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夜泊秦淮》的作者是:

首页 南京市秦淮医院几点开门

《夜泊秦淮》的作者是: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4-30 21:33:38
    《夜泊秦淮》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
    泊秦淮
    作者: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按】诗名一作“秦淮夜泊”
      【秦淮】在金陵桃叶渡,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所凿以疏淮水,故名。
      【商女】卖唱歌女
      【后庭花】乐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宫词,人皆视为亡国之音。

    几***

    2009-04-30 21:33:38

其他答案

    2009-04-30 23:18:32
  •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牧简介
      杜牧【dù mù】(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文学成就增加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诗集   汴河阻冻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紫薇花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卷一(二十七题,二十八首):   感怀诗一首 杜秋娘诗并序   郡斋独酌 张好好诗并序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李甘诗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   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皇风   雪中书怀 雨中作   偶游石盎僧舍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   独酌 惜春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过骊山作   池州送孟迟先辈 重送   题池州弄水亭 题宣州开元寺   大雨行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   赠宣州元处士 村行   史将军二首   卷二(五十四题,六十七首):   华清宫三十韵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河湟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   李给事中敏二首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逶毫?   东兵长句十韵 过勤政楼   过魏文贞公宅 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直……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念昔游三首   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 奉和白相公圣德和平……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登乐游原   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 送容州唐中丞赴镇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 街西长句   春申君 奉陵宫人   读韩杜集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   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 赠李处士长句四韵   送国棋王逢 重送绝句   少年行 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   朱坡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自贻   自遣 题桐叶   沈下贤 李和鼎   赠沈学士张歌人 忆游朱坡四韵   朱坡绝句三首 出宫人二首   长安秋望 独酌   醉眠 不饮赠酒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道一大尹存之学士庭美学士……   杏园 春晚题韦家亭子   过田家宅 见宋拾遗题名处感而成诗   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牧生平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
      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
      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
      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
      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杜牧小传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现实背景,和白居易《缚戎人》、《西凉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体,写得更简练浑括。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他这种论史绝句的形式,后来颇为许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
      前两首在写景中还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但他的诗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怀》、《赠别》、《叹花》等诗,更是专写征歌狎妓的颓放糜烂生活。饮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风气,杜牧的这类诗更为后代无行的文人们所称道。
      这些作品无疑是他诗中的糟粕。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很推崇李杜,说“李杜泛浩浩”,“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的《李贺歌诗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贺歌诗是“骚之苗裔”,同时也指出他缺乏《离骚》那种“言及君臣理乱”,“有以激发人意”的思理。
      他说自己的创作是 “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但在创作实践上,他那些以华丽词藻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显然和“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
       [编辑本段]题材简介   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关心世事,爱国忧民之作。如《郡斋独酌》、《河蝗》、《早雁》、《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感怀诗》等。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如《过勤政楼》、《过华清宫三绝句》《赤壁》、《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春申君》等。
      第三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如《题桃花夫人庙》和《月》《金谷园》《宫人家》《杜秋娘诗》和《张好好诗》等。第四类,酬赠抒怀之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主要作品】 《遣怀》 《泊秦淮》 《秋夕》 《过华清宫》 《旅宿》 《山行》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赤壁》 《寄扬州韩绰判官》 《赠别两首其一》 《赠别两首其二》 《金谷园》 《清明》 《中秋》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
      选自《樊川诗集注》。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③。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今人钟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
      一说即商人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二说皆可通。《后庭花》:即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如《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
      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编辑本段]译文   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船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   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
      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历史背景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
      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编辑本段]补充内容   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 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编辑本段]古诗说明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利用了指桑骂槐的艺术特色。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另有一首《江南春》,是写金陵春色的,基调开朗得多:“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罢这二十八字,闭目就能想见唐朝的金陵春色:黄莺于红花绿柳,酒旗飘在水村山郭,风景是极动人的则是许许多多的寺庙,它的缕台在烟雨中放光,这些寺庙是南朝留给金陵的宗教艺术财富。
       [编辑本段]名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黑***

    2009-04-30 23:18: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