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泰戈尔一首诗的出处

首页

求泰戈尔一首诗的出处

第一句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5-09 10:17:00
      这首诗不是泰戈尔的作品,无所谓出处。(如果那位在泰戈尔的诗集当中找到了,请告我一下。) 
    (I)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真的是英文诗吗? 答,不是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英诗中译吗? 答,不是。
    近年来网上流行一首中英对照的诗。中文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英文题是”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很多的转载者都引用此诗为英语诗 (e。g。 外文诗欣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更有不少论坛, blog, 等等,说这是 Tagore 泰戈尔的诗。这是真的吗。
       答,不是 误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人以为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是英文板。 其实是中译英。 是谁译的 ? 甚么不会是英语板?If your English is not too bad, you should be able to tell that none of the nine versions found on the Internet is anywhere near "good English。
      " I am not knocking them all。 Some versions are quite "readable", but they cannot possibly be an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Bengalese--the language Taogore wrote in--done by British scholars。
       此诗被误传为以泰戈尔的作品,其实第一段是张小娴所作,后来被一群台湾学生改编了(集體??作接? ) 。不是英文诗,不是泰戈尔的作品。网上乱说这是泰戈尔的作品的人很多。用百度或Google搜一下。你可见千千万万个。这些人都是以讹传讹,自己没有审核过,在别处看到有人说是泰戈尔,便自己也说是“老泰”的作品。
      更有些说是“飞鸟与鱼”。其实只要在网上搜一搜泰戈尔诗的英译本看一看,便立即看出泰戈尔的诗根本不是这样的风格。此??K非"泰戈?"的作品, 也不是英语诗。第一段是张小娴的作品,后来被一群台湾学生改编了,加了后两段 (集體??作接? )-网上可找到有其它多段落的版本。
       最初的英文版是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是 Muyv (Xiaoyun Ji)所译: (i) 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点击 (引:此诗原为张小娴在她的一本书《湖边有颗许愿树》的最后写的话;后为muyv翻译成英文。
       Muyv (Xiaoyun Ji) 自己写的有关此译文的典故 不久之后,又有一个叫做(鱼与飞鸟)/(的鱼与鱼)的版本。被乱传为出自“老泰的的飞鸟集”。这个人 (wubo (五伯))说是他写的。请看 第6楼。 此版网上多传为林汐所作:见 (作者:林汐 录入新月于 August 03, 2003。
       引 集体接龙之作署名泰戈尔 无独有偶,同样的“大玩笑”也被开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本人和他的诗作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上/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上/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这首“据称”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所作的情诗感动了百万读者,一度风光无限,以各种方式被引用———载于个人主页,制成Flash,运用于广告,还成为电视问答节目的题目。
      谁能想到,这首诗竟引发了一个文坛公案。   许多人坚持认为泰戈尔就是诗作者,其依据是《读者》杂志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诗,署名是泰戈尔,摘自同年第5期《女子文学》(现改名《女子文摘》)。但据《女子文摘》一位编辑透露,这首诗其实来源于网上。
      而一些研究印度文学和泰戈尔的学者表示,《泰戈尔诗集》中并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一诗。   据考证,这首诗的第一段最早出自于香港作家张小娴的一本八年前完成的小说,书中女主角对其爱人凄婉地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后来这段文字在台湾很流行,一群医学院的大学生在BBS上对其进行了集体创作接龙,而又不知从何时起,诗文被署上了泰戈尔的大名。 -------------------------------------------------------------------------------- 引 寻源泰戈尔研究专家不知道老泰有此诗许多人坚持泰戈尔对这首诗的所有权,依据是《读者》杂志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诗。
      找到这一期《读者》,果然有这首诗,署名真是泰戈尔,摘自同年第5期的《女子文摘》一位编辑透露,这首诗是从网上弄来的--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首诗还是没有出处。记者决定请教真正的权威: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刘安武和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泰戈尔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吴文教授,但二老都说没见过这首诗。
