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人怎麽过新年?

首页

中国人怎麽过新年?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1-03 09:48:30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然盛行。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等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相互道贺祝福,祭祖等活动。
            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是有着三千年以上文字记录的历史和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便生动地描述了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独特的习俗。
      不同的民族在欢度年节时更能体现出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情。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春节,又叫过年。每当节日来临,我国汉族人民和许多少数民族都以各自的方式举行盛大而饶有兴趣的庆祝活动,来欢度这一佳节,而另一些少数民族则还有自己的传统年节,且时间、习俗各异。
       汉族过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栗子、薏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及五颜六色的各样果脯,远远不止八种。亲朋好友之间,还有互相馈赠腊八粥的习俗。另外,祖国南北在腊八粥的内容中也有一些差异。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据以赏罚,于是,百姓们供上红烛、糖瓜,企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据说七天以后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众神同来人间过年,届时各家则举行“接神”、“接灶”仪式。
       腊月二十四,为“扫房日”,此后家家户户焕然一新,各店铺、百姓人家,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除夕这天,祭祖、接神、接灶、好不热闹。大家已不再劳作,游子们千里迢迢,也要赶回来,合家欢聚一堂。北方人包水饺,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征兆。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四面八方鞭炮齐鸣,欢庆活动进入高潮。初一一大早,热热闹闹的拜年便拉开了序幕。 蒙古族的“白月”:蒙古族过春节叫“白月”,蒙古语称“查干萨拉”。
      因为蒙古族风俗尚白,以白色为纯洁、吉祥、神圣的象征,所以把岁首正月称为“白月”,白月元旦也被称为“白节”。 蒙古族也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室,到傍晚开始“祭火”。由长辈点九个小灯,将祭品投入旺火中烧,口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
      蒙古人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发达。 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迎新”。家家户户准备各色蒙古族风味食品。年三十这一天最热闹,全家喜换新装,欢聚一堂,上午上供祭佛,蒙古人家中都设有佛柜;晚上,开始祭祖先,在院外平旷之地,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长辈口中高声念诵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盅不断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
      祭祖之后,全家上席,晚辈向长辈敬酒,为其送旧迎新。接下来便是通宵达旦举家欢度。新春一到,便摆桌上席向老人、长辈跪拜敬酒。初一这天,不论男女,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问候“新年好”、“过年好”。并带着哈达和酒到亲戚家拜年。 藏族的“跳神会”:藏族人民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一般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里。
      藏族隆重、盛大的“跳神会”就在除夕这天举行。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祛邪降福。 侗族的“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
      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种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手顿足,歌声洪亮,雄浑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歌舞,动作却轻柔幽雅,声调悠扬,明朗动听。
       基诺族的“特毛且”:“特毛且”是基诺族的传统年节,意为“过大年”,是基诺人最隆重节日。每年夏历春节前后举行,具体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长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测定。届时长老敲响其家独有的大鼓,宣布新年开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涌向长老家庆贺。
      家家户户端出提前酿好的米酒,摆上丰盛的食品,还要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当天晚上,全寨人聚集于广场,燃起篝火,有长老和歌手领唱史诗,其场面颇为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而散。 此外,还有土家族的“赶年”、壮族的“晚年”、水族的“端节”等等。
      各族人民虽以不同习俗欢度新年,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望:企盼来年幸福、吉祥、万事如意!。

