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蒙古族有哪些重要节日

首页

蒙古族有哪些重要节日

在一年之中,蒙古族有哪些独有的节日呢,这些节日里蒙古族同胞都要参加哪些活动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2-12-21 02:29:57
      白节
    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
      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蒙古族人民把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称作“白节”,这是为什么呢? 农历正月在蒙语中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
      蒙古民族最崇尚的是白色,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很详细的描绘。   现代蒙古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
      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是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
       端午节 每年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蒙古族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就是打大围,它的规模之大,常超过其他猎日,因此在东部区,个别地方甚至把它作为蒙古族的“猎节”。   打大围,是蒙古族围猎中相当壮观的一项活动,一般在一年中要进行两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采取约定的办法。
      但五月端午打大围,却是一次固定不变的围猎活动。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次蒙古族部落遭到异族的侵袭,由于部落成员都出去打大围,从而使一场报复性的仇杀得以幸免。这一天正好是阴历的五月初五。所以从那以后,五月初五都要打大围的习惯就传承下来了。还有一种传说是:成吉思汗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围猎受惊致死的,后来,就把五月初五作为猎日,以射杀群兽,保圣主的宠爱之恩。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蒙古族人民对自己部族的热爱,所以这个传统猎日,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打大围开始的前几天,部族人员聚集在一起,大体约定了围猎的路线、范围,并推举打大围的总指挥“阿宾达”。担任这一职务的一般是这一带既善于打猎,又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人。
         打大围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门猎。主要是在山区,猎人把猎物从山口往一个山沟里围。另一种是“围猎”。是在平原地区。因没有山沟,地势平坦,打猎时就在几十里的方圆内,从四面八方往中间围。   围猎开始,猎人们骑着最好的猎马,背着枪(或弓箭),腰间挎着猎刀,别着布鲁,带着成群的猎狗,农业区还赶着大车,从不同的地点进入围场。
         打大围到了中午,猎人们三五聚,点起篝火,就地野餐。餐后,继续围猎,下午黄昏十分,围猎进入高潮。而这时的猎物也是非常的丰厚了。黄羊、野兔、老虎、豹子都是猎人们一展身手的好对象。围猎中,最能表现出一些神勇无敌的英雄,有些艺人也从此取材,创作出一些传奇故事,流传于民众之中。
      也有些老人趁机给那些好猎手介绍对象,从中娱乐。这样一直到天黑,猎人们满载而归。   端午节过后,盛夏到了,生产活动也随之多了起来,此时禽兽也到了繁殖期,所以狩猎活动也就基本停止了。勤劳的牧民们每天驰骋在无垠的草原上,用骏马和套杆看护着自己的畜群,也用心在等待着下一个更加丰收的端午猎日。
       兴畜节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爱畜如子。正月里给人过春节的时候,也不忘给牲畜过新年。兴畜节也蒙古语称玛力音新敖如鲁呼,也可译作“迎春宴会”,是蒙古族牧民很早以来的传统习俗。这一节日没有固定日期,大体在正月和清明前后。以每个村落为单位,预期举行。
      到期男女老幼集合在野外,支帐幕设锅灶,将所有牲畜赶来,查看膘情,研究春天接羔接犊的问题,给肥壮的种公畜挂彩。然后有摔跤、说书、唱歌、好来宝等娱乐,然后举行一些简单的宴会,欢庆节日。   苏尼特人的兴畜节是在除夕这天举行,其中抹画公羊是重头戏。
      除夕这天,苏尼特一带的牧民们要像打扫居室一样把羊圈牛栏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牲畜都赶回来,喂饱饮足,然后在羊圈的正中央,四四方方空出九块羊砖,起过羊砖的地方,露出个四方坑,这就是“羊席”。羊砖是牧民们用羊粪踏实的方块形的羊粪砖。将这些羊粪砖搬到浩特东南――太阳上升的方向垛起来。
      蒙古语叫做“堙德尔”。当东方启明星缓缓升起以后,全家男女老少换上崭新的衣服,来到堙德尔跟前,摆上食品,焚燃九柱香,向天向地泼洒新茶、黄油、饼子,对着新年灿烂的太阳磕三头。接着在羊席上拢一堆火,把香柏叶、黄油、饼子等等撒上去,插上几柱香,让圈里的羊儿们闻闻它们燃烧出的芳香味儿。
         对于群里的公山羊绵羊,还要特殊优待。就是要给它们进行抹画礼。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扳着羊犄角把它们拉到羊席跟前。大人们则端来一只盛着黄油、鲜奶的银碗。扳开羊儿的嘴,把碗里的东西喂进去一些,然后在它们的脖子上系一条哈达,脊背上撒些黄米,接着吟唱道: 形态如盘羊,威武似大象。
      大角头上盘,肥尾臀上长――用美味和佳肴,抹画这洁白的公绵羊……道繁殖的季节,产出千万只羔羊。到来年的春天,生出无数只羔羊……在风中吹不走,在雪里不迷向,天旱不炸裙,雨涝也无恙……愿我有福的牲畜,孽生得像黄米一样!而后把它们放回群中,泼点奶茶,这就是抹画公羊,寓意牲畜繁衍兴旺。
      抹画公羊以后就把圈门打开,牧羊人赶上羊群准备出牧。此时女主人赶快跑出来,端了满满一盘白油、黄油、酸油、奶豆腐,还有饼子和其他熟食,就是抹画公羊的食品,这些都通称米列德斯,女主人它送给牧羊人。牧羊人欣然接过米列德斯,优哉游哉跟在羊群后边出场了。
         初一出门拜年的人们,倘若看到出牧的牧羊人,便下马给牧羊人拜年。牧羊人把米列德斯赐给来人。尝过米列德斯的客人,一定要绕过羊群走路,不能从羊群中间横驰而过。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牧羊人放牧归来,主人要早早迎上去:“初一羊吃的稳吗?”牧羊人总是说:“羊吃得很稳。
      ”说着把装米列德斯的口袋摘下来,倒进木盘,作为“牲畜的福祉,祖先的恩赐”,与左邻右舍分享,还要饮酒唱歌热闹一番。   克什克腾旗的蒙古人,在二月初才给牲畜过新年,日期也不固定,需要事先约好。这一天,一个浩特的男女老少早早起来带上食物、帐篷,集中到一个水草丰美、环境幽雅的僻静之地,搭起帐篷,支起锅灶。
      待放牧的人则赶着各家的牲畜,从四面八方向这里靠拢的时候,孩子们就迎上去,替他们照看牲畜去了。因为今天是兴畜节,这些羊倌、牛倌、马倌、驼倌都是有功之臣,无论年纪大小、辈份高低,暂时休假,被请进中央的大帐篷里,跟那些德高望重的乡间父老并肩坐在一起。
