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为什么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

首页

为什么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03-17 12:48:31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 二月二,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
      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民俗专家细解“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为什么二月初二便“龙抬头”呢?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据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
      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王来华表示,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
      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民俗专家表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二月二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的民间习俗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
      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

    浪***

    2010-03-17 12:48:31

其他答案

    2010-03-18 10:09:13
  • 哪有那么复杂。
    就一象形字---“2”,像不像龙抬头?!
    呵呵

    小***

    2010-03-18 10:09:13

  • 2010-03-18 09:30:32
  •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
      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春龙节的传说】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
      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的风俗】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这一天,其他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
      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这一天还要吃猪头。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时间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改善伙食,每天饭菜都要见点肉,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过,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这猪头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龙王是管降雨的,所以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一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在往昔,北京到了农历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要吃“懒龙”,说是吃了“懒龙”,可以解除春懒。
      所谓“懒龙”,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家人分而食之。除了吃以外,这一天还有若干“章程”:早晨醒来未起床前,须先在床上口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要打着灯笼照房梁,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随照随念,以此驱赶蝎子蜈蚣。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
      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
      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

    U***

    2010-03-18 09:30:32

  • 2010-03-17 23:02:07
  • 龙抬头,也是只从新开始,万物复苏,新的一年来临;

    生***

    2010-03-17 23:02:07

  • 2010-03-17 22:22:28
  • 写的太长了。

    x***

    2010-03-17 22:22:28

  • 2010-03-17 20:44:12
  • 因为严冬已经过去了,万物复苏,新的一年又可是了,所以叫龙抬头。

    冰***

    2010-03-17 20:44:12

  • 2010-03-17 19:47:51
  • 蔓草 今天 17:15 
    农历二月二古称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此节形成于元朝。传说,这一天是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期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所谓“龙抬头”是指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也叫“春龙节”。北方人这天盛行吃面,称“龙须面”,吃烙饼,叫“龙鳞”,包饺子,叫“龙牙”,总之都以龙体部分命名。
    朋友告诉我的分享一下,还能得分!真是不错!@

    四***

    2010-03-17 19:47:51

  • 2010-03-17 18:43:27
  • 据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王来华表示,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知***

    2010-03-17 18:43:27

  • 2010-03-17 18:23:05
  •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
      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春龙节的传说】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
      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的风俗】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这一天,其他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
      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这一天还要吃猪头。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平常的时间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改善伙食,每天饭菜都要见点肉,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过,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这猪头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龙王是管降雨的,所以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一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在往昔,北京到了农历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要吃“懒龙”,说是吃了“懒龙”,可以解除春懒。
      所谓“懒龙”,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家人分而食之。除了吃以外,这一天还有若干“章程”:早晨醒来未起床前,须先在床上口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要打着灯笼照房梁,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随照随念,以此驱赶蝎子蜈蚣。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
      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
      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

    快***

    2010-03-17 18:23:05

  • 2010-03-17 16:34:22
  • 农历二月初二,是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据易经中的说法,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相传当年女皇武则天自立周朝,面南称帝。玉帝遂降旨龙王三年不许周界有雨。龙王心慈,不忍见生灵受苦,甘犯天威,降了一场大雨,玉皇大怒,将其拿下治罪,压于山下。后因百姓日日为其祈祷,感动玉帝,将龙王释放。这一天刚好是二月二。于是,以后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 

