,是为胎息。《老子》云:“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
      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养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
      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修炼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
      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炁。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
      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炁当禁烟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炁。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入于肺经大声叫喊,入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入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
    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层接命之术 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

    1。

    夕***

    2018-10-31 01:42:2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情感情绪 相关知识

  • 烦恼
  • 心理咨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