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线啊?

首页

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线啊?

端午节为什么要带五彩线啊?典故是什么呢?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带,什么时候摘掉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6-04 09:31:20
      端午节时,会看到很多人的手腕上系者五彩线,不知道五彩线有什么含义。而且好象还说要等到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后将五彩线解开仍到水中。 
    诸位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
      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
      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

    B***

    2008-06-04 09:31:20

其他答案

    2008-06-04 09:31:57
  •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 ,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 次日家家铺陈於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於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
      
      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1***

    2008-06-04 09:31:57

  • 2008-06-04 09:28:53
  •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 ,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 次日家家铺陈於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於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
      
      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谢***

    2008-06-04 09:28: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