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青海有哪些民族

首页

青海有哪些民族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8-04-24 22:14:03
  •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238万多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
    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

    七***

    2008-04-24 22:14:03

  • 2008-04-22 22:38:48
  •   青海省除了汉族人外,少数民族有: 
    藏族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总人口10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 族自治州;此外,在西宁的湟源、湟中、大通和海东地区亦有部分藏族居住。
      青海牧区的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牲畜主要有绵羊、牦牛、犏牛和马等,而以 绵羊为最多。所产"西宁毛",弛名中外;黄南的黑紫羔皮、玉树的绵羊皮,誉满省内外。"环湖马"、"鲁仓马"、"玉树马"及"柴达木马"系著名马种。东部地区的藏族以农为 主或农牧结合,农产品以青稞、油菜为主,土豆、小麦次之。
       青海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7 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在今西藏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征服邻近部落后,即向青海湖地区进兵,与吐谷浑争夺牧地,迫使吐谷浑退到青海湖以北。公元670年吐蕃军攻陷唐王朝的白州等13个羁縻州,唐派大将军薛仁贵率军迎战,在大非川(今海南共和地区)之战中被吐蕃打败,吐蕃尽得吐谷浑牧地。
      于是青海草原由吐蕃统治近二百年。进入青海的吐蕃人,同青海高原 的土著羌人、吐谷浑人交错杂居,共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融合,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青海的藏族。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藏族除 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部分藏族操康巴方言外,其余藏族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语文。
      藏族群众 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影响很深。青海藏族的服装以大襟 袍服为主,上身内穿绸、布的长袖短衫,外罩长袍,穿着时男袍提至膝部,女袍提至与脚面 齐平,再用红、绿绸或布作成的腰带束紧。一般在穿着停当后,退出右臂,以便劳作。
      藏族 男女都喜欢戴帽,严冬时多戴狐皮或羊羔皮做成的筒型大帽,其余时间喜戴呢制宽沿礼帽。青海的藏族,尤其是牧区的藏族,不分男女,十分讲究装饰品,男子常在左侧腰带上佩带一 把美观精巧的藏刀。女子喜戴彩石、珊瑚、玛瑙串成的项链和玛瑙、翡翠耳坠以及镶有玛瑙 的银戒指。
      成年女子背戴两条与头发相连的缀满珊瑚和彩石的长方形饰品,藏语称"加隆"。节庆期间的藏族妇女们,更要盛装隆饰,从头到脚,珠光宝气,美轮美奂。一名妇女的饰物,其价值一般都在数万元以上。藏族的饮食以牛羊肉、青稞、小麦面、奶茶为主。"糌粑 "是藏族最常用的一种食品,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携带方便、制作简单。
      藏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青年男女一般以歌抒情,互吐衷肠,寻找自己中意的伴侣。当男女青年确定关系,有成婚之意时,双方父母亲就会择选吉日良时,操办婚事。青海藏区也有"偷婚"的习俗。通常是在藏族青年男女已相爱定亲,却得不到女方家长的同意或男方无力筹措彩礼时,男方与姑娘(或与女方全家)约定时间、地点,由男方在夜间将姑娘偷偷接走,第二天男方家给女方家选派媒人、补送彩礼,求得宽恕和同意,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在一阵"推辞"之后,会认同婚事,促成婚姻的。
      青海藏族的禁忌较多。如 ,禁止人们在神山区挖掘药材、狩猎、砍柴等;禁止用煨桑的火和酥油灯接火吸烟;禁忌挖 泉引水;忌讳用脚踩灶或往灶火中扔羽毛、蒜皮等物品;在饮食上,一般不吃奇蹄类、爪类 和鳞类动物等等。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的歌舞旋律明快,节奏显明,舞姿优美 ,动作豪放。