      大家推选一个“尼尔巴”,即管总务。他指导大家将带来的茶和肉放进一口大锅里熬煮。在此期间,人们把从各家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奶食、饼子、瓶酒,摆在牛羊倌们和父老面前。然后各取点样品向高天大地、四面八方泼散,而后大家可以动口分享。当肉快炖熟的时候,刚才那些照看牲畜的孩子,就把奶多的乳牛、驹多的母马、公羊公驼这些“牲畜的代表”牵来,让父老或牛羊倌们在每只的头上或额上抹画一点黄油,祝福一番:“愿你成为万只羊的头,千头牛的首!”把头羊脖子上的旧布条取下来,换上新的。
      这时,大家才可以大口吃肉,不停杯地喝酒,尽兴地热闹。这中间往往要穿插一些赛马、摔跤、射箭等小型比赛来活跃气氛。和苏尼特牧民一样,克什克腾旗人也会将这天的食物与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对这天吃剩的酒肉饭菜奶食饼子,尼尔巴要作为“牲畜过年的口福”,分发给大家享受。
      另外在巴林等地,牧民们对此节日也是相当的重视。   我国古代,家家都讲究人丁兴旺,但对于草原上纯朴的牧民来说,畜群兴旺也是一样的重要,因为畜群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如果没有它们,草原将失去应有的生机活力,草原上的牧人也将成为无米的媳妇,不知怎样为炊。
      所以让我们也用牧民们的一句颂词来祝福草原牧民吧:抹画这洁白的公绵羊……到繁殖的季节,产出千万只羔羊。 佛灯节 佛灯节是一个宗教节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百零八岁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圆寂升天的日子,在这一天,僧侣众生都燃起佛灯为他举行葬礼。
      从那以后,为了纪念这位宗教界伟人,一些徒子徒孙就逐渐创立了佛灯节。也有一说是为了纪念宗喀巴的诞辰。随着黄教在蒙古族地区的日益兴起,这一节日便在民间流行起来。   各喇嘛庙都集会念经,夜间星星出全后,点千盏佛灯,参拜的人极多,每户每家也都在星星出全后在佛前点灯,用新鲜黄油供佛,预备甘美的“阿木斯”吃,并赠给邻里。
      传说这天是黄教始祖宗喀巴的诞辰,也是圆寂之日,所以这是起源于宗教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卫拉特蒙古部邻近居住的几户人家,就在浩特东南半里左右的地方,用泥巴或砖头垒一个六尺高的敖包。等到暮霭沉沉繁星满天的时候,各家各户就把自制的佛灯拿出来。
      在一个长者的导引下,把他们插满了这座敖包。卫拉特的这种佛灯是用白面捏的,在草棍上绑上干净棉花,嵌进中间作为芯儿,里面再注满酥油便成为一个灯盏。这种灯盏每人至少要做百盏,多者不限。因为宗喀巴活了一百零八岁,是个长寿老人,所以人们做许多的佛灯,虔诚之余,也是为了给自己讨个吉利。
      这样一来,敖包上的灯盏就上上下下插得满满的。当大家都把各自的灯盏点燃后,敖包就变成一座灿烂的灯山,美丽壮观。此时,大家在灯山下跪围一圈,祈祷宗喀巴佛爷慈悲恩典,赐给我们长命百岁,保佑众生健康平安。然后围绕登山顺转三圈,各回各家喝茶吃饺子。 察哈尔蒙古的佛灯节与卫拉特蒙古部的还有区别。
      在察哈尔地区,灯盏是把莜面用放了砂糖的奶水搅起来捏成的,把芨芨草棍上缠上新棉花,插进每盏灯里作为灯芯。再用黄油一盏一盏灌满。以家庭为单位,每家至少也捏几百盏,家富的捏几千盏,都一圈一圈摆在铜盘或木盘里。晚上星宿全了以后,把佛灯搬出来,从佛包开始,居室、凉房、羊圈、羔棚,都要摆上。
      每人手拈一柱燃着的黄香,在长者的带领下,用它把所有的佛灯一起点燃。顿时浩特灯火通明,倘若佛祖居住的灵界般金碧辉煌。接着大伙都集中到一个大户人家,围绕火撑子坐个圆圈念玛尼经。再炖上一锅鲜美的羊肉。一圈玛尼经念完了,锅里的羊肉也煮熟了。大家一起分享这佛祖赐予的神食。
      吃喝以毕,各自回家睡觉。   巴林蒙古族在这天要做一种叫“蒙利森巴达”的点心,做法是将炒米碾成碎米,用黄油炒后加入红糖,在“琶纳” (做奶豆腐的模子)内压成硬块,然后按四方形和三角形切开,互相送礼。在大人们念玛尼时,孩子们在有灯的地方跑来跑去,追逐嬉戏,玩得十分开心。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仍然是最活跃的人物,当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他们已经争先恐后爬起来,三五成群,吵着闹着,到各家去抢吃佛灯。因为这时的佛灯芯已经燃完,油也耗干了,黄油在燃烧的时候已经渗进了灯盏,灼热的火光又把灯盏燎黄烤熟。佛灯本来就是糖、奶、面做的,自然是一种比较别致的风味小吃。
      而且大家祭拜的是长寿的佛,所以应该尝尝灯节的口福,因此大人们也都要尝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察哈尔的佛灯会,四九年以后就陆续中止了。卫拉特虽延续至今,但已经失去了原滋原味。没有到出奔跑着抢佛灯的孩子,也很少看见那种灯火通明的盛景了。也许这就是时代更迭和前进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吧,大家失去的比较森严和虔诚的崇拜,换来的是建立在现代社会上的另一种形式的快乐。
       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过去是一种宗教活动。自古以来卫拉特人就把每年的正月十五作为麦德尔佛诞辰,视为吉祥之日举行庆典活动。在宗教里把麦德尔称之为传播佛教、解除人民疾苦的神,人们信仰这个神佛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宗教界认为,正月十五是神佛大师宗教学业结束的一天,正月十六是麦德尔佛主持教学的一天,为了连续不断的把宗教学发扬光大,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作为麦德尔佛诞辰的日子。
      由于过去蒙古人过着游牧生活,举行盛大集会的活动场地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般只能是在寺庙里举行。每当正月十五这一天,县、乡、村的男女老少都要早起,穿上盛装,到寺庙参加麦德尔节的庆祝活动。巴音郭楞的土尔扈特、和硕部举行的麦德尔节,首先是喇嘛们以宗教盛会的形式吹响号角,敲锣打鼓,念经祈祷。
      然后,前来参加的人给麦德尔佛磕头。 像麦德尔佛跪拜的仪式,是在一位年长的人的带领下,来到寺庙前排好队,双手放在额上,给麦德尔佛跪拜,完毕后,才能把自己带来的贡品放在麦德尔佛的供桌前。在麦德尔佛的挂像边从右向左转过去,绕寺庙从右绕几圈。这样跪拜完毕后,大家相互拜年,互道祝福。
      之后,还要举行麦德尔节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就像那达慕盛会一样,人头攒动、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大家都一颗虔诚的心在欢送吉祥如意的上年,迎来时来运转的本年。所以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卫拉特人纷纷从各地赶来寺庙参加这一活动。因为他们相信,这种对佛的尊崇会给他们带来好运,消除灾难。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宗教活动逐渐变为互相拜年的传统节日。

    我***

    2012-12-21 02:29:57

其他答案

    2012-12-22 14:09:23
  •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s***

    2012-12-22 14:09:23

  • 2012-12-21 04:30:13
  •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
        一、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
      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
      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二、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三、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四、过年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
      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 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 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 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
      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 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 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 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 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 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 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 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
      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 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 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 到午夜的习惯。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 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 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 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 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
      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 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 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薪睡 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五、火日 火日,亦称拜火节。
      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有可能受了汉族 腊月23祭灶的影响。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 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
      然后取一 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 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说:-,年申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 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 六、祭敖包 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
      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 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 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七、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 厚。
      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 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 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八、点灯节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 节日。
      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 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 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 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
      在每 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九、塔克勒干节 塔克勒干节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 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 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
      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 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 (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 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
      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 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粘自官方信息。

    一***

    2012-12-21 04:30:1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