    天***

    2010-03-17 16:34:22

  • 2010-03-17 12:54:11
  •   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中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老京城流传至今的一个“节令”。
      不但京城这样,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华人也仍保留着这个“讲儿”。   民间传说着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自打年下前后,“春打六九头”的那会儿,老街旧坊碰面就一准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口的讲儿、礼儿和令儿。
      冬仨月的“委冬儿”,着实的让憋屈在小屋里的老老少少心里慌慌、痒痒。  说了,沉睡在泥土里的龙都闲不住、睡不着了,那这人还等什么?那就别闷儿在屋里聊闲篇,到屋外透透气吧!论讲儿、论礼儿、论说道的老人们听着“惊蛰”的雷声震动着大八??小八??的窗户纸沙沙地响动,开始编排着、告诉着还是“孩子芽儿”的晚生后辈龙是啥模样,龙是咋样睁开双眼,龙是咋样抬头威风,龙是咋样出汗翻身!  在这个当口,家里主事的女人们,抢在二月初一的头里儿,为家里老老少少脱掉了一头的冬装忙碌。
      按照老礼儿,初一到初三不能做活儿,不能动用剪刀和针头线脑儿。善良的女人们,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头几天儿就喊着唬着,全家上上下下的人千万别动刀剪之物,甚至背着家里的老小,把忌讳的东西一堆儿的收了起来。甭管您有多急有多恼、有多要紧,从那老太太嘴里铁定是套不出来东西搁哪儿,逼急了,老太太恼了,会不论秧子的一通怒骂:“动那家什干吗,你就不怕扎瞎了龙眼?划破了龙皮?”再逼急了,她老人家会赌气说:“我哪,都藏在耗子窟窿里了,你找去吧!”您说,您有辙吗?那耗子会说话吗?  棉裤变夹裤,棉袄变夹袄,真难为了家里主事儿的娘儿们,一家子七八口子,刚过完年下,还没缓过劲来,就又忙活着赶在二月二头里换季,甭说,起早搭夜、点灯熬油是跑不了的事儿!  说句心里话儿,说句实在话儿,这老娘儿们对过二月二的事儿忒揪细。
        都说“二月二打房梁,蝎子游蚓(蜈蚣)不下墙”。  古老的旧京城,四合院的房子都该有着几百年的年候儿了,老旧的屋,为寻暖的虫虫蚁蚁提供了地方儿,谁不怕在屋里呆得好好的,房梁上掉下了东西,就算是掉下个蝎拉虎子(壁虎),也够您吓掉魂儿的。敲打着,嘟囔着,敲醒了梁上的活物,是让您挪挪地方,别睡过头儿一机灵掉下来!“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火不费米”。
        老辈子的京城睡炕烧柴锅,一冬儿下来,取暖做饭烧火的树叶、柴火和烟煤,会把锅底沾上很厚的黑灰,趁着这节令的时会儿,大扫除一回也不是个坏事,至于费米不费,那估摸着是为了说着顺口,您家人口多,把个锅底扫薄了,也是该吃多少一点也不能少!“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
        冬天儿的炕,咋说也比外面露天地儿里暖和,这炕缝里、炕的犄角旮旯、炕被的下头,保不齐藏着钱串子(百足虫)、潮虫什么的。老头老太太时不时地吓唬那些不懂事、还小的小子丫头们,数落着这虫子爬这钻那的玄乎话,为的是震唬住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上手玩儿的孩儿。
      不过这二月二之后,虫子们活泛起来,万一被它们叮了咬了,大年初儿的,咋说咋是晦气。有两种虫子必须在这会儿消灭,那就是在墙壁、明柱缝里、炕被破棉絮里躲着冬眠不醒的土鳖和臭虫,别看它们一个是饿得没了样儿,一个是饿成了两层皮,别信它,它们可是活着有气呢,过一两个月,那土鳖,公的带着翅膀飞,母的跑得快了去了。
      那臭虫,变着法儿的在后半夜爬到人身上吸血,吃成一个个黄豆粒大小鼓溜溜的小红灯笼。早已不提倡的六六粉,是它们致命的克星。  “二月二”这里面的妈妈论儿、讲儿、礼儿真是太多了,老人们却喜欢得没完没了,年轻人也喜欢得乐乐颠颠,要不咋会在龙年里添了那许多的龙子龙孙呢!  其实,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百姓不就是找个事儿说事儿吗。
      再说了,吃好了才能说着有劲儿,有说道儿。  农历的正月二十三,吃完年下的最后一顿荤汤荤菜,就该盘算着二月二咋过了。  正月里,甭管您家有多少鸡鸭鱼肉,省着吃也好,费着吃也罢,到二十三这天儿,麻利儿的得“打扫”干净,想是图个吉利?或是天热了起来留不住了?反正说不清这事儿。
      但是有一桩,您可得想明白,二月二没几天就到了,那天吃啥,年年咋过,不用想都明摆着。  “二月二,龙抬头”,既说了,就得为这龙添彩儿不是,为啥先说吃,吃好了,身子骨硬实才能腾飞。 。

    鹅***

    2010-03-17 12:54:1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