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鲜卑族和哪个民族接近

首页

鲜卑族和哪个民族接近

鲜卑族什么时间消失的,和那个民族接近,有文字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3-05-31 13:29:35
    鲜卑族的主体是在隋朝彻底融入汉族的。
    隋朝以前的北魏、北周、北齐均是鲜卑人做皇帝,等隋朝统一天下后原鲜卑族旧皇族和勋贵家族依旧存在,但早已汉化,不再有人将其视为异族。
    唐朝时在青海有一个吐谷浑国,是鲜卑族的慕容部所建,后亡于吐蕃,今天青海的土族是其后裔。
    鲜卑族另有一支留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即今天的锡伯族。
    “鲜卑”“锡伯”乃同一词的不同音译。
    锡伯族的语言与满语比较接近,所以鲜卑族应该与满族的先祖“肃慎”关系比较密切。

    我***

    2013-05-31 13:29:35

其他答案

    2013-05-30 15:56:41
  •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都曾成为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如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
      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为羌人诸部,直到唐代初叶才被吐蕃所灭。
      自唐后有关鲜卑族的记载鲜见于史料。结合一些资料有人认为土族、锡泊、达斡尔三个民族最有可能是他们的直系后裔或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土族——慕容鲜卑的后裔   据明清史志记载,明代土族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区。   土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词汇有一半左右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但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说土族主要源于蒙古人。蒙古族的先民是室韦,吐谷浑是鲜卑的一支。室韦,鲜韦都是东胡系统的民族,在语言上有同源关系,都属于东胡系统的民族语言,有相通部分。   锡伯族——拓跋鲜卑的后裔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锡伯族源于古代的鲜卑,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的鲜卑人就是锡伯族的先民;另一种认为,锡伯是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以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而得名。   契丹——宇文鲜卑的后裔   契丹出于鲜卑,《魏书》卷一OO《库莫奚传》说它是“(契丹、库莫奚)其先,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辽史》上也介绍,契丹自称先祖是炎帝后裔,号鲜卑氏。
      后来被慕容燕部落所破,然后一拆为三,分别为宇文氏、库莫奚和契丹三个部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自元后契丹不见与史籍。   到了现代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当地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从此便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辽亡国后,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
      虽然考证出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但这些只是间接的证据,是不能给出定论的。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
      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万***

    2013-05-30 15:56:41

  • 2013-05-30 15:53:40
  •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西周伊始,东夷鲜卑举族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了东北辽东一带。在这里, 他们遭遇了另一支源远流长并且顽强彪悍的民族---肃慎。
      远来的东夷鲜卑无意也无力与肃慎发生更大的冲突,只能继续北迁。高寒多林木的大兴安岭和水草盈盛的内蒙东部草原,最终成为先秦鲜卑的生息之地。 鲜卑拓跋像蒙古草原狼一样爱动脑子极善学习,他们对汉文化极为痴迷,又一次表现出游牧民族在文化和制度上开拓进取、勤奋学习的民族性格。
      在冯太后和孝文帝时期,大力倡导全民族学习汉文化并与汉族通婚,几乎达到全盘汉化的程度。后来百万鲜卑迁都洛阳以后,完全使用汉语汉服汉制度,甚至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例如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让南朝汉人来使,一时分不清是到了胡国还是到了汉国。 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秃发氏曾 建立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
      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民族文化 诗歌 鲜卑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牧歌、思乡曲、叙空事歌、战歌等体裁。从歌词观之,其风格刚健清新,粗扩豪放,富又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北魏统一蒙古高原后,太武帝从漠北迁来30余万帐落敕勒人(汉称丁零,亦称高车)。
      5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草牧歌,“其歌本为鲜卑语,易为齐言”,已成为千古绝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鲜卑人的宫廷音乐也有许多建树。
      《真人代歌》,亦称《北歌》,是鲜卑语宫廷歌曲。其内容为“上述祖宗开基的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足迹。”北魏宫廷中每日早晚均唱此曲,并有丝竹伴奏。 语言文字 据《后汉书·鲜卑传》和王沈《魏书》载,鲜卑“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属东胡语分支,一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认为与蒙古语“相去无几”。
      初鲜卑无自己文字,刻木为信,邑落传行。入中原后,通行鲜卑语,但逐渐汉化,用汉字,兼说汉话。一说北朝时曾有鲜卑文,后佚。

    梦***

    2013-05-30 15:53:4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