      歌舞大都是在地势平坦、水草丰美的草地上进行,不要舞台,也不需帷幕,每逢喜庆佳节,人们在草地上欢聚一堂,有歌有舞,欢乐异常。青海藏族中,以玉树、果洛、 海南的歌舞最为有名,歌舞中有优美动人的袖舞,有风趣别致的对舞,有欢乐如狂的群舞, 舞蹈动作中踢踏舞最有特色。
      青海藏族也喜爱体育运动,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传统民族体育活动十分普遍。每次比赛时,方圆百里的群众都要骑上骏马,带上帐篷和锅灶,住在赛场附近观看助兴。对于优胜者,人们尊敬非常,献哈达、敬美酒,表示祝贺。 回族 青海回族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居第二位的民族。
      总人口72万人,占 全省总人口的1412%。主要分布在本省东部和东北部,以化隆、门源、民和、大通、湟中、祁连、贵德和西宁东关较为集中,其余各州、县也有一定的分布。居住在青海农村的回族 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和饲养奶牛。城镇回族善营商业,精牛羊肉、 皮毛加工和饮食业。
      青海回族的来源是比较复杂的。根据现有的文字和口碑资料,远在唐宋 ,青海就有回族先民活动,至元代有大量回族人口集体移居河湟流域,明、清两代推行移民 政策,加之其他社会历史原因,使移居青海的回族人口增多。经过长期的发展繁衍,成为今天的青海回族。青海回族通用汉文,但在民族内部和宗教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汇。
      化隆卡力岗、群科等地有少部分回族则使用藏语或汉、藏语兼通。回族群众信 仰伊斯兰教。青海回族的服饰有自己的特点,男子喜欢穿对襟"汗褡"(即白衬衣),上套青坎肩,戴圆顶帽(白色或黑色),回族妇女习惯戴盖头,有黑、白、绿三色,姑娘为绿色盖头 ,婚后为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
      青海回族的饮食主要以小麦、青稞加工的面食为主,以面片、拉面、锅盔最为普遍,回族群众喜吃牛、羊肉,善做手抓羊肉。每逢节日或喜 庆日子,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花花。招待客人时,摆上这些精美可口的油炸食品,端上 糖、包子,以及手抓羊肉和米饭,热情款待。
      回族群众讲究喝盖碗茶,一般在盖碗茶里泡上 花茶、冰糖、桂圆、枣、枸杞等。盖碗是由茶碗、掌盘、盖子配套的,故叫做"三泡台碗子 "。沏茶讲究"牡丹花"开水(即翻腾喷涌之沸水,其状如牡丹花盛开)。青海回族的婚姻 ,大体要经过请媒、提亲、送茶、行聘(送礼)、结婚等程序。
      结婚一般选定在主麻日(星期 五)举行。在此之前,双方长辈分别对新人进行教育和劝勉。结婚当日早晨,新郎由陪客伴 同到女家,由阿訇念"尼卡亥"(阿拉伯语,意为证婚词),然后由娶亲、送亲人陪新娘到男家。结婚期间,亲朋纷纷前来恭贺,宾客如云,喜气洋洋。
      回族在本族内通婚,一般不娶不嫁外族人,若要娶或嫁外族人,对方须随回族习俗。青海回族的主要节日是小尔的节、大尔 的节,有的还过圣纪节和阿夫拉节。小尔的节又称开斋节,是斋月期满后的第一、二、三天 。大尔的节又称古尔邦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2月12日,即开斋节过后的第七十天,这一天回族群众宰牛、羊,分送亲友、穷苦之人和留做自食。
      大小尔的节的上午,各聚居地区的穆 斯林到中心大寺参加隆重庄严的会礼。会礼结束后,人们走亲访友,互道"赛俩目"问候,祝贺节日愉快。整个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衣冠簇新,喜笑颜开,别有一番热闹景象。青海回 族严格禁食猪、马、驴、骡、狗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忌吃一切凶禽猛兽的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禁烟、酒,禁忌他人在礼拜场所抽烟喝酒。
      非礼拜人员不得随便进入清真 寺礼拜大殿。回族群众家中一般不挂人物像和鸟兽画。舀饭、倒水,只能顺手,不能反手。 吃油香、锅盔、花卷时,须掰开再吃。回族群众有讲究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男女老少都经 常淋浴,以保持清洁之身。凡是礼拜、婚丧、节庆、远行时等,均需淋浴,即使平时不做礼拜之人,也定期淋浴净身。
      青海回族群众诚恳、勇敢、刚直、豪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十分尊敬长辈和老人。有讲信用、重礼节、热情好客的优良风气,凡前来拜访和望门投止的客人,都要竭诚招待。 土族 土族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土族总人口18万人,占青海 全省 总人口的353%。