      香港女作家张小娴“认下”首创权不久,另一位名人的名字出现了。在一个网页上,这首诗的署名为香港知名女作家张小娴。记者是在网上对她的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所附的读者评论中发现线索的。一位读者写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读到这段话,我就从此爱上了张小娴的小说……”赶紧找到这本小说,一看封面,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这位读者引用的那段话,再翻序言,才知道,目前在大陆网站上演的这段文坛公案早在三四年前,台湾网站上就开始了。手中这本小说是2000年版,是再版,在再版序中,张小娴专门就这个文坛公案作了澄清。
      序中说,小说完成于1997年5月,讲的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封面那段话是借书中主人公苏盈之口说的。张小娴在序中称:去年,我突然收到两封电子邮件,那两个女孩子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一句,原来不是你写的,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我看了觉得很奇怪,明明是我写的,为什么会变成泰戈尔的诗?今年2月,我去了一趟台湾,这才知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段文字去年12月在台湾很流行。
      一群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医科生把我的句子廷续下去,写了一首有趣的诗,放在台湾的BBS网络上。自此之后,看到这段文字的人愈来愈多;于是,开始有人流传,说这其实是出自泰戈尔的笔下……别人都以为我是抄泰戈尔的,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没有抄,这真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台湾医学院学生证实:这诗是我和同学们接龙创作的记者又在台湾一个网站上查到了下面这段话:其实这首诗的第一段是张小娴写的,在泰氏出版的诗集里从来没有这首诗,不过说来也好笑,当时跟同学一时兴起的文字接龙,到最后传遍整个网络,如果泰戈尔知道有人冒用他的名号四处招摇的话,大概会很生气吧。
      让我来说说这个好玩的故事吧。首先是一个同学引用了张小娴小说里的名句做签名档,这个签名档就是这首合体诗的第一段: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因为跟这个女孩子平常就喜欢互相倾诉,再加上当时个人的爱情经验对这样的文字蛮有感觉的,当时也是跟相爱的人无法在一起,所以就回了下面这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知道在一起。
      接着是一个当时在苦恋一个女孩子的同学,看到这一段文字,觉得跟他的境遇相比,实在是不算什么,所以他又回了下面这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知道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一股气息/却还得故意装作毫不在意。最后是一个被女生苦恋的人,因为对爱情的犹疑,有了这样的感触: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一股气息/却还得故意装作毫不在意/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筑起的一道沟渠。
      就是发生在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合体诗故事,到后来竟然变成谣传中“泰戈尔”的诗,这倒是大家始料未及的事情。这段文字写于1999年6月2日,署名为merlin。许多网友肯定地说,在张小娴那本小说出版前,也即这首诗的第一段出现之前,网络上确实没见过这首诗,而张本人又没有写后面部分,所以merlin的“接龙创作”一说是可信的,只是具体由哪几个人接已经不可考了。
       -------------------------------------------------------------------------------- From: 『泰戈??集』,以三民?殖霭?第八版)中譯本?楸镜脑?。
      其中?收?漂鳥集、新月集、?窆㈨?歌集、?@丁集、?圪O集、?M渡集,****>但?o『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一? Update April 12th, 2007: Muyv (Xiaoyun Ji) 写的有关他自己此译文的典故及新译 (and why he left out one line):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plainly can not(i)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 漏了一行。
       看下面第 III 项 )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i) 若这是真的英文板, 而不是非专业性的翻译, 不会把 cannot 写成两个词? (iii)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五伯/林汐 version。
       原译者 Howard 2005 " (2 versions, floors 1 and 18) (iv)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Version posted by 阳光天使 (不知是原译或是转载) at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v)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translated by "bobbie" in her MSN Space This is a better version as she recognized the need to use "it is"。