    M***

    2006-01-03 09:48:30

其他答案

    2006-01-03 12:05:42
  •   中国人所过的新年,是指现在的春节.
    过新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就开始了,直到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祭灶日又称除尘日,在祭祀去年的灶王爷的同时,打扫屋里屋外的环境卫生,干干净净过新年.
    祭灶日过后,开始赶年集,置买年货,先请回灶王爷、土地爷、井王爷、马王爷、财神、仓神等家宅六神及门神,再为大人小孩添置过年穿的新衣裳,其次是购买过年的食品、年画、春联、炮仗、礼花以及走亲串友的礼品等。
      这样一直到腊月二十八九,蒸年馍、做年糕、炒年肉(臊子)。 到了腊月三十,真正进入年关,三十日中午开始,到晚上是过年最繁忙的时候,先是把家里的环境卫生再打扫一次,接着是张贴家宅六神和门神、年画、春联,家宅六神神窟也要有对联,土地爷神窟写“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灶王爷神窟写“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天王爷神窟写“太平原有象,造物本无私”,井王爷神窟写“甘泉供百口,福水养全家”,仓神神窟写“年年取不尽,月月用有余”,财神神窟写“昔为唐宰相,今是福禄神”,马王爷神窟写“槽头更兴旺,五谷又丰登”。
      家神安请完毕,逐一上香。 傍晚时分,由家族中的长房牵头,各房男丁(最少是长子长孙)前去祖坟请先人回家过年,去时带上香、裱、蜡、酒、炮、灯等,到了祖坟,先给自家各个墓冢顶上压一张裱,表示这家后继有人,然后上香、烧裱、点蜡、奠酒、磕头,最后放三声炮,点着灯盏,挑灯回家(至少点一根香回家),回家后在门口放鞭炮以示迎接祖宗回家,将在坟地里点燃的灯或香敬在祖宗神窟前,叩首磕头,请先人完毕。
       三十日天黑后,进入除夕守夜,先是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有饺子、臊子面、甑糕等。年夜饭后,由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和糖果花生,特别要吃柿子,以示事事平安。接着端上烧酒盘子,到家族的最长辈的老人家里坐夜,难得一年相聚,在一起议一议族中的大事,考虑老人的身体,一般象征性的坐坐,便各自回家守夜。
      一直到午夜时分(晚12点),燃放新年喜炮,新的一年开始了。 大年初一起身后,给祖宗及六神神窟上香,到大门口放鞭炮,天未亮,就要吃年饭,有“谁家初一吃得早,谁家日子过得好”之说。吃饭前,先给祖宗神窟前敬献一碗,再给家宅六神神窟前泼奠一些汤菜,年饭后,开始拜年,先拜户族门份,按辈分逐级拜年,再拜同村邻居。
      拜年完毕,老年人开始“游胡”“掀花花”(一种纸牌)“纠方”(一种土围棋)下棋,年轻人人开始打麻将、荡秋千、打锣鼓,妇女门开始串门子、逛邻家,孩子们玩家家、放风筝、捉迷藏、吃糖果。 大年初二起,开始走亲访友,一直到初九,吃一顿辣子面,叫“辣红面”(谐音:纳魂)。
      走亲戚时,有外甥的人必须给未满12岁的小外甥送灯笼(俗语说:外甥打灯笼照“舅”)。 初九以后,开始耍社火,一直耍到正月十六,有些地方要耍到二月二龙抬头。开始先在自家村子里耍,然后村与村之间社火斗台,最热闹的是斗台,西村装一出“东吴招亲”抬到东村,东村则以牙还牙装一出“薛仁贵征西”抬到西村,南村人姓陈,北村就装“铡陈世美”,北村人姓杨,南村就装“杨彦景辕门斩子”但有一条原则(规矩),无论装的什么故事,必须是书上记载的故事,不能凭空杜撰,这时间各村是台上斗社火、斗技艺,台下斗知识、斗才学。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俗称小年,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因为大年初一礼仪繁多,人们热闹玩耍的机会不多,这时,才尽情的热闹。除北天耍社火外,晚上耍龙灯、耍狮子、跑竹马、跑旱船,孩子们比灯笼,看谁的舅舅送的灯笼好。当然,元宵节吃元宵就不必再说了。
       十五傍晚,要到祖坟里去送先人,去时所带物品与请时一样,礼节基本相同。先人送回祖坟,预示着年关结束,正月十六以后,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劳作。

    s***

    2006-01-03 12:05:42

  • 2006-01-03 10:11:32
  • 根据每个地方的习俗而不同
    其中我们那里就是吃吃团圆饭,挂灯笼、贴贴兑联什么的

    w***

    2006-01-03 10:11:32

  • 2006-01-03 09:49:05
  • 是中国人都知道啊!
    呵呵,回家团圆,吃年饭.只不过现在越来越没传统的那么热闹了.
    但过年已经成了合家团圆的代名词啦

    x***

    2006-01-03 09:49:0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民俗传统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