      主要分布在互助、大通和民和以及同仁、乐都等地。土族早先主要从事畜牧业。元末明初,河湟地区的种植业发展很快,土族也逐渐改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 土族的历史源流,目前看法不一,尚无定论。多数人采取以吐谷浑为主融合其他民族成分发 展形成之说。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互助方言、民和和同仁方言。
      1979年创制 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在互助地区的学校和群众中推广试行。土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土族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有四十余所,其中规模较大的僧侣众多者要数佑宁寺、天堂寺、广惠寺、朱家寺。土族的饮食中,数酥油奶茶、糌粑、手抓羊肉为上。贵客临门,敬酥油茶,献酥油花,摆整块肉,插刀其上,劝客食用,这是游牧民族习俗的残留。
      由游牧经济转为农业 经济后,多以青稞,洋芋主食,小麦次之。解放后,因改良品种,调整作物种类,以种植 小麦为主,因之转以麦面为主食。土族习饮酒,家家会做曲,户户会酿酩馏酒。土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仍保留传统习俗,但也有很大的发展变 化。
      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土族的男子服饰,以短为主,长短结合。青年男子喜穿绣花小领、袖口镶有黑边的斜襟白汗褂,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多穿蓝、黑两色裤子。青年妇女喜穿绣花小领、绣花边斜襟长衫,外套或黑、或蓝、或紫镶花边坎肩 ,两袖由五色布块接成,腰系刺绣宽腰带和丝绸彩带,挂以花手巾、花钱袋、荷包、小铃铛等。
      裤腿外套一尺高的"铁宛"(裤筒),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条将"铁宛"与裤腿相连,使其经纬分明,下沿蓝、黑搭配镶边。足穿绣花腰鞋,头戴形式不同的"扭达尔",耳挂银坠、 手戴镯子、戒指。土族妇女的头饰称为扭达,形式多样。过去有"吐浑扭达"、"捺仁扭达 "、"适格扭达"、"加斯扭达"等等。
      土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一般比女子大几 岁。女子出嫁前夕,两位接亲人带新郎去女方家,女方则歌舞迎接,泼水取乐通宵不眠,载 歌载舞,热闹异常。次日凌晨,新娘改换发型,梳妆打扮,纳信(接亲人)边歌边舞,且舞且 退,新娘坐白毡,众人抬新娘转嘛尼竿三遭,尔后上马赴婆家,入门拜灶,祈祷拜天地,然后设宴款待客人。
      其婚礼自始至终在歌舞中进行。土族婚俗中有戏媒人、戏公公的习俗。土族无闹洞房之习俗,谢绝外人进入新房。婚后三日,新郎陪新娘回门。土族不吃马、骡、驴及狗肉;禁忌羊圈内大小便;妇女不可进佛堂寺庙,不可在长辈前脱帽;出门走远路,忌讳遇空物,如遇空背斗、空桶之类,则视为不吉利而改日起程;土族好摔跤,爱打毛蛋(用羊毛线缠成的圆球)、踢毽子,喜养走马。
       撒拉 族撒拉族自称"撒拉尔",人口86200人,占青海省总人口的169%。 主 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镇。撒拉族先民原属中亚撒鲁 尔部,元时东迁,定居循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周围回、藏通婚,逐渐 发展形成今天的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商业、运输业等。撒拉人有经营园艺的 传统习惯,许多人家都有果树或果园,栽培梨、杏、葡萄等果品,种植西瓜、甜瓜和各类蔬 菜。撒拉族培植的辣椒和花椒驰名省内外。撒拉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 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多数人撒拉语、汉语兼通。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其历史发 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较深的影响。清真寺是他们的宗教活动中心。撒拉族有特有 的家族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阿格乃"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近亲组织,由二户至十多户 组成。若干个"阿格乃"组成一个"孔木散"。