       The other versions are all missing the verb "is" in "is when"。 (v)比较多错的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Originally translated by 原译者 Fei (vi) 比较多错的 The farest(sic) distance in the world。
       Originally translated by 原译者不详 (vii)惨不忍读译文 1, 原译者不详 (viii)惨不忍读译文 2, 原译者不详 (ix)惨不忍读译文3 The most distance way (quoted by Gitanjali) 原译者不详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再版序)这部小说是我在一九九七年五月完成的。
      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女主角苏盈苦苦地暗恋着秦云生。云生虽然最后接受了他,但他心里思念的,他最爱的,始终是一个逝去的情人。苏盈伤心地说: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心里没有我。
      " 去年,我收到两封电子邮件,那两个女孩子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这一句,原来不是你写的,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我看了觉得很奇怪,明明是我写的,为什么会变成泰戈尔的诗?今年二月,我去了台湾一趟,这才知道‘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这段文字去年十二月在台湾很流行,一群阳明山医学院的医科生把我的句子延续下去,写了一首很有趣的诗,当在台湾的bbs网络上。
      自此以后,看到这段文字的人愈来愈多;于是有人流传,这其实是出自泰戈尔的《漂鸟集》。许多广告用了这段文字,电视问答游戏的主持人也问参加者“泰戈尔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下一句什么?”一位知名女作家在接受访问时,也叹息:“泰戈尔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她并且把这段文字收到她自己的书里。
       别人都以为我是抄泰戈尔,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没有抄,这真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幸好,后来有一位喜欢我书的台湾读者到图书馆翻查了所有的泰戈尔的书,正式泰戈尔从来没有写过这么一首诗。这位读者在bbs网络上替我平反了。这段文字在台湾忽然闹得热烘烘,引起那么多的共鸣,也许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暗恋过别人,也被人暗恋过吧? 不曾苦苦暗恋过的人,不会理解暗恋的苍凉。
      总会有人自豪地说:“我从来没有暗恋过别人!”我们太知道了,暗恋是卑微的,我们不敢承认。因此,我也会说,我从来没有暗恋过别人。张小娴 二零零零年五月二日 与香港家中 (引自 第八楼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到底出自谁手?!! 有一句话是:谎话被人说了一万遍就成真的了。
       这首诗不是泰戈尔的。那些骂楼主的朋友]不知是不是你们没有文化还是楼主没有文化。我告诉你们关于这首诗的故事。 如果问一下网友,这首诗是谁写的,几乎众口一词:作者是泰戈尔。 但去查找泰戈尔的诗集,居然查不到这首诗。 据说有上百万的网友追捧这首诗。
      打开搜索网站GOOGLE,输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查询,让人大吃一惊:竟然出现了近20万个搜索结果,而输入“泰戈尔”只有2.49万个搜索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相关网页PAGEVIEW(页面浏览量)超过千万。随机将网页点开,发现这首诗及诗中句子以各种方式被引用着,有的将诗制作在个人主页上,有的给它配上音乐,有的衬上精美贴图,有的将诗设计成自己在BBS上发贴时的签名。
      个别网页还推出传递游戏,说将这首诗发给20个以上的网友,会心想事成,和自己相爱的人成为眷属……这首关于暗恋的哀婉诗歌感动的读者不下百万。 现在,这首诗也有了商业价值,唱片公司、广告公司、电视节目都开始引用,相关的电视剧也已经开拍。电视剧《似水年华》主创人员谈到创作这部电视局的初衷时,就是为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首诗。
       作者之争 网上引用这首有署名的大部分署为泰戈尔,但也有人借用果戈理的小说大加讽刺。讲俄罗斯一名伪诗人伏西洛夫将这首诗当作自己的创作朗诵给大家听,当太太小姐们感动得啜泣流泪快要崇拜他时,一名真理的捍卫者走上讲台:“请允许我向亲爱的伏西洛夫道歉,我说他剽窃是不对的。
      昨天我翻阅了泰戈尔诗集,发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仍然还在那里……”可见网上有一股坚定的力量在保卫泰戈尔对这首诗的创作权。 许多人坚持泰戈尔对这首诗的所有权,依据是《读者》杂志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诗,署名是泰戈尔,摘自同年第5期《女子文学》(现改名《女子文摘》)。
      但据《女子文摘》一位编辑透露,这首诗是从网上弄来的。 一些研究印度文学和泰戈尔的学者表示,没有见过这首诗。 香港女作家张小娴“认下”首创权 不久,另一位名人的名字出现了。 在一个网页上,这首诗的署名为香港知名女作家张小娴。笔者是在网上对她的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所附的读者评论中发现线索的。