      撒拉族人聚族而居,按"孔木散"自成区域 。 撒拉族的风俗习惯,与周围的回族有相同之处。在服饰方面,男子的短衣较附近汉族的略为 宽大和短些,长衣则较狭窄。腰间系一条布带或绸带子,头戴白色或黑色的圆顶帽。青年男 子喜穿白色汗褂,外套黑色坎肩,腰系红带子。
      青年妇女喜穿颜色鲜艳的带大襟的花衣服, 并常在花服衣上套黑色坎肩。佩带长串耳环、戒指、手镯等饰品。妇女一般都穿长衣,戴盖 头。老年人多穿长衫,头?quot;达斯达尔"。撒拉族的饮食以小麦、青稞等面食为主,兼食荞 麦、豌豆。常做成馍馍、面条、散饭或搅团。
      油香、馓子、锅盔和手抓羊肉,是撒拉族普遍 爱吃的食品。撒拉族喜饮茯茶和麦茶。主要禁忌是禁食猪、狗、骡、马、驴等肉,并忌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禁止喝酒、吸烟。撒拉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嫂吉"(媒人)牵 线,父母作主。订婚时须送"定茶",结婚时须送彩礼。
      结婚时,新郎和男亲前往女家迎娶 ,一般不入家门,环坐门外,请阿訇念"尼卡亥"。次日,女家送新娘到男家。送新娘时, 沿途"女乡"(与新娘同村而出嫁到别村之妇女)要端出油搅团和清茶,热情迎送。 蒙古族 青海省有蒙古族82000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3%。
      主要聚居于海 西蒙 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乌兰、德令哈、格尔木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 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的托勒,刚察县的哈尔盖,祁连县的默勒、多隆、野牛沟,门源县 的苏吉以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倒淌河,以及湟源、大通、同德、西宁、互助、乐都等 地 。
      青海蒙古族绝大多数从事畜牧业生产,主要牲畜有马、羊、骆驼,羊最多,牛马次之,骆 驼仅在海西地区饲养。青海蒙古族地区产的"大同马"、"河曲马"誉满省内外。畜产品有 :羊毛、山羊绒、牛毛、牛绒、驼毛、驼绒,以及各种皮张、肠衣、马鬃、马尾、奶制品以 及品质优良的牛羊肉。
      青海境内的蒙古人,主要是明正德五年(1510)来自东蒙古的一大批和 明嘉庆三十八年(1559)成吉思汗的后裔阿勒坦率部进驻青海,他们和其他各时期来青海的蒙 古 人发展至今。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青海蒙古人操蒙古语卫拉特方言,海西和海北州的 蒙古族通用蒙文兼通藏、汉语言。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人,由于长期与藏族密切交往, 已转用藏语文。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蒙古人以牛羊肉、奶制品、糌粑、面粉为主要食物, 冬秋季多肉食、夏季多奶食。牧民早晨喝"豆玛"(碗底放糌粑少许,加奶豆腐、酥油,再 冲茶)奶茶,吃烙饼或油炸馍馍。
      中午吃糌粑、馍或肉等,喝奶茶。晚餐吃手抓肉、汤面条 或肉粥,临睡前喜欢吃酸奶。青海蒙古族的服装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内蒙古蒙古族的服装 。男女冬季均穿"德吾曰"(长皮袍),光板羊皮袍镶边或以布做面。夏季则穿"拉吾谢格" (夹袍)。节日或做客,穿"吾齐",即羊羔皮长袍。
      男女均系色彩鲜艳的丝绸腰带。青海蒙 古族的服装,特别是妇女的服装,既美观大方,又御寒实用。蒙古族的婚姻,讲究同姓不婚 ,姑表、姨表不婚,青年男女有一定程度的社交自由,可以相爱定亲,但婚姻的决定权仍操 于父母之手。青海蒙古地区也有偷婚的习俗,其形式与藏族地区留存的偷婚习俗基本相同。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祭"俄博"和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的灯节。摔跤是蒙古族最好而 又最普及的运动,一有聚会的机会,青年牧民们就会进行摔跤比赛,这既是蒙古牧民们辛勤 劳动之余的娱乐,又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蒙古族有不少的禁忌。武器、马一般不能带入房,进门前倒置门外,平时递交刀枪或肉食小刀,也必须以枪托、刀柄授人,否则,认为 极为失礼而不友好的举动;也不能把马拴在蒙古包的围带上;青海蒙古人忌食马、骡、驴等 奇蹄类动物,也忌食狗及爪禽类。
      妇女无论是否成年,必须辫结头发,忌散发或剪发,帽子上忌打补丁。忌用有裂缝的碗给长者或客人,忌敲打碗碟。 。

    1***

    2008-04-22 22:38:4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