      原文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读到这段话,我就从此爱上了张小娴的小说”。 《荷包里的单人床》在2000年版中,张小娴专门就这个文坛公案作了澄清。序中说,小说完成于1997年5月,讲的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封面那段话是借书中主人公苏盈之口说的。
       张小娴在序中称:别人都以为我是抄泰戈尔的,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没有抄,这真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网友们集体创作 在台湾一家网站上可查到这样一段话:《泰戈尔诗集》漂鸟集、新月集、采果集、颂歌集、园丁集、爱贻集、横渡集中均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一诗。
      其中漂鸟集共计326首,平均每首字数仅一、二行;最多为四行。现在网络上盛传出自《泰戈尔诗集》“漂鸟集”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第一段和其他小段,虽无法一一查清真正作者,但在阳明神农坡医学院( )九一级医学系可以查到蛛丝马迹,可推定是集体创作接龙。
       据说,这首诗最早是在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一些同学在BBS中集体创作的,最后在网上流传。尽管这是一首假托泰戈尔的伪诗,但网上一位学者评价,将这首诗放在任何一位抒情诗集中它都不会逊色。这首诗将暗恋中男女的绝望层层抽剥,直至最不可触摸的隐秘末梢。
      那种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的幸福,就因为没伸手而永世错过。 -------------------------------------------------------------------------------- “泰戈尔情诗”与网络误传 黄团元   这首题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情诗,在时下华文网站风光无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这首诗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将暗恋尽情诉出,散发着“为有暗香来”的诗味,又有“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意境。查诗作者,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泰戈尔!然而,据羊城晚报记者张齐潜心地在网上网下追溯,此诗作者并非泰戈尔——诗的雏坯归功于香港女作家张小娴。
      张女士小说中的一段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铸成了一吟三叹的“诗魂”。后面的三段都是“网虫”们“接龙”加上去的!至于为什么冠名泰戈尔,有的读者认为,只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才有才华写出这凄美的诗篇。
      至于是谁最先冠名,“网虫”那么多,谁也说不清,只是你传我跟,以假成“真”!                          得知这首情诗不是泰戈尔所作,也许有人感到失望,也许更多的人会惊叹,集体源出智慧,“情殇”造就诗才,从而更加钟爱此诗。
      是啊,放下张小娴的第一段不论,如果读者细心,就可以猜测,第二段的“接龙”者,或许就是一位倾心相爱,却不能走到一起的人;第三段的“接龙”者,或许就是一位忍痛把爱压在心底,脸上却不露痕迹的人……他(她)们一个比一个思念重,感受切,创痛深!   在我国,以某人某事为蓝本,通过众人加工形成文学作品的,并不鲜见。
      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就属此类。只是过去的口头文学形成,往往局限于区域,还要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完善。而现在的网络,可以不为区域所局限,每一个点击者都可以随便取舍,为我抒发情感地放上“添加剂”。其传播之快,更是今非昔比。甚至“直把杭州作汴州”——有的读者向张小娴发去伊妹儿,指责她小说中的一段话(即“情诗”的第一段)是抄袭泰戈尔的诗。
      真是“网络玩得网虫醉,冤将‘功臣’作‘抄公’”了!   一段话小说中的话被人偏爱后,摘录网上,又被“同病相怜”者“接龙”抒情,乃至成了一首有“真”主题和“伪”作者的优美的诗。我们为这种网络佳话而惊异。同时,却要从网络误传中得到警示:既然一段文学语言能从情感的角度“接龙”成一首诗,那么,如果有人无意之间说的话在网上走了“岔”,或者有意发布了错误的甚至恶毒的信息,结果会怎样呢?如果轻信这类消息,再以讹传讹,岂不要编造成一篇篇有鼻子有眼睛的活灵活现的“祸害版本”?   如何对待网络传言?特别是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误传。
      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女士张小娴能传成大胡子泰戈尔,政治谣言传得祸国殃民,不是没有可能!   面对事关重大的网络传说,我们只能像羊城晚报张齐记者那样用平静的心态作出理性的思考,再作细致地“追查”,切切不能够敲键盘狗尾续貂,耍贫嘴推波助澜。没有条件查寻的,也不要人云亦云。
      有一个“趣联”故事也值得鉴赏:春秋时期,先后有三个人向曾参的母亲造谣“曾参杀了人”。听第一人说这事时,深知儿子美德的曾母完全不信;听第二人说这事时,曾母犹豫了;听第三人又说这事时,曾母吓得逃走了!曾母虽贤,但还是误信谣言枉屈了儿子。故此,后人撰联感叹:“投水屈原真是屈,杀人曾子又何曾”! 。
      

    我***

    2008-05-09 10:17:00

其他答案

    2008-05-09 10:10:53
  •   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
      

    风***

    2008-05-09 10:10: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